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熊猫肠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观察证明了以下事实:首先,在小肠的细微结构中,成体大熊猫与其他哺乳动物有显著的不同,例如,长而密的小肠绒毛,非常细长的粘膜上皮细胞,数量庞大的分泌细胞,绒毛内具发达的平滑肌,丰富的“李贝氏”腺和“布利昆氏”腺及宽厚的肌层等。其次,大肠中具非常发达的“李贝氏”腺,其细胞组成大部分为杯状细胞。所有这些,是与大熊猫摄食的质和量相适应的。因此,我们认为,由于大熊猫的食物单一且奇特,而在其肠结构中,引起了一些适应性改变。大熊猫原属食肉类动物,也具有不长的消化道,然而在我们所观察的小肠结构中,出现以下显著特点:即扩大吸收面积,丰富的肠腺,肺壁肌发达增强肠的活动力,以及良好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从而使其消化道长度上的不足而得到弥补。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个体识别对研究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非常重要,大熊猫面部检测是基于面部图像的大熊猫个体识别方法中的首要关键步骤。针对现有的大熊猫面部检测方法精确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VGGNet-16改进网络结构的多尺度大熊猫面部检测方法。首先,以VGGNet-16网络结构为基础,通过增加残差结构与BN层,降低卷积层通道数,并采用LeakyRelu激活函数等改进,构建一个新的特征提取主干网络。其次,将一个3尺度的特征金字塔网络结构与SPP结构结合用于目标检测。最后,使用深度分离卷积结构替代常规卷积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大熊猫面部检测方法在测试集上能够达到99.48%的mAP,检测性能优于YOLOv4。  相似文献   

3.
四川大相岭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1年对大相岭大熊猫及栖息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相岭山系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353.76km2,数量14只,分布在洪雅和荥经县境内.大熊猫活动痕迹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2500m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大熊猫栖息地内存在多种人类活动干扰,主要有采笋、历史的采伐和公路,分别占调查样方数的23.2%、22.2%和6.8%.与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第二次调查比较,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当时没有大熊猫分布的荥经县现成为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地.大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最小,数量最少的山系,需加强该地的保护区建设、大熊猫生境廊道建设及有效控制栖息地内的人类干扰活动,从而避免大熊猫种群的衰亡.  相似文献   

4.
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国龙虾的消化道.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口、食道和胃,胃可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内有由几丁质齿、嵴和刚毛组成的胃磨,幽门胃内则有由几丁质板、衬垫及栉状刚毛组成的过滤器.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壁由粘膜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膜构成;除中肠外,其余消化管壁上皮均覆盖有几丁质层;消化道上皮基本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肌肉层从排列上可分为纵肌、环肌和放射肌,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其中食道壁肌肉为骨骼肌;外膜不明显.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道各段中,几丁质表层的多糖物质含量较多,结缔组织和粘液腺中的次之,中、后肠上皮细胞中含少量糖原;肌肉细胞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部分脂类,结缔组织和各段上皮的含量次之.还探讨了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虎纹蛙消化道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了虎纹蛙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虎纹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直肠和泄殖腔。除口咽腔外,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主要区别在于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纵肌层稀少;胃、肠粘膜为单层柱状上皮,肌层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胃和十二指肠可见粘膜肌层。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还观察到食道粘膜上皮有纤毛结构。研究表明虎纹蛙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6.
选取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案例地,针对旅游者网络评论中文文本,借助ROST Content Mining 6和NVivo 8软件,使用内容分析和质性主题分析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旅游者在访问圈养环境中的大熊猫研究基地时的旅游体验。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旅游体验的核心主题是旅游者、目的地和大熊猫;旅游者动机主要为熊猫迷、教育和目的地品牌;旅游者的行为主要体现在3个环节"参观"、"拍照"和"接触";旅游者的满意度与熊猫接触的程度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大熊猫的行为状态、参观游览的时间季节、游客的秩序、价格等。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赤腹松鼠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由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等器官组成.除口咽腔外,消化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层:口腔、咽和食道的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肠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而胃、小肠、盲肠和结肠的黏膜肌层则很薄.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此外,未观察到舌表面的味蕾和食道中的食管腺.研究表明赤腹松鼠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8.
为分离筛选大熊猫肠道中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芽孢杆菌菌株,首先对8份大熊猫粪便进行高温水浴处理,利用刚果红平板法进行初筛和复筛,DNS法测定酶活力.结果分离出126株菌株,其中8株菌株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强.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8个菌株均属于芽孢杆菌属,其中1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株阿萨尔基芽孢杆菌(B.axarquienis),2株西姆芽孢杆菌(B.siamensis),4株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methylotrophicus).实验表明大熊猫肠道中存在多种降解纤维素的芽孢杆菌,其中新发现的有大熊猫源的阿萨尔基芽孢杆菌和西姆芽孢杆菌,丰富了大熊猫肠道菌群的研究,并为高效生产纤维素酶提供新的菌种来源.探究了大熊猫消化道内高效的纤维素降解菌,有利于实现高纤维类饲料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华鳖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前部为口腔、后部为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消化道管壁除口腔外,其余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不同部位的消化道管壁肌层厚度有差异,胃壁最厚,食道和小肠壁其次,大肠壁最薄.中华鳖口腔和食道上皮由两层细胞组成,底层为扁平不规则的基细胞,表层为长形的粘细胞,这部分上皮还特化成具水呼吸功能的绒毛突起;胃、小肠和大肠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肝脏中贮脂细胞发达并含大量深色颗粒;胰脏泡心细胞和胰岛均不发达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咽、食道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观察研究了两例大熊猫咽和食道的组织结构,由于大熊猫食性特化,食道组织结构出现局部适应性改变,如粘膜下层发达、肌层分层不明显,肌纤维排列不规则并出现螺旋状骨胳肌束等,这是对食物长期选择适应的结果。但也保留了与食肉动物相似的结构特点,如食管腺以粘液腺为主,食道粘膜未见角化。  相似文献   

11.
大鲵消化道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中国大鲵消化道各部分的形态结构、长度和组织结构,并观察了饥饿和饱食后消化道的变化,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柱状上皮,其中含有杯状细胞胃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肠粘膜上皮为含有杯状细胞的柱状上皮;在肠粘膜上皮下,有许多细胞隐窝。饥饿后,胃肠萎缩,粘膜层减薄、胃腺和隐窝等组织结构减少。饱食后,则胃肠上皮和胃体积增大,细胞处于旺盛的消化吸收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公路对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主食竹生长状况的影响,2014年在四川省九寨沟县大熊猫栖息地内的公路网中,设置距公路不同距离的调查样方,测量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成竹的株高、基径、密度及环境因子等.研究结果显示:在距离道路垂直距离0~500m范围的5个梯度间,华西箭竹的株高、基径无显著差异,但密度差异显著;在0~100m的5个距离组间,华西箭竹的株高、基径和密度均无显著差异.华西箭竹株高、基径、密度与距公路距离均无显著相关性.华西箭竹株高主要与草本高度、苔藓层盖度和腐殖质盖度显著相关,基径主要与苔藓厚度显著相关,密度主要与上层植被盖度和草本层高度显著相关,即箭竹的生长状况主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虽然公路运营对华西箭竹生长状况无显著影响,但公路建设对道路旁的竹类损毁严重,包括人为砍伐、家畜啃食与践踏等.  相似文献   

13.
GIS在野生大熊猫种群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GIS技术对佛坪自然保护区1998-2002年的大熊猫监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利用以ArcView3.2(a)为平台开发的佛坪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输出了保护区大熊猫分布和密度、区内人类活动干扰分布和密度等多种分析图层.结果显示,通过GIS分析,可得到的大熊猫分布和密度,且结果与传统调查分析方法一致.在人类活动干扰监测的分析中,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技术,使得管理者易于做出科学及时地判断和决策调整.  相似文献   

14.
根据饲养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咩叫声的记录分析,认为随着大熊猫表达感情强度的不同,咩叫声有长有短,基音区和泛音区频率、强度及颤抖节奏缓急有差异,并伴有唧唧声出现。通过对大熊猫咩叫声的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意义讨论,有助于掌握大熊猫的发情高潮。  相似文献   

15.
分布于中山和亚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下的大熊猫以竹为食,以森林为隐蔽。竹子无性繁殖力强,若是竹盖度达50%以上,就会抑制乔木层树种幼苗的生长发育。但竹子周期性开花枯死后,从种子萌发到幼苗生长成林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这是恢复大熊猫生境的林木更新的最佳时期。因此可在大熊猫分布区被皆伐后的迹地上营造竹树混交林;在择伐后的林区种植被择伐后的树种,恢复森林的群落结构,提高竹子幼苗的成活率,创造适宜大熊猫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微分方程理论,分析大熊猫种群与主要食源竹子种群的依赖关系.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生态系统的动态规律,主要是某些参数变化对平衡点和恢复力的影响.对保护大熊猫,制定有关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秦岭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的选择机制。方法对产仔育幼洞穴的性能和构造等物理参数及洞穴外部环境因子进行样方调查,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所调查洞穴的物理属性进行分类。结果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选择的主要影响生态因子是坡型、干扰高度和隐蔽性等。结论洞穴内外生态因子的异质性是影响大熊猫洞穴选择的主要因素:大熊猫对偏岩型和隧道型两种洞穴具有较为相近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我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所长、大熊猫专家胡锦矗。多年来从事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研究,成绩显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他的主要科研成果有《四川省野生珍稀动物资源调查报告》、《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生态生物学研究》、《四川资源动物志》等。这些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近年与美国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因环境和食性发生改变,常常会出现一些在野生状态下不容易发生的疾病,如消化道疾病、感冒等。最初用磺胺类药物或抗菌素等治疗,效果较好。但随着时间增长、使用次数增多、剂量增大,效果越来越差。为此,改用中药治  相似文献   

20.
以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例,考虑地质灾害影响,构建王朗大熊猫生境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定海拔、坡度、坡向、距河流距离、植被、竹子分布、距道路距离、灾害点密度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PCA)结合最小信息熵模型确定各指标综合权重,评价王朗大熊猫生境适宜性并提出保护大熊猫的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最适宜、适宜大熊猫生境主要位于东北部和竹根岔、大窝凼及长白沟地带,面积约为128.59 km~2,约占总面积的40%;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区域分布在西、南部区域,面积约为193.87 km~2,约占总面积的60%。(2)大熊猫生境适宜度与大熊猫踪迹分布有较高一致性,说明AHP-PCA的熵权模型可用于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其结果具有较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