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雪  熊康宁 《科技信息》2013,(1):159-160,184
喀斯特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分布广、类型多。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我国喀斯特旅游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及评价、喀斯特旅游开发、喀斯特生态旅游、喀斯特旅游扶贫、喀斯特旅游文化等,分析探讨了我国喀斯特旅游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贵州安顺地区和广西桂林地区喀斯特的研究对比,从地貌形态结构入手,探讨锥状喀斯特与塔状喀斯特的形态成因联系。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喀斯特的原生地形,塔状喀斯特并非锥状喀斯特老年期地形的简单延续,而是代表一个特殊水文地貌环境开始的状喀斯特发育过程的特殊阶段。  相似文献   

3.
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殊的二元结构水文系统使得该区水分运移相当复杂.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质退化已成为喀斯特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开展喀斯特水资源相关研究意义重大.该文以喀斯特典型区贵州省为例,从水资源现状、水资源承载力、土壤水研究以及生态环境对喀斯特地下水的影响方面总结了喀斯特水资源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河流水体溶解离子及其运移规律独特,作为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其河流水化学研究对区域河流环境乃至水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从河流水体中主要离子组成角度出发,综述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河流水化学研究现状和进展,归纳了喀斯特地区河流水化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了喀斯特地区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规律,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研究热点、难点及突破点。  相似文献   

5.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之一,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护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与重建以及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深入分析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喀斯特森林生物量研究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环江喀斯特和施秉喀斯特的发育环境、地貌特征和演化特征,探讨了施秉白云岩喀斯特是否值得提名"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的问题。研究表明,施秉喀斯特具有与环江喀斯特不同的喀斯特发育环境、不同的地貌特征、不同的演化过程,与环江喀斯特不存在重复性的问题。同时,施秉喀斯特因其独有的造貌地层结构——质纯薄层细粒白云岩、典型的树枝状峰丛峡谷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的白云岩开放型演化模式等特征在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态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价值。因此,施秉喀斯特的提名,将会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在白云岩喀斯特方面极其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基于WOS数据库和CSCD的全球喀斯特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全球喀斯特研究状况与前沿动态,客观反映相关国家、机构、个人在喀斯特研究领域的科学水平和影响,采用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的Web of Science和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对1900—2017年收录的全球喀斯特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喀斯特研究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综合发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和H指数等指标,中国、美国和德国排名前三;该领域最权威的研究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该领域发文量前5位的研究人员有王克林、熊康宁、王世杰、袁道先和陈洪松;全球喀斯特研究有影响力的期刊主要是《Journal of Hydrology》和《Carsologica Sinica》;全球喀斯特研究最主要的研究热点是喀斯特石漠化、贵州省、地貌、植被、岩溶、生物多样性等。中国在全球喀斯特研究中起主导作用,贡献量最大,但文章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贵州安顺地区和广西桂林地区喀斯特的研究对比,从地貌形态结构入手,探讨锥状喀斯特与塔状喀斯特的形态成因联系。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喀斯特的原生地形,塔状喀斯特并非锥状喀斯特老年期地形的简单延续,而是代表一个特殊水文地貌环境开始的锥状喀斯特发育过程的特殊阶段。贵州之所以以锥状喀斯特为主,就是因为晚近期强烈的新构造抬升背景下,缺乏这种塔状喀斯特发育的水动力过程和地貌效应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生态监测及其效益评价是近年来喀斯特环境治理的一个重点、热点问题,不断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文章对生态监测涵义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喀斯特生态监测的特点,总结了喀斯特生态监测和效益评价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喀斯特生态监测及其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趋势,及为将来开展喀斯特环境工作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估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USLE系列经验模型在喀斯特地区的适用性问题存在争议,但是仍然被广泛应用。该系列模型若要在喀斯特地区取得较好的计算效果,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估算是关键之一。随着数字土壤制图方法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估算方法推陈出新。已有研究中,直接针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估算较少,急需开展相关研究。未来需要建立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与环境要素协同关系知识库,从而识别出对土壤可蚀性因子值有明显表征作用的协同因子。采取多种指标进行多维对比,选择适宜喀斯特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估算方法,获取较高精度的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图,是今后喀斯特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估算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探讨场效应对现代深部喀斯特发育的控制作用,为研究现代深部喀斯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现代深部喀斯特发育的诸多控制因素研究,将现代深部喀斯特发育控制因素中流动的、具溶蚀能力的水流以及某些外部环境因素归结为现代深部喀斯特发育的场效应,即水流场、离子场、温度及气压场等.通过流速溶蚀实验、温度溶蚀实验、压力溶蚀实验分析研究场效应...  相似文献   

12.
贵州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贵州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研究的主要成果,揭示了了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及各相关因子分析、水土流失的模型预报系统、水土流失的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最后,提出了今后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研究的重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对比分析安顺市这一高密度人口活动地区的亚喀斯特与纯喀斯特地区的土地覆被方面的景观格局变化的不同,以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土地覆被与景观格局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贵州省安顺市地区的亚喀斯特区域和纯喀斯特区域做对比分析,探讨亚喀斯特与纯喀斯特土地覆被类型转移和景观格局特征的区别。研究主要发现:1)安顺市主要土地覆被类型转移表现为耕地向草地、林地转变,表明区内整体生态状况趋于良好,亚喀斯特区域的草地、林地增长恢复显著,草地的增长率有17.75%,林地的增长率达到6.58%,与纯喀斯特地区的增长率对比说明亚喀斯特区域具有更好的良好的生态适宜性;2)景观格局指数显示区内景观异质性增强,优势度降低,相关指数亚喀斯特区域较纯喀斯特区域表现更为显著;3)亚喀斯特区域具有较纯喀斯特区域良好的生态适宜性,正是因为这一优势,受到更多的人为干扰,然而它本质上属于喀斯特的这一事实不容忽视,所以在合理利用区域资源的同时要重视保护。  相似文献   

14.
 自H. E. Legrad于1979年首次提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来,喀斯特和沙漠边缘地区被正式等同列为脆弱环境,喀斯特环境问题成为当代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面积达50多万km2,是世界喀斯特亚热带锥状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一个片区。脆弱的喀斯特生境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如何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加快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步伐,对改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围绕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稳定性差、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滞后、生态治理成效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依托广西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我们开展了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适应性修复研究,提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喀斯特洞穴有光及黑暗环境中的洞穴叠层及其沉积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喀斯特洞穴叠层石的沉积模式,进一步确定了喀斯特洞穴石灰华沉积物的生物成因观点。  相似文献   

17.
李安定  苏维词  彭熙 《贵州科学》2009,27(4):74-77,96
本文分析了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理论、干扰理论、尺度理论、边缘效应理论与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及重建的关系,其理论的应用能够指导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实践。同样,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也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提供非常恰当的实验场。针对喀斯特退化景观提出一些恢复与重建模式以及今后重点研究方向。寓景观生态学思想于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是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流域水系分形、分维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非喀斯特水系的分形研究及喀斯特水系特征分析 ,提出对喀斯特水系的分形研究可从其三维空间的发展状态 ,从其地表、地下两个水系的能量、物质等临界交换高度来构架数理模型 ,研究其分形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19.
喀斯特地区正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工程措施,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与土壤氮循环过程的交互作用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植被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贵州草海保护区不同地貌(非喀斯特、喀斯特及植被修复)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地貌环境对土壤氮组分(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分布特征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非喀斯特样带氮含量与喀斯特样带对比,前者土壤氮素累积呈现向上富集的规律,在土壤表层呈表聚现象,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高于喀斯特样带,铵态氮占无机氮主要部分;(2)喀斯特样带由于地质条件、植被覆盖度低、凋落物归还量少和土壤侵蚀导致活性有机碳较低,进而影响土壤氮素累积;植被恢复初始阶段,土壤中氮素供应强度会得到改善,土壤硝化和氨化速率均有显著提升,土壤侵蚀作用减弱,土壤对养分的固持能力加强,进而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喀斯特样带。  相似文献   

20.
南华北地区奥陶系古喀斯特广泛发育,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野外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心观察,奥陶系古喀斯特主要发育于下奥陶统亮甲山组和奥陶系顶部,表现为不整合面(风化壳)残积物、喀斯特角砾、溶蚀孔洞缝等特征.将奥陶系古喀斯特划分为同生期、表生期和埋藏期喀斯特三类,同时讨论了影响和控制奥陶系古喀斯特发育的因素,其中构造、岩性、气候和古地貌为主要因素.研究区受构造隆升控制的表生期喀斯特和同生期喀斯特在横向上分布连续,有利于喀斯特储层发育;另外,奥陶系埋藏期喀斯特广泛发育,也有可能形成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