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双江之学,归宗阳明,又异于阳明及同门王畿等人。但究其思想的政治向度而言,聂双江之学与阳明之学主旨颇为相近。聂双江的归寂之学与阳明"化治世为治心"的政治哲学思路大体相类,均显为一种"信念的政治";在社会教化问题上,聂双江批评当时的文风与士风,强调"师道"传统的意义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这些思想是阳明学派所一脉相承的;聂双江还发挥阳明学"政学合一"的主张,强调"学仕一体",把"为学"与"为政"紧密关联起来。中晚明以降,阳明后学诸子思想虽各"得有所自",各持一端,不尽一致,但其政治思维大体趋同。这一点,从聂双江的思想中足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明代东林书院以"斗士"形象而闻名,政治上斗阉党,学术上则以反王学最为著名。在东林书院的各类文献记载中,王学基本以"末流""邪学"形象出现。然而,认真考据明代东林书院的修复、兴盛历程,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东林书院的成功修复与阳明、阳明后学的支持分不开;其次,东林书院的学术传承,无法真正绕开阳明学,其书院制度亦多受益于阳明、阳明后学的书院建设理念与成就;第三,东林书院陷入党争之时,不少阳明后学奋力奔走挽救,东林党人与阳明后学之间不乏相互欣赏者。两者的矛盾其实仅止于学术立场,在其他方面极为融洽,因此,疏理、澄清二者的关系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李凤娟 《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54-1756
古代书院在教授生徒儒家经典的教育中,十分注重挖掘其道德教化的育人功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书院的办学宗旨、教学内容与方法、书院环境的育人功能以及讲会制度这几方面充分体现了书院的道德教化功能,本文从这几方面来剖析古代书院的道德教化途径,对于当前我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紫阳书院     
又名武夷书院,古称"朱文公祠",全国著名书院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书院始建于南来淳六年(1246年),初建在府城南门外紫阳山麓,理宗皇帝御题"紫阳书院"匾额。紫阳书院以祭祀朱熹,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主旨。正德七年(1512年)郡守熊桂重修紫阳书院。正德十四年郡守张芹,另建书院于紫阳山中,从此歙县有两个紫阳书院,讲学之风称盛一时。清代康熙、乾隆先后御题"学达性天"、"道脉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与道教的关系,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阳明本人根深蒂固的道教情结,一是理论界和民间社会对他的造神运动.这种造神运动除了阳明的门人后学在雅文化领域所进行的理论塑造外,主要通过绘画、戏剧、民间故事等俗文化的形式来完成的.而神化阳明的直接结果就是使阳明学在被宗教化的同时,也被进一步民间化了.阳明学在晚明社会的广泛普及,正是在这种不断宗教化和民间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乡村教化功能也在这一进程中得到了提升和强化.  相似文献   

6.
治国平天下始终是传统中国社会精英的最大理想,南宋"甬上四先生"也不例外。他们既提出过一些较为宏观的治国措施,也对改善南宋社会的底层状况建言立策。自执政者而言,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伦理实进工夫与政治理想的落实,是合而为一的工作。"善性"是一切伦理教化和政治措施得以实施的根本。因为"善性"的存在,才与同样由善而发的伦理教化和政治措施获得一种内在的共通性,使这种外在的客观化的运作,获得一种内在的主观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感,使得人们自觉而自愿地服从政治治理,从而使政治理想得到落实。政治理想得到落实的关键,是君主的善心必须得到彰显,如果君主之心有不尽合于圣贤之心者,必须"格君心之非"。基本原理既定,还需有具体的制度来促成理想社会的实现。当政者要深切地体认传统儒家"民为邦本"的思想意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就是指制度的创设和安排。制度设置必须符合"道心"的要求,如若不然,制度则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伤害到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合理的制度有时必须的,因为人的政治与经济及社会行为惟有遵循制度,才能保持可持续性,才能兼顾公平和效率平衡的原则。"甬上四先生"重视教育,对南宋的书院教育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也使陆学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为己之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通过在书院所从事的教育与学术活动,特别是他亲自拟定《白鹿洞书院学规》,开启了书院的传统与精神。"为己之学"作为书院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强调修身治德,追求自我德性的完善,理想人格的成就;这种传统道德教育倾向在现代社会对于培养健康个体人格、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提高道德主体修德成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消解现代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倾向有其特别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书院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独特制度和文化,书院的价值内涵在于:传统书院的家国情怀、传统书院学术研究中的独立治学精神、传统书院的文化典籍收藏和传承等。智慧校园视域下书院教育价值的传承路径可以是:以现代书院拓展理工院校的校园文化空间、以网络书院再现书院讲会制度、以"未来教室"再现传统书院的切磋式学习等。  相似文献   

9.
《关雎》作为《国风》之始,它随着《诗》的政教化,从民间歌诗上升为儒家进行政治教化的典范篇章。但是这一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政教化与它自身的阐释空间以及现实政治的需要密切关联。它的政教化有一个颇为清晰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易桂姣 《科技资讯》2007,(22):113-113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我国古代把"教"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就是德育的意思.《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讲的"教学"、"教"、"学"都是教化,感悟的意思.《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实际上说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冯从吾是晚明关学大儒、著名理学家,他在关中书院的讲学活动不仅将明代关学推向了其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也使关学完成了心性化的转向。冯从吾以儒佛之辨为为学的第一步,将"理"作为辨别儒与佛老的根本,并以此为基力辨心性;冯从吾对当时流行的"无善无恶"说进行了批评,认为此说违背了孟子的"性善论"而堕入佛老之中;针对晚明学术思想的分歧,主张会通朱、王,尽力将本体与工夫统一起来,以为惟此方可避免流于玄虚与支离。冯从吾构建的"本体工夫合一"的理论体系,此后深刻地影响了清初关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晚明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修身日记,这和阳明学有较强联系。阳明学内部、士人社群在中晚明出现新变化:第一,阳明的“良知”属于形而上学部分,落实到现实层面需要外在形式加以表达。第二,阳明学的心一元论引起“道德严格主义”的倾向,儒者也需借助具体手段修习。第三,儒者本身有互相规过的传统,再加上中晚明士人群体意识觉醒,儒者组织大量的讲会、省过会。上述原因促使阳明后学积极采用修身日记。修身日记的使用,也促进阳明后学道德的精进。  相似文献   

13.
清初江西出现三大学派,即宁都易堂九子、南丰程山学派、星子髻山七隐。易堂学风以砥砺廉节、讲求世务为主。魏禧倡导经世致用,讲求实学,不囿于明代心学,提出"积理练识"、"明理适用"。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以张载主敬之旨为本;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以明道为宗,识仁为要"。本文分述三派中的主要人物学术观点、特征,以及学术活动,着重记叙三派代表人物在程山的会讲活动,并比较三山学派学术异同。  相似文献   

14.
主要探讨王阳明的人生之求,并进而指出其现代意义.认为,阳明子以"圣人必可学而至"为终身之求,认"圣学"之"学"为动词,意即"学圣",孔子之学不是理论而是实做"圣人";这种观念的外显即是阳明子所实现的"狂者胸次"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沉寂近百年之后 ,明代书院重兴 ,面向平民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先 ,城镇官府书院向平民百姓开放 ,山林布衣、乡村长者、普通百姓、佛教僧侣都可以进院听讲 ,甚至登堂讲说。这是宋元时期所罕见的现象。其次 ,乡村书院大量出现 ,它们以化民成俗为主要目的 ,讲求日用百姓之学 ,服务于乡村民众的文化建设。面向平民是明代书院得以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沉寂近百年之后,明代书院重兴,面向平民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首先,城镇官府书院向平民百姓开放,山林布衣、乡村长者、普通百姓、佛教僧侣都可以进院听讲,甚至登堂讲说。这是宋元时期所罕见的现象。其次,乡村书院大量出现,它们以化民成俗为主要目的,讲求日用百姓之学,服务于乡村民众的文化建设。面向平民是明代书院得以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中期"前七子"复古运动从其退出历史舞台起就受到"唐宋派"、"公安派"、王夫之、钱谦益、叶燮等诗学家的唾骂,他们认为"前七子"是一味"模拟剽窃",徒具"古人衣冠",是"古人之影子"。虽然这些质疑都抓住了"前七子"复古运动失败之软肋,但是仅仅抓住其"知复不知变"的诗学观这一维度是远远不够的,其失败与"政治之摧残"、"阳明学之诱惑"这两个外部原因是密不可分的。其失败是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培田八景有新老之分,反映了前后400余年间吴氏族人的信仰变迁。笔者就"云霄风月"和"马刹晨钟"两则,依据流传至今的史料、诗词文赋、传说故事以及信仰现状,着重分析培田八景中的信仰变迁的路径以及导致其变迁的内在因素。指出八景的变化看似审美情趣的转移,实则是在社区精英主导下完成的利益诉求,其目的在于凝聚宗族,对内配合族规家法而实现和谐自治,对外则谋求扩大生存空间,优化生活环境以及实现资源的占有和自然与人文边界的明晰。  相似文献   

19.
汉代是古代宗族救济的重要发展时期,其宗族"互通有无、相互救济"的职能主要表现在赈恤贫困族员、恤养孤寡、聚族自保和举族迁徙等方面。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情况下,鼓励族人互助互恤,引导宗族良性发展,对新农村的建设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黎立武关于《中庸》、《大学》的阐释与正统朱子学有着颇不一致的地方,从版本编次到经典体系的建构以及诠释都表现出了诸多分歧。这大概是其因师承关系刻意回避了朱子之学。然而通过朱熹与黎立武对“庸”字的阐释,我们则不难发现两人在理学体用之学(即内圣外王)的内在思路上具有一致性。但其中不同的一点是,面对由宋入元的政治变化,黎立武通过对郭忠孝“性、道、教”一贯性思路的汲取,把体用之学具体操作的兴趣点从政治、教化的双层面转移到了教化的单一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