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骚:“索(?)茅以筵(?)兮,命灵氛为予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集注说:“占之慕之,两之字自为韵。”闻一多楚辞校补云:“案慕与占不叶,义亦难通。郭沫若氏谓当为莫口二字,因下一字缺坏,写者不慎,致与莫误合为一而成慕字。案郭说是也。惟谓所缺一字,耽、钦、琛、探、寻、朋等必居其一,则似不然。知之者,此字必其音能与占相叶,其义又与求美之事相应,此固不待论,而字形之下半尤必须能与莫相合而成慕。余尝准此三事以徧求诸与占同韵之侵部诸字中,则惟‘念’足以当之,念缺上半,以所遗之心上合于  相似文献   

2.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文!本章开始一句即上期所解读的内容为: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温故之后,从字面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前一节和本节之间总分的逻辑关系:前一节是综合来讲《易》之广、之大,而这一节则细分何为广、何为大。  相似文献   

3.
小易 《科技智囊》2007,(12):69-69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文!本章开始一句即上期所解读的内容为: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温故之后,从字面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前一节和本节之间总分的逻辑关系:前一节是综合来讲《易》之广、之大,而这一节则细分何为广、何为大。  相似文献   

4.
离骚解诂     
朕皇考曰伯庸肇锡余以嘉名扈江离与辟芷兮 不无壮而弃微兮忽奔走以先後兮虽萎绝亦 何伤兮哀众芳之 秽伏清白以死直兮女婆 之婵媛兮鲧 直以亡身兮浇身被服强圉兮 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欲少留此灵琐 兮吾令帝阍开阁兮倚闾阖而望予结幽兰而延 伫哀高丘之无女凤皇既受诒兮恐导言之不 固命灵氛为余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曰勉远逝 而无狐疑兮腾励车使径待 一 朕皇考曰伯庸 王注曰“皇,美也。父死称考。诗曰‘既右烈考。伯庸,字也”。案本书九欲逢纷篇曰: 伊伯庸之末裔兮,谅皇直之屈原。是刘向谓伯庸为屈原之远祖,与王逸以为原父者过里。同…  相似文献   

5.
《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各家注汩字读音不少于四种:注做越笔反或于笔反(yù),如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注做(yì)音,如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楚辞注释;注做觅(mí)音,如马茂元先生《楚辞选》;注做骨(gǔ)音,如陆侃如诸先生《楚辞选》。⑤注音歧异如此,读者莫衷一是。至于释义,自汉王逸起,通行注本都解作“水急流貌,喻时光迅逝”,(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似乎皆无异议,其实尚有商榷之处。本文就此句“汩”字读音、释义略作疏证,并顺便对现代辞书注释读破提一点建议,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了《离骚》中的“前后失照”之处。这是由“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二句切入的。王逸《楚辞章法》说:“‘蛾眉’,美好之人”,洪兴祖《补注》则谓“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似此,则——此句取以为喻之“美好之人”称“余”者,乃女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上文“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相似文献   

7.
《离骚》“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句中“鸩”,王逸注曰:“运日也,羽有毒,可杀人,以喻谗佞贼害人也。言我使鸩鸟为媒,以求简狄,其性谗贼,不可信用,还诈告我言不好也”。王逸认为鸩喻馋佞,其后注者均沿袭此说,吴曾、周去非、朱熹、鲁笔等引经据典给鸩做详注,皆不脱其窠臼。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诗文创作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并将花鸟草木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发展为象征的艺术手法,突出地表现为“以物比人”。汉代王逸《离骚》序中明确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贤;恶禽臭物,以比谗倿……虬龙鸾凤,以诧君子,飘凤云,以为小人……”朱熹则一言以蔽之曰:寓情草木。 屈原作品中的鸟兽草木意象比比皆是,草木有兰、菊、蕙、芷、桔、杜蘅、江离、留夷、揭车、薜荔、芰荷等;鸟兽有飞龙、鸾凰、凤鸟、凤凰、马、犬、鸡、雏、封狐、雄虺、玄蜂、虎豹等。这些意象总体来说是比喻人,或象征人格情操,即以物喻人。如屈原说自己高洁即以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之落英来象征。把木兰与秋菊的芳菲品质与自己的人格合而为一,即把香草的芬芳与自我品格视为同一。再如以被兰佩芷的服饰作为自己人格外化的标志,“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揽本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纟丽)兮”其他一些人也以草木作为人格的外化形式,灵巫是“浴兰汤兮沫芳,华采衣兮落英”。山鬼也是“被薜荔兮带女罗,被石兰兮带杜蘅”。有的文以草木直接隐喻为人,如荃、荪代表君王,或特指怀王,“荃不察余之中情”(《离骚》)、“荪详聋  相似文献   

9.
对《诗经·卫风·氓》中的“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历代所解颇有不同。郑《笺》以此为追述之笔:“我乃渡深水,至渐车童容犹冒此难而往,又明己专心于女”,其后孔《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均申郑说,以为本句乃“此妇更追溯来迎之时”,“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明己专心于汝”。然如依此说,则势必打断全诗由婚前至于婚变按时序追述的章法。朱熹《诗集传》别立新说,认为这是写女子婚变后“复乘车而渡水以归”,其后也多有承此说法者。但此说亦可商榷。因本句前之“自我”二句言婚后生活,后之“女也”四句斥夫之无德,均为叙事之笔,而中间忽以…  相似文献   

10.
36.义务教育初中课本第二册晋干宝《宋定伯捉鬼》:“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欲,课本无注。 按:本句中“欲”与上文“嗒曰:‘欲至宛市’”中“欲”不同。“答曰”之“欲”为能愿动词,本句之“欲”为时间副词,“将要”的意思。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欲,将也。凡云欲者,皆愿之而未得,故又得为将也。”这就把能愿动  相似文献   

11.
以日藏古抄本《文选集注》汇录李善注中所残存的130条"再见从省"注例为据,参鉴比勘北宋监本、尤刻本、奎章阁本、明州本等宋刻本,对《文选》李善注"再见从省"义例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究,指出诸宋刻本李善注例中"然同卷再见者,并云‘已见上文’,务从省也"之"卷"字当为"篇"字之误。并分析论证诸宋刻本李善注"再见从省"义例的讹误之处,多为后人臆改,或为旁注所阑入,从而对诸宋刻本《文选》李善注"再见从省"注例中所存在的抵牾矛盾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影射     
王婆哈哈笑道:“我又不是你影射的,缘何陪着你吃茶!”影射义为暗指。姚灵犀引述《湘舟漫录》“仲实问风流二字究作何解?予曰:此君子无入而不得之象也,被有文无行人影射坏了。”说的是本是好词儿的风流却被“影射”成了贬词儿。究其是实是因为影射的暗指,暗指风流为淫荡。暗指,造成了由褒而贬的转化。也导致了“影射”的迷惑。影射,源自“射影”。陆佃《埠雅》“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言无形。而蜮性阴害,射人之影,则莫可究矣。”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引《五行传》云:“南越淫女之气生蜮,蜮,犹言惑也。字说曰:蜮不得也…  相似文献   

13.
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平图书馆藏敦煌写本诸经杂缘喻因由记第一篇,其末云‘号称游花色尼。’盖莲花色尼出家因缘也。佛教故事中关于莲花色尼者颇多。此写本所述,即其一种。予初取而读之。见所谓七种 誓恶报仅载六种。疑‘七’字为‘六’字之为。或写本有脱文。遗去一种恶报。及玩首尾文义。乃知其不然。何以见‘七’字非‘六’字之误?以此篇有‘设盟作七种之誓’及‘作如是七种 誓恶报’二句。其中‘七’字先后再见。若言俱‘六’字之伪。似不可能。又鸠摩罗什译众经撰杂拆喻经卷下第三十七节。有大妇因 以针刺杀小妇儿,致受恶报事。舆此篇佛答阿难问中所述莲…  相似文献   

14.
一、释“降” 《离骚》:“摄提贞子孟(阝最)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降,下也……庚寅之曰,下母体而生。”后世学者多因之。按此说虽通,然未尽其义。“降”见于屈赋者凡十次,皆与神灵相关,“百神翳共备降”(《离骚》)、“灵皇皇兮既降”(《九歌·云中君》)、“帝乃降观”,(《天问》)是其明证。“降”字的神秘意味甲骨文中早已屡屡出现,如“帝降食受又”(《殷虚文字乙编》5296),“帝降不若”(《卜辞通篡》367)等,帝即神也。先秦典籍更不乏其例。故钱澄之《屈诂》云:“原自序其生  相似文献   

15.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16.
高禖郊社祖庙通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释高唐赋──说瑶姬为私奔之佚女 (二)释高密──说高禖之制 (三)高禖郊社与秘庙为一 (四)楚之高禖──说屈原三闾大夫为媒巫 (五)齐燕郑卫秦诸国之高禖 (六)高禖始于商族 一释高唐赋──说瑶姬为私奔之佚女 宋玉高唐赋见载于文选,各本稍有出入,今以文选正载为主本(称甲),取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注引宋玉集(称乙),渚宫旧事三引襄阳耆旧传(称丙),文选别赋注引高唐赋(称丁),水经注卷三十四(称戊),诸本互校如下: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雪梦之台乙作野望朝云之观 乙丙作馆其上独有云气[ 兮直上忽兮改容]乙丙所无 须臾之问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  相似文献   

17.
读秦妇吟     
戊辰之春俞平伯君为寅恪写意端已秦妇吟卷子,张於屋壁,八年以来,课业馀暇,偶一讽咏,辄苦不解,虽於一二字句稍有所校释,然皆琐细无关宏旨,独端已此诗所述从长安至洛阳及从洛阳东奔之路程本写当日人民避难之惨状,而其晚年所以讳言此诗之由实系於诗中所述从长安达洛阳一段经过,此点为近日论此诗者所未详,遂不自量,欲有所妄说。至诗中字句之甚不可解及时贤之说之殊可疑者,亦略申鄙见,附缀於後,兹请先言从洛阳东奔之路程,此段经过惜未得确知,是以於端己南游事迹不能有所考见,但依地理系统以为推证,亦有裨於明瞭当日徐淮军事之情势及诗中文句之校…  相似文献   

18.
小易 《科技智囊》2010,(11):77-77
<正>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让我们先来看这一句的字面意思,这其中有两个重点词——极深和研几。对于这两个词,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有这样的解释:"极深"者,则前《经》初一节云:君子将有为,将有行,问焉而以言,其受命如响,无有远近幽深",是极深也。"研几"者,上《经》次节云"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  相似文献   

19.
《科技智囊》2003,(11):276-277
杂志名曰《科技智囊》,做“智囊”者必先有“上智”。冯梦龙之《智囊》中曰:“上智无心而合,非千虑所臻也。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人动而逾纷,我静而自正;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夫是故,难事遇之皆易,巨事遇之而皆细;其斡旋入于无声臭之微,而其举动出人意想思索之外;或先忤而后合,或似逆而实顺;方其闲闲,豪杰所疑,迄乎断断,圣人不易。呜呼!智若此,岂非上哉!”智若水,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此《科技智囊》之魂也!  相似文献   

20.
寓言界说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著《庄子》一书中。《庄子·杂篇·寓言》中说:“寓言十九”。晋人郭象注:“寄之他人,则十言而见信。”唐朝人成玄英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为猜忌,闻道已说,则起嫌疑,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信九矣。”清人王先谦集解云:“寄寓之言,意在于此,而寄于彼。”前人的这些解释,虽然还不全面、不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