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基于方形波导结构提出了一种宽带带通三维频率选择表面(3D FSS).所提出的FSS的单元结构由上下端面刻蚀两个相同正方形金属贴片的介质方块和空气方形波导组成,此时每个端面形成了方形槽谐振单元.在电磁耦合作用下,方形槽谐振单元原有单一的谐振模式耦合分裂为奇模和偶模两种谐振模式,由此产生了两个传输极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平坦的二阶通带,且通带3 dB相对带宽为25.12%.通过等效电路模型,阐明了该FSS的工作原理.仿真结果显示:在TE和TM两种极化方式下,以0°到45°角度入射时所提出的FSS具有稳定的频率响应.此外,该3D FSS还具有相对较小的单元结构.  相似文献   
3.
4.
采用合成渐近法和传输线基本理论推导出均匀介质中非对称宽边耦合带状线单位长度电容C参数的解析表达式,所得解析公式简单、精确,并具有清晰的物理内涵.经实例验证发现,所得公式计算结果与矩量法数值分析结果相比,其平均误差小于2%,充分表明了文中C参数提取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C参数解析公式的导出为非对称宽边耦合带状线在LTCC微波集成电路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5.
基于双模耦合理论,在原有方同轴频率选择表面(FSS)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金属化过孔和耦合缝隙,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双模谐振器.双模谐振器通过奇偶模耦合效应,产生了两个独立的传输极点,实现了平坦的带通性能.此外,电磁波在传输路径内的反射和路径之间的相位反向产生了多个传输零点,可以用来提高频率选择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宽带外抑制和双频两种带通FSS,并进行了加工测试与分析,其测试结果与高频结构仿真软件(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HFSS)的仿真结果吻合良好,且所提出的两种FSS在不同的极化方式和入射角度下具有稳定的频率响应和较好的频率选择特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共面波导不同不连续性需采用不同的等效电路分析的问题,该文结合矩量法的物理内涵,推导出共面波导不连续性的等效电路模型.将等效电路模型分别应用于开路端、阶梯、直角拐角、T形结等不连续部分,计算所得S参量与IE3D仿真结果进行比较,最大误差不超过5%,平均误差不超过2%.与IE3D仿真结果良好的一致性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确度与通用性.  相似文献   
7.
国内供水行业的表具主要有普通水表、远传水表和智能卡水表等形式,本文从技术发展角度,深入阐述了预付费水表的技术和发展状况,并详细介绍了一种不需更换电池非晶硅电池供电的预付费水表的特点和功能及发展前景,并对数据交换用的RF射频码系统做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一种应用投影法复值估计[1]在低中频直接采样中处理带通信号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利用较少的采样数据,得到高精度的复值估计,从而实现对带通信号的相干检测。这种算法的计算量小,因而可以构成实时系统。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证明了这种高精度的信号处理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克服传统分析法由于未考虑不连续性结构的影响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高低阻抗(HLI)带状线低通滤波器分析方法.首先在现有微带开路线不连续性等效电路模型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低阻抗带状线的等效电路模型;其次运用传输线理论推导出了对应的ABCD传输矩阵,结合实例分析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散射参数,有效验证了所提出的等效电路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将所得的等效电路模型应用于分析高低阻抗带状线低通滤波器,本文等效电路分析法所得结果与仿真软件HFSS仿真结果吻合良好,其散射参数的平均误差小于2%,而传统的传输线理论法由于未考虑该滤波器中高低阻抗带状线的宽度跳变所带来的不连续性传输损耗,其计算结果产生了较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10.
探讨场效应对现代深部喀斯特发育的控制作用,为研究现代深部喀斯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现代深部喀斯特发育的诸多控制因素研究,将现代深部喀斯特发育控制因素中流动的、具溶蚀能力的水流以及某些外部环境因素归结为现代深部喀斯特发育的场效应,即水流场、离子场、温度及气压场等.通过流速溶蚀实验、温度溶蚀实验、压力溶蚀实验分析研究场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