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四川松潘县热务沟卡卡村为个案,描述与分析了当地村落社会中尚存的年龄组织现象。通过对村落年龄组织一般情况、功能及特征、制度等诸多问题的探讨,分析了年龄组织对当地村落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赣南井前村为个案,从乡村社会的信仰仪式与宗族关系的视野入手,分析了该村庙与宗族整合的方式,并指出以井塘庙张公、赖公信仰为中心所形成的跨村落、跨宗族的祭祀圈既是不同宗族之间的粘合剂,又是地域乡村联盟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家庭和祠堂里祭祀祖先是有选择的。祖先因为子孙的成长和增加,面对被新去世的子孙取代、失祀或失去个人性格的危机。因此,祖先可以是善意的、泽惠子孙的,也可以是恶意的、嫉妒子孙的。祖先和子孙之间是合作的、也是竞争的。香港新界粉岭围彭氏宗族通过太平洪朝、清明和太平清醮等周期性的节日,一方面组织地域社会人群、确认宗族成员身份;另一方面调合地域宗族里的祖先和子孙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祖先"和"孤魂野鬼"之间,小心翼翼地祭祀拥有集体性格的、既亲近又疏远的"先祖",免使其沦为无祀的游魂野鬼,危害生生不息的子孙。  相似文献   

4.
以闽中土堡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建筑所在村落的环境形态、村落民居群体分布情况及特色民居形制与内部功能空间布局等因素.运用平面图示表达,分析村落平面空间与环境的同构性、建筑群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建筑内部空间构成及各功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发掘闽中土堡群的居住环境特征,以期为今后传统村落建设以及土堡建筑的保护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赋予了社会组织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责,但由于社会组织功能还比较薄弱,没有充分发挥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致使社会组织出现错位。如何复位,应从"社会"和"系统"关系视角,运用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理论来解读社会组织的功能,以形成客观、公正、合理的社会组织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广西南丹拉者村的"演武节"为研究对象,对该村落的原生态体育文化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村落原生态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村民体育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在遵循生态平衡原则的前提下挖掘、整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原生态体育,构建体育文化长廊,保护其生存的原生态文化,最终实现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介绍贵州屯堡文化及其村落的特点,展示了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阐述了当前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总路径:"以自组织为基础,他组织为引导,保护与开发并举,人文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论述了政府、屯堡居民、学术界、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社会各界,在屯堡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路径中所应有的主体行为。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农村进入了现代化、城市化的快车道。传统意义的村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萧条、"空心"和消失。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发展状况差异很大,有的地方的农村现代化程度高一些,有的低一些,这种差异是明显的、不可否认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就随处可见的一般村落而言,其现代化演进的程度都已很显著了,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比如耕地大面积流失、村落"空巢化"、村落传统面临瓦解等。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记忆的角度重申村落的价值,表面上是在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乡土文明,其更为深层的意义则在于留住现在与过往生活之间的联系。在保存和传递社会记忆的历史中,村落始终是一个特殊的生命载体。在当下拯救村落危机的进程中,社会记忆具有穿透历史与现实的能力。重温村落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不仅是乡土重建的精神基础,也是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相似文献   

10.
布依族祭祀文化,与布依族的历史一样悠久。布依族祭祀文化具有独到的民族特色,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与其本身的社会功能是分不开的。通过考察,了解到布依族祭祀文化具有心理慰藉功能、社会规范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和促进布依族社会和谐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南北盘江两岸,自古就居住着布依族,在与汉民族等各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交往中,创造了灿烂的布依族审美文化。布依族以"和"为美、关注生态的审美文化,承载和激发了使生命充满美好与欢乐的审美情感,表现出天人亲和的自然哲学、生命哲学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这有助于当代社会"人性分裂"的温暖与弥合,有助于审美文化的自然宁静与整体美丽,也有助于布依族审美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同族村落即宗族村落对韩国和越南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探讨。韩国的事例村落,是位于忠清南道唐津郡的名为桃李里的南氏村落。越南的事例村落是位于河内市农村地区慈廉郡的名为大姥的阮贵(Nguyen Quy)氏村落。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与韩国的宗族村落相比,越南的宗族村落居住着更多的姓氏,其地缘共同体的特质更为突出,但还是能发现许多与韩国宗族村落明显相似的特征。越南的事例村落和韩国的事例村落都举行不迁之位祭祀,而却都很好地保存着祠堂、宗家、碑石和墓地等。由不迁之位祭祀可知,在两个事例之中,越南事例的不迁之位的规模更大且更为华丽。不仅还保存着祭田,族谱也珍藏得很好,而且还在不断进行新的修编。  相似文献   

13.
为死者超度亡灵的宗教祭祀舞蹈"九莲灯"舞,流行于福建莆仙地区,是集宗教、礼仪、艺术为一体的民间祭祀舞蹈。舞蹈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与"三一教"的祭祀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舞蹈独特的舞蹈形态特征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是民间宗教文化艺术的体现。研究"九莲灯"将对其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简单介绍了现代藏族村落内部的“老人组织”,论述了“老人组织”的组成和其在现代藏族村落内部发挥的管理、调节和服务作用。“老人组织”为现代藏族村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田野调查材料和历史文献资料表明,汀州"百壶宴"源于客家的民间宗教祭祀仪式,体现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域文化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利用客家族群的文化资本,对地域社会的传统进行建构与再造。从象征人类学角度来分析,汀州"百壶宴"仪式具有宗教祭祀的特点,融合了多神信仰的特质。政府及商界人士联袂推出"千壶宴"的过程,反映了国家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共同推动客家族群传统的复兴和再造。  相似文献   

16.
村落宗教的研究是村级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对诺加村的公共祭祀和家户宗教仪式进行分类和归纳,提出混合信仰的概念。安多藏区的“混合信仰”,并非是消极的一种村落宗教模式,相反,它在社会发展变革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这一种“混合信仰”的村落宗教模式,对安多藏区村民接受现代观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糊数学的生态住宅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学和环境学原理,建立了以自然环境、室内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准则层的生态住宅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我国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参考前人对生态住宅评估体系的研究成果,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评价等级确定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通过专家赋值法和不等权计算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苏州市E花园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变换进行综合评价,评判结果是E花园的生态化程度等级为"良"。  相似文献   

18.
张万秋  雷雨 《科技信息》2010,(20):273-274
本文采用文献、逻辑等方法,从国家针对农村、城市在发展群众体育方面实行的不同政策、措施出发,结合社区、乡镇、村落分别在城市和农村中的地位,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这一发展战略进行比较、反思,提出:以村落为重点发展农村体育更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村庄下压煤多采取房屋搬迁方式来实现安全开采。煤矿村落选址区的地理适宜度受诸多自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缺乏普遍适用的评价方法。文中针对黄土矿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采煤沉陷特征,选取黄土沟壑区地面坡度、坡向、地表水和地下水源等自然地理指标以及交通便捷性、耕作半径等社会经济指标作为主要影响因子,将各指标划分为3个等级,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采用专家打分及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相应权重,构建黄土高原矿区村落迁址的地理适宜性评价模型。为验证模型的适用性,以陕西某矿塌陷区的村落迁址为例,基于ArcGIS的叠加分析功能,提取各指标等级对应区域,并按评价模型的对应指标权重进行叠加,得到矿区地理适宜度的综合评价分布图;对采煤塌陷区内的建筑面积进行统计,结合评价图分析并确定村落搬迁的最佳选址位置。结果表明,该模型在黄土高原煤矿塌陷区村落迁址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煤矿塌陷区村落迁址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以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多年来进行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村落调研为基础,对1978年以来典型村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特征、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认为村落经济社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是可行的,其最终建立的是各村落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的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