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翻译学科建设以来,中国传统译论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张佩瑶的《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挖掘中国传统译论的精髓,采用“丰厚翻译”新策略系统地重溯了中国传统翻译话语的发展历程,并以新的“话语”视角重构传统译论,建构新的翻译话语体系,使之与西方译论进行对话,力推中国翻译话语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龚蕴华  李娟 《科技信息》2009,(26):I0165-I0166
本文回顾了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指出继承和发扬传统译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既肯定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又充分认识到其历史局限性。笔者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分析考量,并分析了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内翻译研究的“沉寂”,原因之一是没能处理好中国传统译论与西方译论的关系——轻传统、重西方,丢掉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偏离了自己的学术根基。只有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译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才是当代国内翻译研究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4.
传统译学中的翻译理论往往相互矛盾,不能和谐共处,译界同行亦往往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作为一个新概念,"翻译效应学"是建立在中西传统译学、现当代译论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之上的。它在整合中西译论的基础上,将翻译效应作为译论的元理论,统摄各种译论,并使它们在翻译效应的大旗下,和谐共生,互为支撑。本文从认识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解释学角度,分别论证了翻译效应学的本质特征,同时也试图对翻译效应学在多元化翻译研究背景下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一阐释。  相似文献   

5.
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研究出现了间性思维,主体间性从哲学层面引入翻译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主体间性的早期萌芽,受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译论,也明显带有主体间性思想的印记。主体间性的现代性,给中国译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中国译者在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精髓的同时,应适当结合主体间性的现代意义,为中国译学找出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6.
小议许渊冲翻译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严复、傅雷的翻译思想给中国译论界带来重大的发展之后,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则给中国传统译论带来了第二次飞跃.他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引发了长久的争论,但是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这种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译可译,非常译”和“传神达意”是汪榕培提出的中国典籍复译理论和典籍翻译标准,是汪榕培典籍翻译实践的理论总结。从理论渊源上看,“译可译,非常译”来自中国的道家典籍《道德经》,“传神达意”主要来自中国的传统画论和“言意之辨”,是中国传统理论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从理论本质上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典籍复译找到了理论依据,“传神达意”则是中国传统画论与传统哲学结合起来产生的新译论;从理论运用角度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当下的典籍复译提供了更多的视角,“传神达意”作为典籍翻译的标准,还有模糊之处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张志祥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6):59-60,81
本文在阐述语用学、翻译学、语用和翻译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论述了语用等值理论对我国译学的影响,肯定了其对我国译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文 《科技信息》2007,(22):127-128
本文从分析一代翻译楷模朱生豪的生平和译作入手,探究其"志在神韵"的翻译观,他在中国翻译思想史上所起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对翻译问题所做的一系列精湛论述及提出的独到见解,不仅拓宽了现代译论研究的范围与视野,而且与以往译论相比对翻译理论研究又翻译实践更具实际指导意义,在中国译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翻译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话语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它不仅使译论界进一步发现结构主义关照下的传统译论所存在的盲点和误区,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它过于强调对语言的“操纵”和译者的“干预”,认为翻译即“重写”,为女性代言,引起了译论界的不少批评。  相似文献   

12.
走出封闭迈向多元-谈解构主义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思潮已渗透到翻译研究领域,并对传统译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产生巨大冲击,使人们不得不对传统译论进行重新思考。解构主义在给翻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解构主义也导致了翻译活动的混乱,但就给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而言,其积极影响大于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杜雄 《科技信息》2013,(3):258-259
陈福康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是我国首部有关传统译论的专著。正如书的引言中所说的,我国翻译理论需要更新与提高。要开展翻译工作研究,提高译学理论水平,就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译学理论史,先摸清"家底",理清"家谱",才能更图发展。作者主要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接选了一些重要的译论者,分别作介绍和评述。通过评说历代有代表性的,或有校大影响和意义的译论家和译学流派的观点,大致勾画出了中国译学理论的轮廓和梳理出其流变的线索,为研究者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和参考。本文对其进行了介绍和评介。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当代翻译史就是指从鸦片战争开始以后的翻译的历史。本文以中国近当代翻译史的发展脉络为研究内容,借鉴人体学思想,分别阐述了翻译标准是人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是两只脚,异化和归化是两只手,翻译作品是心脏,传统翻译的积累和国外译论是消化系统,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看作呼吸系统,而翻译人员则是其血液循环系统,从而梳理了中国近当代翻译史的主干和脉络划分。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对传统翻译理论形成了冲击。从作者观、文本观、读者观以及翻译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对解构主义翻译论和传统翻译论进行比较,有利于促进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作者、原作、译(读)者、译作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6.
严复的"信﹑达﹑雅"三善论体现了现代译论翻译主体的三位一体,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而作者和读者构成两个边缘主体,其翻译客体涵盖了原语和译入语的两个文本﹑两门语言和两种文化等诸因素。三善论观照了现代译论翻译主、客体的统一,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对客体的兼顾、转化和会通。  相似文献   

17.
翻译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历来中外对什么是翻译、翻译中的基本问题、翻译的研究方法存在诸多争议。中西译论的对比研究一直广为受人关注,中国译论是远远落后于西方还是东风压倒西风?翻译中理论可以脱离实践?有所谓的独立于具体语言的纯翻译理论?对上述问题深入展开讨论有助于人们认清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著名翻译家卞之琳文学翻译思想的梳理和归纳,探讨其翻译思想的形成和特点,揭示其对我国外国文学翻译工作和中国译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傅雷的“神似说”是从中国传统画论到译论的一次成功转换。其理论内涵的核心是“化为我有”,目标是“形神兼备”。凭借自己深厚的艺术素养和对东西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傅雷以自己杰出的译作为中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西译论在长期的发展中,对翻译以及对翻译有关的一些问题上有着各自的认识,有同有异。本文从源头上对中西译论思想进行了比较,其中无论提出的命题还是其论证方式都是令人信服的,对于中西译论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