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年和2008年ETM数据,以山东省济南市为研究区,分析2000~2008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规律.重点探讨了济南市及各县(市)2000~2008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研究表明:2000~2008年,济南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全市共增加3966 hm2,年平均动态度1.19%,扩展速度较快,各县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速度不一,区域差异明显.同时,利用济南市2000~2007年相关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济南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变化主要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GIS技术为手段,研究了睢宁县土地利用的格局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睢宁县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占比最大,其次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08~2013年,睢宁县耕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2)睢城镇、庆安镇、双沟镇和姚集镇土地利用变化远大于区域平均水平,邱集镇、古邳镇、沙集镇和官山镇远小于区域平均水平.3)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呈现为南部地区较高,北部地区较低的格局特征.睢宁县政府驻地及其附近的乡镇,表现为土地利用程度高值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睢宁县北部的姚集镇境内及古邳镇和魏集镇2镇的交界处形成了低值集聚区.  相似文献   

3.
目前,基于年度变更平衡表对土地利用演变进行预测的研究较少.本文利用苏州市1998~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平衡表,运用Markov预测模型对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模拟、检验和预测,并对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何时达到稳定状态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基于变更平衡表,运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土地利用结构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至2020年,苏州市农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未利用地面积逐年减少,且耕地面积减少最明显;城镇建设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到2042年,苏州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将逐步趋于稳定.本文的研究对于土地利用年度变更平衡表的深入应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集约利用模型的构建与分析,以宜春市为例,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996-1999年,宜春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处于快速上升的状态;1999-2002年,宜春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处于相对平稳状态稳步上升;2002-2005年,宜春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稳步上升;2005-2006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属于短暂下降;2006-2008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呈现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2000—2010年成都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诱因之一,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数理统计方法,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对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转移矩阵、重心等方法分析了成都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数量变化,以及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市土地利用呈现明显的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的势态,10年来耕地面积减少83 346.9 hm2;建设用地增加90 854.77 hm2;2)2000—2010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类型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主要分布在成都市主城区与近郊区的交界处,以及各区县县城附近;3)2000—201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发生了明显的偏移,其中偏移最明显的是建设用地;4)影响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6.
合肥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景观生态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遥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等,对比分析了合肥市199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以及景观格局变化过程和特征.结果表明:16 a来合肥市建设用地增加了29 220.03 hm2;耕地减少了35 240.49 hm2,减少的主要流向是转化为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以及水域等;水域和林草果业用地有所加大;未利用地减少.同时,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稳定性和生境质量有所下降.因此必须采取更加有效地措施防止人类活动和土地无序利用的生态负效应,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6-2006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运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农村居民点数量有所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占用的主要是农用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农村居民点占用对耕地减少总量的贡献率为23.81%,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畜禽养殖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根据各市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现状及其变化特征分为特别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强化控制区和持续控制区,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尽快遏制农村居民点用地快速无序蔓延.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济宁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研究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的重要意义和辩证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手段揭示了山东省济宁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土地利用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文章指出凝聚在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二者内部的关联属性是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山东省济宁市2020年农用地总量(Y1)、耕地面积(Y2)、园地面积(Y3)、林地面积(Y4)、建设用地面积(Y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Y6)、交通用地面积(Y7)分别是872 151.98 hm2、602 594.2 hm2、27 619.92 hm2、31 456.79 hm2、186 335.24 hm2、139 410.5 hm2、47 232.56 hm2.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9-2016年的农村人口和土地利用数据,探讨了江苏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趋势,并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6年江苏省农村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年均减少率为3%,由3 429.68万人减少到2 581.95万人;2009-2016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为0.3%,由102.77万hm~2增长到105.28万hm~2;2009-2016年江苏省农村人口数量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耦合关系失调,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10.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LUCC数据,分析了豫东平原1980-2000年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0-2000年研究区居民点与建设用地从4 998.51 km2 增加到5 212.39 km2,种植业用地为基质的农业景观相对稳定,1980年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80.07%,2000年占79.88%,其它类型用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国家土地利用政策和人口政策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探索该区土地优化利用方式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利用1990年和2001年的遥感影像作为信息源,分析了漾濞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增加2 791.71 hm2,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1 290.55 hm2,草地面积减少4 014.18 hm2;土地利用总体变化速度较快,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77%;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大,1990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15.037和215.567,土地利用仍处于发展时期;研究区仍有2 148.45hm2的耕地需要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临港新城1994、2000和2006年高精度影像为信息源,对临港新城开发前后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1994~2000年,建设用地面积仅增加31.10hm2,水域面积增加193.56hm2,耕地面积减少203.24hm2;土地利用强度从296.43%降为295.94%.2000~2006年,建设用地大幅上升,面积增加2041.47hm2,主要来自耕地和水域的转化;水域面积减少556.42hm2,耕地减少2207.62hm2;土地利用强度迅速升至302.89%.研究区域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二者之和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50%以上.1994~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0.08亿元;由于水域面积增加,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娱乐文化等功能价值呈增加态势;园地、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导致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等价值有所减少.2000~2006年间,新城开发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0.46亿元,除原材料外其余八项服务价值均呈下降趋势;废物处理价值减少最多,水源涵养次之.研究表明,临港新城开发逆转了土地利用强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原有发展趋势,对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利用1990—2018共4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技术,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修正法、热图聚类分析、弹性分析、IDW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研究区特定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对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产生的细微差异.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江苏省耕地、林地、滨海湿地、河流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湖泊湿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9.23×105 hm2),2018年耕地面积为6.50×106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8.59×105 hm2),2018年建设用地面积为1.93×106 hm2;1990—2018年江苏省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升高,1990年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61×104亿元,2018年为1.68×104亿元;耕地、滨海湿地、湖泊湿地对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较高,研究期内耕地、林地、滨海湿地与河流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湖泊湿地与未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变化决定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弹性变化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特别是价值系数比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弹性变化对LU/LC变化的响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人均用地标准法和修正系数法测算十堰市2010—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用聚类分析法进行潜力分区,并提出整治方向.结果表明:测算期内全市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分别为17 900.53hm2和6 400.92hm2,影响十堰市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主要因素为固定资产投资、GDP及居民点用地人均超占量.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划为城市用地集约区、城镇化与生态建设协调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优化区3个潜力类型区,各区农村居民点整治应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市全境作为研究平台,在现代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从2006-2008年间的上海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表明:2006-2008年期间,在各类用地中,耕地面积变化最大,共减少了1.2×108 m2,而园地、林地面积都有所增加,退耕还园、退耕还林成效明显;建设用地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指数高,在以后的开发利用中,应有效利用现有资源.  相似文献   

16.
申怀飞  郑敬刚  杨双喜 《河南科学》2012,30(8):1163-1166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调控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在Arc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幅度变化模型和马尔科夫模型,对河南省1988—2008年2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河南省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正由温和型向加速变化型转变;②在各类土地类型转换中,耕地是参与转换比率最小的类型,主要原因就是耕地为河南的主要利用类型,占据了总面积的65%左右;③未利用地类型虽然面积及其比例均最小,但却是变化最为激烈的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17.
环内伶仃洋河口湾湿地动态变化(1988-2004)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图像和基于知识的分层分类方法对珠江口内伶仃洋湿地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分析了近20 a的变化。通过精度分析,4个时相的分类精度大于85%,kappa系数大于0.8,达到较高分类精度。研究表明,1988-2004年间,几类典型湿地(河流、水库、鱼塘、滩涂和红树林)的面积减少了12265.68 hm2,由1988年湿地面积占研究区整个面积的43.35%下降至2004年的39.98%。有91.92%的滩涂转为其他用地,其中39.18%(1760.49 hm2)转为鱼塘,19.45%(873.81 hm2)转为农田,16.53%(742.77 hm2)转为河流,5.14%(230.94 hm2)转为红树林。有80.43%的鱼塘转为其他用地,其中25.67%转为建设用地,22.83%转为城市用地,21.26%转为林地。有62.21%的红树林专为其他用地,其中26.03%(123.12 hm2)转为鱼塘,14.92%(70.56 hm2)转为建设用地,9.46%(44.73 hm2)转为农田。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京津冀地区耕地面积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耕地资源变化率计算方法和灰色预测法,分析和预测了该地区耕地的变化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7年京津冀地区耕地总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总共减少924.3 k hm2,多年平均变化率为-0.59%.耕地的三种类型之中,旱地和水田面积几乎年年减少,多年平均变化率分别为-3.57%和-0.73%,而水浇地的面积在大部分年份都有所增加,多年平均变化率为0.85%.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耕地总量将从2007年的6 531.61 k hm2减小至6 164.4 k hm2,耕地总面积平均每年减少0.44%,即28.7 k hm2.旱地和水田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减少率,平均每年分别减少2.57%和0.84%.而水浇地的预测结果为2007年至2020年间每年稍增0.17%.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尽管耕地减少的速率减缓,但是京津冀地区耕地保护的压力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19.
正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拟用于城镇非农业建设的用地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建新区是指用于城镇的建设用地和居民点搬迁、改造的安置用地;拆旧区是指拟搬迁、改造的居民点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是指将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后新增的耕地面积,减去拆迁安置占用耕地面积,其作用是将挂钩项目周转指标置换到城镇,将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内的农用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地区快速城镇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基于2009—2016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异系数、相对变化率、人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在总体上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空间差异不断缩小,且空间差异时序变化呈现缓慢缩小与急速缩小阶段特征;(2)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显著,用地扩张与收缩的空间关联性与集聚性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城市数量在增加,区域扩张的态势在不断增强;(3)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关系失调,农村居民点用地失衡的城市不断增多,空间关联性增强;(4)农业发展水平与人口因素是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条件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影响显著,人口因素对长三角农村居民点用地收缩影响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