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荧光探针研究了酒石酸长春质碱和鲱鱼精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体系中,DNA对酒石酸长春质碱产生了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判断为静态猝灭.计算了25℃和40℃两个不同温度下酒石酸长春质碱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38×104和5.85×102,结...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pH=7.23)对紫外线吸收剂2-苯基苯并咪唑-5-磺酸(PBSA)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SA能够与DNA相结合形成复合物,引起了PBSA紫外吸收的降低和荧光的猝灭;PBSA与DNA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两者间的结合位点数为1.11.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DNA检测中荧光光谱法被广泛应用.新型荧光探针化合物的发现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自主发现的荧光分子4H,4'H-2,2'-双色烯-4,4'二酮(简称BCDO)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猝灭法,通过体系荧光光谱的测定,对其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通过DNA溶液浓度对荧光分子BCDO的影响实验,F0/F~C曲线的绘制,发现BCDO与DNA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其猝灭常数Kq在106~108数量级之间,大于106数量级,说明两者之间有很强的亲和能力.由Na+对BCDO-DNA体系的影响实验进一步说明了BCDO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为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25,35和45℃测定了离子液体([C4mim]Br,[C6mim]Br,[C8mim]Br)对蛋白质(BSA、溶菌酶)的荧光猝灭光谱,分析了离子液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规律,计算了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常数和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可以有规律地使蛋白质的荧光猝灭,猝灭是由离子液体与蛋白质的碰撞引起的,是一个动态猝灭过程.该过程的猝灭常数很小,说明离子液体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热力学研究表明,猝灭过程是一个熵驱动过程,疏水相互作用是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玲  赵俊宏  杨冉 《河南科学》2014,(5):716-718
利用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柚皮苷与人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相互作用使得人血清蛋白荧光猝灭且引起蛋白构象改变;猝灭常数大小证明人血清蛋白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根据能量转移原理求得结合距离为3.7 nm,存在发生能量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在接近人体生理pH条件下,采用紫外光谱法和液滴荧光法研究了核黄素和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DNA浓度增加,核黄素产生紫外光谱减色效应及荧光猝灭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盐效应可使核黄素的荧光猝灭效应减小,由此推测核黄素与DNA之间可能存在嵌入作用和静电结合作用.通过计算和Scatchard作图求得该反应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  相似文献   

7.
以小牛胸腺DNA为研究对象,探讨了4’-苯基-3-溴-8-[N,N-二(2-羟基乙基)氨基甲基]黄酮(PB-BHAMF)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在以吖啶橙(AO)为荧光探针的实验中,DNA-AO复合物的荧光被PBBHAMF猝灭,其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DNA的存在使PBBHAMF的紫外光谱发生了减色效应,DNA的粘度增大,CD光谱274 nm处信号发生变化,这些都能判断PBBHAMF与DNA发生了嵌插结合.此外,红外光谱结果表明PBBHAMF与DNA还存在静电结合.  相似文献   

8.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盐效应等手段.研究了荷叶生物碱提取物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pH 7.4的Tris-HCl介质中.以中性红为荧光探针对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pH= 7.4),荷叶生物碱提取物与DNA发生作用方式为混合方式,嵌插与沟槽作用是两种主要作用方式,DNA对荷叶生物碱提取物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测得其结合常数为3.765×106 L/mol.  相似文献   

9.
环状DNApUC118与配体小檗碱相互作用的荧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对环状双譬超螺旋DNA质粒pUC118与小檗碱(Berberine)相互作用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在pH=3.20的甘氨酸一盐酸缓冲液中,二者相互作用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二者相互作用达到稳态时,一个小檗碱分子约结合七个碱基对;二者的结合除嵌插方式外,还存在非特异的静电作用;不同的荧光猝灭荆对二者相互作用荧光强度的猝灭程度是不同的,游离的水合状态小檗碱最容易被[Fe(CN)6]^-4猝灭。  相似文献   

10.
用荧光光度法和紫外光度法研究加替沙星(GTF)及其铁络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Cu(Ⅱ)、DNA均能以静态猝灭的方式猝灭GTF分子的荧光.并且用荧光法测定GTF-Cu(Ⅱ)和GTF-DNA二元络合物的组成和形成常数.GTF-DNA的光谱图在有Cu(Ⅱ)存在时,发生明显的变化,表明能够形成GTF-Cu(Ⅱ)-DNA三元络合物.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三元络合物的荧光强度与天然DNA的浓度成线性关系.讨论反应的最佳条件.进一步证实加替沙星、Cu(Ⅱ)和DNA的结合机理.  相似文献   

11.
氧氟沙星(OFX)、诺氟沙星(NOR)皆能使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荧光猝灭.当2种药物共存时可进一步使BSA荧光猝灭,借此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诺氟沙星、氧氟沙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种药物间存在相互作用,使药物与蛋白的结合稳定性减小;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药物与BSA结合位点数n近似为1.依据F(o...  相似文献   

12.
异烟肼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异烟肼(INH)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表明,INH对B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通过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计算,证明这种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机制,INH和BSA形成了1∶1稳定复合物;考察不同温度和酸度下的猝灭作用,进一步证实其静态猝灭行为和疏水作用机制.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INH与BSA的相互作用使蛋白质的分子构象发生变化,而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两者的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13.
王玲  王姣  陈燕敏  唐晓丹 《河南科学》2019,37(5):736-739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盐酸去氧肾上腺素与人血清蛋白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盐酸去氧肾上腺素与蛋白反应生成不发荧光或弱荧光的复合物,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探讨了介质酸度及时间对猝灭强度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了,建立了检测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的标准曲线,并将该荧光猝灭法用于注射液中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孙素颜  林琳  杨帆 《河南科学》2015,(2):171-174
在pH值为7.4和离子强度0.1 mol·L-1的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了洛美沙星与牛血红蛋白的结合作用.从温度对猝灭作用的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判断牛血红蛋白与洛美沙星的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计算了猝灭常数.根据得到的热力学参数确定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依据无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出荧光受体和给体间的距离,由同步荧光光谱技术探讨洛美沙星对牛血红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四(邻-氯乙酰胺基)苯基卟啉(H2TClP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通过不同温度下卟啉对BSA作用引起的荧光强度变化,利用荧光猝灭的Stern-Volmer曲线和静态猝灭公式线性拟合,求得反应的结合常数、热力学参数和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证实了H2TClPP对BSA有较强的猝灭能力,其荧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H2TClPP对BSA的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相互作用使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稀土钐离子(Sm~(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探讨了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和不同钐离子浓度对BSA荧光强度的影响.通过改变钐离子标准溶液浓度范围,扫描Sm~(3+)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荧光发射光谱,证实了稀土钐离子(Sm~(3+))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利用荧光猝灭的Stern-Volmer方程和静态猝灭公式线性拟合,求得反应的荧光猝灭过程速率常数K_q=4.12×10~(12) L·mol~(-1)·s~(-1),结合常数K_a=9.652×10~5 L·mol~(-1),结合数n=1.22.  相似文献   

17.
熊大珍 《科技信息》2010,(23):I0050-I0051
在25°C,37°C和42°C测定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对血卟啉(HP)的荧光猝灭光谱,研究了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血卟啉(HP)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结合反应的特征,计算了荧光猝灭常数和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随着DNA浓度的增加,HP-Zn的荧光猝灭越来越严重,通过可计算表明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血卟啉(HP)的猝灭常数较大,说明脱氧核糖核酸(DNA)与血卟啉(HP)的结合作用较强,为血卟啉用于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氢化可的松(HYD)分别与色氨酸(Trp)、酪氨酸(Tyr)和苯丙氨酸(Phe)3种芳香族氨基酸的相互作用,在模拟人体生理pH值为7.4下,HYD与3种芳香族氨基酸相互作用发生显著的荧光猝灭。结果表明,HYD对Trp和Tyr的荧光猝灭作用机制为静态猝灭,对Phe的猝灭为动态猝灭,为自发作用过程,HYD-Trp和HYD-Tyr作用主要是氢键或范德华力,HYD-Phe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在人体生理条件下β-四(5-磺酸萘氧基)锌酞菁(LSPcZn)与马心肌红蛋白分子(FePP-Mb)的相互作用,LSPcZn能够显著地猝灭FePP-Mb分子的荧光,说明两者之间有着很强的相互作用.变温荧光光谱实验的结果验证该作用可以导致LSPcZn分子和FePP-Mb分子之间形成复合物,使得LSPcZn可以通过静态猝灭有效地猝灭FePP-Mb的荧光.通过对荧光光谱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LSPcZn分子和马心肌红蛋白(FePP-Mb)在不同温度下形成复合物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另外,LSPcZn与FePP-Mb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可以改变FePP-Mb的构象.  相似文献   

20.
运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2-(3,4-二甲氧基苯基)-4,5-二苯基-1H-咪唑(I)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用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函数方程对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形成了配合物,且得到了319 K时的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LB=80.74 L.g-1)和结合位点数(n=0.782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