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晓 《科技信息》2010,(9):239-240
本文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对美国小说The GreatGatsby中象征、拟人、头韵、警句等修辞手法的不同处理手法,简要总结了两位译者英语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古代小说和<红楼梦>判词的叙事角度,再比较两个常见的<红楼梦>英译本对判词视角的翻译方法,指出译者在增补叙事人称这一点上做出了不同选择,体现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吕银平 《科技信息》2010,(18):I0018-I0018,I0021
本文试图通过对黄源深所译《简爱》的中译本的语言特点,来分析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作用以及说明小说翻译中译入语文化再现的问题,旨在探索出翻译时译者对原文本语言和文化再现的决定性作用,并得出在小说翻译的过程中,中英思维方式和译者的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制约着原文再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吴娟娟 《科技信息》2012,(4):176-176
本文以功能主义中的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对比分析了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中特定文化词语的称谓方式、地名、时间和度量单位的翻译。经过分析发现,对于特定文化词语的处理,译者采取的是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这与译者翻译小说,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目的一致。  相似文献   

5.
从翻译场域视角看,翻译文本建构是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双重影响制约下的产物。蓝诗玲翻译的鲁迅小说,凸显了翻译文本建构的社会性与译者主体性。蓝诗玲在文本选择与翻译策略选取上遵循目标语翻译规范,采取"忠实性再创造"翻译方法,维护并巩固现有的文学场域力量格局,增加自身文化资本,在场域斗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社会化过程中内化而成的译者惯习使她在语词与句式处理层面上偏离主流规范,以直译或异化法传递中国文学特质与文化特征,凸显中国文学经典对英美文学文化的干预。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译者进行英语成语翻译时,文化对译者的理解和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可见,英语成语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民族特色。在翻译时,译者了解英语成语的产生和来源将有助于他们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或其他的方式。其目的都在于准确进行语际的意义转换,尤其是文化意义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1951至1966年期间《中国文学》(英文版)中明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翻译情况,分析了该英文版中译者对于明喻这一修辞手法采取了何种翻译策略。研究指出《中国文学》(1951-1966)作品中明喻的英译以直译为主要翻译策略,其次为增加或删减喻底,译入英语隐喻的方式。译者采取的相关翻译策略与时代背景、英汉固有文化差异、《中国文学》(英文版)读者群体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蔡月 《科技信息》2009,(27):I0165-I0165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第一部英文小说,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林语堂创作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向西方读者译介中国的文化,并加强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这部小说无论是取材、人物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因此书中涉及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旨在通过对张振玉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来研究译者在处理不同文化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对翻译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料的翻译也变得日益重要。本文认为旅游英语翻译就是跨文化交际,译者必须了解原语言和译语言的文化。在分析旅游英语功能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文化差异背景下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旅游英语翻译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小说翻译中的“假象等值”,通过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来提高翻译质量,有必要把文体学引入翻译研究。通过对狄更斯的自传体小说David Coppelfield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证明,在小说风格翻译中,应用文体学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李晓 《科技信息》2010,(12):156-156,158
小说The Great Gatsby的突出语言特色之一是其中大量美国方言的运用。而方言作为地域文化色彩和社会人情风貌的承载体,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给译者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拟从小说书名的翻译、方言土语的翻译和吴语在译文中的运用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具体分析译者高克毅在翻译中对方言的运用,并对其方言翻译策略做一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因其独特的视角和主题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这篇小说已经被许多译者翻译过.本文在分析原作品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对吴劳和张祥麟两位译者的翻译版本做一比较,以期提高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13.
赵桦 《科技信息》2010,(17):180-182
伯顿·华滋生的译作《太史公书》是《史记》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系统介绍了该译本的译者、翻译思想和组织架构,并以当代著名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为理论基础,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权力关系,探讨该译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骆驼祥子》有三个著名的英译本:我国著名的英译家施晓箐翻译的CamelXiangzi、通晓中国文化的汉学家詹姆斯的译本Rickshaw以及伊万·金的译本RickshawBoy。三个译本中对小说人名的翻译各有千秋,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归化和异化理论的运用,体现了不同译者在不同社会时代对文化输入的不同要求以及译者所持的文化态度、译文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15.
在汉英句法形式对比的基础上,论述在中国古诗英译中应用形合手段的必要性。提出在翻译中国古诗时,译者要在深刻理解、把握原诗本质的基础上,完成翻译过程中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转换与重构。  相似文献   

16.
译者的翻译策略往往会导致差额翻译,而翻译差额对英文小说的文学审美价值存在一定影响,本文通过个案的宗教内容差额翻译量化分析,从现象学视角探讨了翻译差额的大小对英文小说译文审美价值的不同影响,即其对读者审美期待的影响。找出了差额翻译是如何影响英文小说的审美价值的规律,描绘出其认知图式。  相似文献   

17.
姬志明 《科技信息》2012,(26):208+211-208,211
翻译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它的诞生、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生态环境。翻译的生态环境对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节的作用。本文从翻译生态学的理论出发,通过分析鲁迅小说的译文,从文化及语言两个层面来探究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举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106-110,99
传统的小说翻译研究往往只注重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小说中语言形式的意义却往往被忽略。但是忽略语言形式意义往往会导致小说翻译中"假象等值"现象。文章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鲁迅短篇小说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在处理原文中"前景化"语言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在译文中产生的不同文体效果,从而说明在翻译中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性,并从中探究了如何提高译者的文体能力,避免翻译中的"假象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19.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英译本书名对原文的"叛逆"和"改写"是由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赞助人以及译者主体性这三个主要因素共同制约和操纵的结果。这种操纵是为了塑造模式化的"东方他者"形象。其中译者所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翻译活动的社会背景,对翻译活动进行潜层操纵;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赞助人则对译者明确提出翻译要求,直接干预和操纵翻译活动;而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和翻译观也直接影响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译者对英语成语的翻译要追求信、达、雅。译者要弄懂英语成语的内涵,相应地采取直译或意译的手法,要追求感情色彩和文体格式的对应,要根据上下文对英语成语进行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