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系是建构自我身份的重要场域,身份又是个体动机建构的重要资源,通过2个实验在关系性框架中检验中学生建构师长身份内涵对其认知表现的影响.实验1启动教学资源分配规则,结果发现教师仅关心部分同学比关心每个同学更能激发学生动机而获得好成绩;实验2启动父母教育价值取向,结果发现父母期望孩子优先接受教育会使学生在推理任务中表现更好.研究表明与重要他人联结的关系性建构通过情境身份一致性动机影响认知行为.  相似文献   

2.
自Higgins提出调节聚焦理论以来,近年来此理论在国内外心理学界掀起了研究热潮,它从一个新的视角更深入地阐释和分析了人们行为的动机,并将这种行为动机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分类,使之更为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之中。本文介绍了这一理论的具体内涵及其理论延伸——调节匹配理论,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该理论未来发展和可能的研究及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3.
动机作为激励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在学习过程中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情感因素之一。作为动机分支之一的融合型动机是促使大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英语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融合型动机水平低下,学习效果不佳,最后提出了提高融合型动机水平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赵娅 《科技与经济》2020,33(4):76-80
在变革与创新的时代,激发员工建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非常关键,更多需要从内在动机进行驱动。社会认同代表个体与社会的心理与情感联系,在组织情境中包含组织认同、领导认同和自我认同。更进一步,员工建言行为是建言动机、建言能力与建言机会三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AMO理论构建了三种认同影响下的员工建言行为概念模型,对组织管理员工建言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企业的服务生产率,研究员工跨界行为的影响因素,以美特斯邦威公司服装门店的一线员工为研究对象,分析情境因素对跨界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情境因素中"和管理者的关系"对跨界行为的3个维度(外部代表行为、内部影响行为、服务提供行为)都有直接正向的作用,而"和同事的关系"对跨界行为的3个维度的影响都不明显,"和顾客的关系"只对内部影响行为有直接正向的作用;内在动机只对"和管理者的关系"与外部代表行为、"和管理者的关系"与服务提供行为产生中介作用;内在动机对角色冲突与外部代表行为、角色冲突与内部影响行为有调节作用.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管理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新技术人才需求的激励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需求产生动机、动机驱动行为这一理论出发,通过对高新技术人才特征的分析,得出了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在某种条件下精神需求可能更为突出的论断,进而针对这些真实需求来探讨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有许多具体因素,但从史学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其根本原因是无动机行为及惰性继承。历史是人们所创造的,但人们并非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创造历史,即他们的历史活动是一种无动机的行为。同时,历史是一条连续不断的链环,每一个时期都受到上一个时期和全部前期历史的影响,形成惰性继承。无动机行为有不同的模式型态,在历史发展变化中体现出来,正由于此,才导致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相似文献   

8.
黄艳  朱晓娜 《科技资讯》2011,(24):231-231
Hagger等人在整合了自我决定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内外部动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机的转换环境模型。模型指出了一个以自主支持感为起始的连续动机过程:自主支持感→体育课上的自主性动机→闲暇情境中身体活动的自主性动机→锻炼行为意向→锻炼行为。本文介绍了理论基础、实证研究、研究最新进展,提出了研究结论及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婷婷 《科技信息》2012,(26):22+24-22,24
内在动机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以已有广泛影响的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含义及其与外在动机和无动机的不同,进一步论述了不同的动机类型的效应和影响因素,以及内在动机对英语学习的积极功能。最后,总结了通过提供满足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社会情境来促进其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有关故意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些追求自我利益的动机造成了犯罪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良的或病态的人格导致了犯罪行为的发生;还有观点认为是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公平引发了犯罪行为。这些观点可以从犯罪经济学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和依恋理论等理论中得到反映。在对故意犯罪行为的影响中,动机、环境和个体人格三者之间既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又有相互间承前继后的关系。其中病态人格在诱发故意犯罪行为中起主导作用。此外外界利益的诱惑和社会环境缺乏公平公正也会造成正常人格下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1.
员工创造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其积极作用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员工的高创造力是否一定会带来高的创新绩效还有待检验。因此,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以中国组织中1031份员工调查数据为样本,纳入员工道德认同和道德推脱两个变量,将员工视为道德主体,实证检验员工的创造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高创造力的员工能够带来较高的创新绩效,道德认同对高创造力员工的创新绩效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员工的道德推脱可能降低员工的创新绩效。本研究丰富了社会认知理论在创新领域的应用,弥补了员工创造力的负面效应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期,学术界的“空间转向”使诸学科呈现交叉互渗的态势,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天然的依存关系,激发和塑铸了人类的空间意识,也为文学与地理学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新文化地理学”把空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多维存在,重视对地方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脉的研究,把地点感的研究转向“地点身份”的研究,注重空间景观的符号学意义和象征学意义。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野下,阿来的文学创作具有典型的空间化写作特征,他将地理、空间、文化与文学相结合,通过对嘉绒藏区民族文化空间背景、空间记忆及其文化表征的描述,展示了一种生动有机的地域文化身份。空间化写作构成阿来文学文本生产空间的多元性和文本自身的异质性,也给读者阅读和阐释民族文学提供了多重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了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原动力不足、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不够、学科建设不完善、软件的开发及应用滞后等。提出了培植企业文化、加强案例研究、开展在职培训、设置管理会计师职称职务等措施 ,以强化管理会计应用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从时代语境、学术语境和学者问题意识的角度,考察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趋向,提出当代中国民俗学正经历从学科身份确立到学术品质更新的过程,包含了传承经典和知识创新两大主题。首先评述中国民俗学界建立和发展社会科学性质的民俗学的主张;其次评述中国民俗学界有关田野民俗志的新学说;最后讨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等领域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民俗文化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以闽南芗剧为例对旅游者展开问卷调查分析。为了把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联系起来,将旅游者满意度选择为二者之间的中介。结果表明:(1)民俗文化旅游动机正向影响旅游满意度和文化认同;(2)旅游者满意度正向影响文化认同;(3)旅游者满意度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理解民俗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丰富旅游动机和文化认同理论研究,推动和传承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以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弗尔为首研究的社会认同理论被引入国内以来,关于对其的理论开发、实证分析不仅覆盖众多领域且研究数量不断攀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发现“社会认同”的本土化研究大多对理论停留在直接套用、误用阶段,所涉及到的理论创新较少,且缺乏系统开发与设计.总体来看,除去社会学和心理学两大绝对研究势力,社会认同在其他专业如体育领域的介入现今虽少但空间却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7.
企业创新动力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创新动力一直是创新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该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观点,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应关注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是长青的”,但理论一经运用便会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作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公共管理者,如何快速地调动社会上所有人的积极性,已成为影响政府管理能力高低的“瓶颈”性因素之一。由此.本文对中外历史上政府激励理论详加研究.这对于我国政府如何构建符合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激励理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望衡的环境美学研究,是他的一些学术追求的必然结果。这些学术追求是:让美学成为切身的学问,让中国美学成为普遍的学问,构筑中西美学的会通平台。沿着前辈的路往下走,以促使学术之进步,我们就必须一方面注意他们“说了什么”,还要进一步追问他们“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20.
兴起于现代并以人关怀为深刻背景的性别理论(gender theory)或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作为学术研究的新理念和学术批评的新视角,正越来越为哲学、学、法学、艺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人学科所重视,尤其给当代中国学术批评以深刻启示。性别研究填补了传统学术中忽视性别问题和性别作用所造成的性别批评的空缺,性别理论不断推动着当代人反思历史和检讨现实,体现出空前的学术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