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NdFeB合金表面激光熔凝层的组织和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O2激光器对NdFeB表面进行激光熔凝处理,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激光熔凝处理后NdFeB的表面组织,并结合激光熔凝后组织的转变,分析了耐蚀性提高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熔凝后在NdFeB表面获得了微晶白亮层,白亮层的微晶结构为定向胞晶凝固组织.胞晶尺寸约为1~6μm电化学极化曲线研究表明,激光熔凝处理后获得白亮熔凝层,可使NdFeB合金的耐蚀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工业纯铁(厚度为1mm)经580℃气体渗氮4h后进行不同方式(油淬,炉冷)的冷却,然后对油淬的试样进行自然时效和100~220℃的人工时效.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维氏显微硬度计和拉伸疲劳实验机等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下渗氮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渗氮试样完全由化合物层和扩散层组成,冷却方式不改变化合物层的厚度和最外层的相结构,却显著影响扩散层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油淬试样的扩散层在自然时效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氮原子团簇从而产生了自然时效强化;人工时效可以控制油淬试样扩散层中析出相的种类和数量,低温时效的析出相主要为α′′-Fe16N2相,较高温度时效的析出相主要为γ′-Fe4N相;自然时效样品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强度,人工时效样品的硬度和强度随时效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较高温度时效有助于提高延伸率;化合物层对渗氮层的强度没有很大影响,但却显著降低了渗氮层的拉伸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传热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固态相变动力学理论,利用有限无法对淬冷过程温度场进行了计算分析并预测了淬硬层深度。文中考虑了表面换热系数、导热系数、比热、密度等物理参量与温度间的非线性关系,并考虑了相变潜热的影响。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吻合程度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真空热处理技术是传统的热处理技术和现代化的真空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高效、优质、节能的先进热处理技术,具有无脱碳、无氧化、可保持零件表面光亮、可使零件脱脂、脱气、变形小、节能且易于控制等优点,已在国内外广泛运用。简单阐述了真空油淬技术、对流加热技术、真空渗碳技术、真空渗氮技术、真空加压气淬等真空热处理技术,以说明该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本文建立了球径、冷速与至水冷端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曲线。把端淬曲线和这种曲线结合起来应用,就能预测出用所选钢种制成某一直径钢球的淬硬层深度;反之,也可根据对某一直径钢球的淬硬层深度的要求,选择具有适当淬透性的钢种。  相似文献   

6.
常压介质阻挡放电非平衡等离子体渗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介质阻挡放电.在自行研制的设备上进行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渗氮.研究表明.该新工艺不仅在很短时间内在试样表面得到很深的渗层和白亮层.而且省去了真空放电下必须的真空设备.整个工艺过程操作简便。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工艺.此外,还分析了渗层深度及硬度随放电间隙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针对强冲击加载下样品表面与熔化相关的微层裂现象,本文发展了Asay-F-window技术,结合压电石英计和高速摄影等传统微喷测试技术,首次从实验上给出了熔化状态下Pb样品表面微层裂物质层质量、密度、速度和空间分布等信息,并近似给出了某特定时刻传统高速微喷物质与微层裂物质的整体空间分布图像,为熔化状态下材料微喷模型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8.
应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GDL-1钢经渗碳后的液体软氮化复合热处理工艺,分析氮化时间、氮化温度及CNO-浓度对GDL-1钢复合渗层的渗层硬度、渗层深度和白亮层的影响.结果表明:渗层表面硬度主要由盐浴CNO-浓度控制,并随CNO-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盐浴CNO-浓度为18%左右时表面硬度达到最大值;渗层深度随氮化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当温度超过560℃、处理时间超过2.5h之后,增加的趋势变缓;当温度超过560℃后,渗层白亮层增厚明显。试验得到最佳软氮化工艺参数:CNO-浓度18%,(560±10)℃×2.5 h.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钢的激光淬火工艺参数对淬硬层深的影响 ,本文对T10钢进行了激光淬火试验。结果表明 :淬硬层深随激光功率的增大、扫描速度的降低、激光束重叠尺寸的增大而增大 ,其中扫描速度对淬硬层深的影响相对较大 ;在功率 (0 .9~ 1)kW ,扫描速度 2 0~ 30mm s ,光斑直径 3mm ,激光束重叠 1.0~ 1.5mm的工艺参数范围内 ,可获得不小于 0 .5mm的淬硬层深 ,表面硬度达HV10 95左右 ;此外还发现 ,激光淬火前用碳黑进行黑化处理 ,有可能在T10钢表层形成亚共晶组织。  相似文献   

10.
采用预应力复合干磨削加工技术,对未调质45#钢试件在不同预应力加载条件下实施表面磨削淬硬,观测不同磨削深度和进给速度条件下的试件表层金相组织,测量并分析试件在不同预应力条件下磨削淬硬层厚度、金相组织的变化状况,并通过试件截面不同位置硬度测定显示淬硬层厚度及金相成分的变化,得到试件施加预应力对淬硬强化层厚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预应力淬硬磨削能使工件表面产生强化层,且大的磨削深度和小的进给速度有利于试件表面发生相变强化以及表层塑性变形的增大.  相似文献   

11.
C,W和C+W离子注入钢表面纳米相镶嵌复合层结构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质量差异很大的C,W和C+W对钢进行离子注入,用TEM对注入样品横截面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注入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纳米相镶嵌复合层,W注入复合层的厚度大约是相应离子射程的16.3倍。  相似文献   

12.
滨里海盆地M油藏属于稠油油藏,目的层埋深较浅,储层较为疏松。油田开发主要以热采为主,水窜容易造成油藏水淹,且新井初期含水率较高,为此开展水淹层测井评价对于制定科学合理开发调整方案,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J函数建模求取原始含油饱和度来评价水淹层,基于M油藏取芯井的岩心资料,结合粒度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及压汞实验等方法,通过毛管压力曲线对目的层J函数进行建模,计算原始含油饱和度,对比原始含油饱和度与目前含油饱和度评价水淹层。结合生产测试结论,证明J函数方法在水淹层评价方面效果较好,这种方法对于构造油藏水淹层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三肇凹陷东部葡萄花油层地层对比和划分中存在的不统一现象,依据8口井岩心和1700口井测井资料及地震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三肇凹陷东部葡萄花油层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将三肇凹陷东部葡萄花油层划分为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9个短期基准面旋回;葡萄花油层的地层发育模式为向南地层厚度减薄,葡萄花油层顶上移、底下移,各层渐薄,而非中部缺失或底部缺失的层序地层新格架。中期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位于SSC4中部,转换点以下为下降半旋回,转换点以上为上升半旋回的地层发育模式,并建立了研究区与三肇凹陷统一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该地层格架的建立为后期油藏开发提供可靠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AS油田WY区特低渗透油藏的原始地层水矿化度很高,长期注淡水开发导致油层的电阻率呈现不对称U型曲线特征,强水淹油层的电阻率甚至高于原始油层的电阻率。特低渗透油藏水淹规律的影响因素复杂以及受储层本身特征的影响,适合中、高渗储层剩余油评价测井方法不适用于特低渗透水淹层评价。在岩电实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特低渗透油藏淡水驱水淹层机理。即当注入淡水的电阻率大于地层水电阻率时,且当其比值足够大时,水淹层电阻率明显高于原始油层,即出现U型曲线现象。根据常规测井曲线及岩芯分析资料,通过地层水矿化度与自然电位幅度、电阻率、声波时差等测井曲线组合进行了水淹层定性识别,探讨了地层混合液电阻率的求取方法,建立了淡水驱水淹层的定量解释模型。解释结果与试油投产符合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5.
W油藏Z1油组为高孔低渗低阻油藏,低阻油层的地质成因复杂多样。依据Z1油组储层发育特征,研究了储层粘土矿物的类型、颗粒的分布形式和泥质含量,以及上述粘土矿物特征对Z1油组低阻的影响。研究发现,Z1油组低阻层段的粘土类型以伊蒙混层为主,其相对含量高;粘土颗粒较均匀地成薄膜状、絮状分布;平均泥质含量高。粘土矿物组构产生的附加导电性和高泥质含量是影响Z1油组低电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多民族常用的植物药飞龙掌血进行生药学鉴定,为其鉴别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鉴别方法.结果:昆明山海棠在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色谱等具有专属性的特征.结论:通过原植物、性状、显微、薄层色谱图能够很好地鉴定飞龙掌血.  相似文献   

17.
W6Mo5Cr4V2高速钢软氮化渗层脆性改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和分析M2高速钢在软氮化处理后渗层的组织形貌和相结构,结果表明渗层组织中合金氮碳化合物以山脉状沿晶界析出分布是高速钢氮化产生脆性的重要原因,分析了该脉状组织的形成原因和脆化机理.通过适当改变软氮化工艺参数,控制其合金氮碳化物在渗层中呈弥散颗粒状分布,可大幅改善高速钢的氮化脆性,使渗层在渗层深度、显微硬度、渗层组织形态等方面均达到工艺要求,且具有良好的显微硬度分布梯度,在生产实际应用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Aiming to find suitable electrolytes for 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or (EDL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velocity of electric double layer and the specific capacitance in different electrolyte (H 2 SO 4,KOH,KCl,NH 4 Cl,and LiOH) solutions was investigat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and AC impedance with varying frequency and potential,which was also analyzed based on Stern model and Gouy-Chapman diffusion layer model.It shows that the capacitanc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ormation velocity of the electric double layers,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type of ions applied,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electrolyte solution,and the potential and frequencies as well.The electrolyte solutions of 6 mol/L KOH and 4 mol/L H 2 SO 4 provide the largest capacitance,reaching 214 and 186 μF/cm 2,respectively.Both 6 mol/L KOH and 4 mol/L H 2 SO 4 solutions are suitable electrolytes for EDLC applications using Pt as electrodes.  相似文献   

19.
油气勘探的实践成果表明,我国绝大多数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层分布的控制。通过对两井东—木头南区扶余油层石油地质特征、已提交探明储量区及有利区块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通过以西南为主要物源方向的三角洲前缘砂体与北北西断层垂直或者高角度斜交的大型反向正断层的有效匹配,形成了邻凹侧具有有利富油的条件。分别通过对反向正断层形成的机制及背景、研究区发育分布特征、以及反向正断层聚油机理–模式进行研究表明,反向正断层对油气的聚集与分布有以下控制作用:控制油气聚集的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的程度、控制油气聚集的层位、控制油气聚集的部位,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石灰岩山地是荒山造林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济南市南部山区的调查,分析了10种主要物种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指标,发现侧柏是济南南部山区群落的主要单优势种和建群种,灌木层中黄荆是主要优势种,草本层中主要为羊胡子草。根据综合评估的结果,侧柏-黄荆(胡枝子)-羊胡子草可作为石灰岩山地乔木-灌木-草本的建群种。黄榆和山榆存在较小的生态位重叠(数值为0),可以考虑在进行荒山治理过程中对两者进行合理配置。这些研究对山东石灰岩山地植被优化配置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