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唐代士妓之恋传奇与关汉卿的士妓之恋杂剧的比较入手,分析了元代儒生的社会地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软弱自卑的形象性格特征,从而窥视出有元一代文人的心理和追求,折射出现实生活中文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中的一系列士子与倡优的爱情戏,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深刻体现了元代社会生活的内涵。通过分析元代士妓爱情戏,来阐述文人形象、倡妓形象和商人形象所蕴含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3.
一 .妓女与文人什么是妓女 ?说者各执一辞。台湾《中文大辞典》列了若干条义项“① 妓 ,妇人小物也。② 妓 ,女系也 ,歌妓、艺妓。③ 妓 ,舞女也。④ 娼妓也。⑤ 美女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妓女虽然隐秘地躲在人们正常的生活之外 ,却不时地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社会观念、男女生活关系乃至家庭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勿庸讳言 ,妓女问题 ,历来都被视为下三烂的东西而被社会嗤之以鼻。王书奴《中国娼妓史》说 :“娼妓制度成立 ,社会上一般狎呢成风 ,因而身败名裂 ,家破人亡甚乃染了恶疮、贻害妻子、伤及后嗣……社会上拐卖典押人口风气大盛 ,…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人神恋小说是此时婚恋小说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类别。如果将此时人神恋作品按照主人公是否为士子进行分类比较,可以发现以非士子为主人公的人神恋小说表达的是当时普遍的一种社会心理。相反的,以士子为主人公的作品则着重表现了当时文人士子的特殊心态。具体来说,正是由于作者和小说主人公身份的同一,使该类作品对士子风流自赏的心态有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赵旭超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17-120
舒曼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在结构上各自独立,在情节上相互联系,是一个音乐统一体。基于《诗人之恋》的钢琴声部研究,分析其钢琴声部旋律与声乐旋律的处理方式、和声音型,挖掘声乐旋律以及歌曲内容,阐述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钢琴声部写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在墓志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唐代女妓群体形象的构建呈现出差异性。墓志撰写者力图将走入家庭的女妓描述成贤妻良母,而传世文献的作者往往将唐代女妓塑造成精魅或者女祸。从文本书写的角度来看,书写者的书写立场和书写理念影响了唐代女妓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在唐宋文学中,一种新出现却又迅速普遍化的现象特别引人瞩目,即"仙女化妓"和"妓女化仙",正是在时代文学愈演愈烈的仙妓合流发展趋势中,作为道教重要女仙的月精嫦娥也开始了妓化的展演轨迹。无论是诗词中的吟咏,亦或是小说中的描写,嫦娥形象逐渐褪去了沉静淡雅、超逸出尘的女仙品性,而呈现出凡心大动、凡情炽盛的妓化特征。探究女仙妓化现象的深层文化动因,即为道教神仙观念世俗化的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8.
明妓王微之词作内容较为丰富、诸体皆备,艺术上也较有特色,为妓女词史、女性词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不失为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优秀词家。其人、其词之风采,于晚明妓中独出,正如青莲之亭亭。  相似文献   

9.
文学叙事首次出现于战国晚期,它有别于以歌谣为主体的抒情文学以及源于巫官文化的史传叙事,是故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的有机整合。文学叙事的初步发展,标志着个体文学创作时代的来临。以辞赋文学为代表,屈宋首创的人神之恋是文学叙事的典型主题,人神之恋最初表现为“以性娱神”和“性梦之爱”两种叙事模式,文学叙事的本质和意义,最终决定了人神之恋的基本特征以及后来相关文学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0.
舒曼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他在艺术歌曲发展史上承前启后,而《诗人之恋》是他的经典声乐代表作品,其作品以情感细腻、旋律优美、选词考究著称,他继承了舒伯特的抒情与浪漫,重视诗歌与音乐创作的融合,并特别重视声乐作品与钢琴伴奏的作用,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舒曼与声乐套曲《诗人之恋》、艺术风格、演唱分析、经典录音版本推荐这几个方面对《诗人之恋》这部作品进行艺术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上场诗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数量众多,虽然有着类型化的倾向,但仍然可以看出元杂剧中士子的形象特点。元杂剧上场诗中的士子类型比较单一,大多描写士子贫困潦倒、身世飘零、入仕无望的悲苦和绝望。元杂剧上场诗中塑造的士子形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主要与元代的科举制度有关。元代统治者对科举的冷落乃至废除直接影响了士子们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德行》篇记录了汉末至魏晋诸多士人的品质和德行.文章以此为基础抓住汉末至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及理想人格产生的原因,分析这一时期士人们迥异于前代的人格特征——真情孝悌、逍遥放达、智慧机敏,论述这一时期士人们的光辉人格砥砺后世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分析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确立我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基本理论前提。三代领导人都十分关注和重视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分析和认定。他们的认知历程,显示了我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承与超越的伟大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千百年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知识分子崇高的人格理想: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不同流俗、超越自我的独立精神。刘震云作为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塑造了一批社会转型期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他用反讽的手法,冷峻的叙述,内敛而幽默的语言使文本中世俗化的知识分子形象成为有意味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理论进行了重新分析和评价。指出这是知识分子自觉走向有机化的一次主动选择。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政治运动。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均应从这一角度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16.
清代乾嘉时期,士人人格走向孱弱低靡,当时的人已对此有所指摘,稍后的批判则更为激烈。至嘉道之际,随着政局险象环生,士人人格开始发生转化,逐渐从委顿中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晚清社会思潮经历了从经世到维新再到立宪的演变进程。在这个纵向的演变进程当中,晚清的社会思想也在逐步的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也就是它的不断发展和转变影响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选择。晚清社会思潮对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思想基础,陈独秀的启蒙思想与晚清社会思潮有着难以割舍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历来因模拟而遭口诛笔伐的汉代系列设论文,展示了士人人格在封建皇权的挤压下经由积极反抗、消极抗争到自觉认同、精神胜利的蜕变过程,实乃汉代士人在专制皇权高压下的心灵合奏。东方朔《答客难》提出了士人在专制皇权下如何自处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而其模拟之作历代不绝,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主体人格精神的不断弱化,汉代设论文也经历了一个魅力逐渐失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汉唐时期的荒政思想有一个发展的历程。荒政思想主要包括积贮备荒思想、重农思想和赈济思想。汉代充分探讨了积贮备荒的重要性,建立了常平仓;唐代不再争论积贮备荒重要与否的问题,而是更加关注积贮备荒的措施与手段,同时完善了专门救灾备荒的义仓制度。在重农思想方面,汉代强调,天下之本在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之一在于救灾备荒;唐代则出现了"食为民本——民为国本——国为君本"的思想,在强调农本的同时,发展出民本思想。赈济思想方面,汉代出现了因灾赈济、首要赈粮、赈以土地的做法;唐代更加关注赈济的措施与手段,同时,出现了宗教力量参与到救灾过程中,反映了社会普遍救助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