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杨芳 《科技信息》2007,(16):10-11
神话是古代人们利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自然界事物,是人类生活经历的隐喻式表达。在《所罗门之歌》中,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有机地将其小说创作与神话融合在一起。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探讨小说中的神话原型与模式,论证莫里森通过描写黑人民族的神话与仪式,表达非裔美国人对非洲文化遗产的继承,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冯英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65-66
莫里森的作品总是关于爱以及爱的缺失和扭曲。作家总是把非洲裔美国黑人的爱的扭曲与性压抑的描写相联系。而食物在她的小说中成了这两者间暗喻的纽带。莫里森根据吃和性这人类最基本的本能,选用黑人对某些特定食物的偏好和对性的释放来反映黑人爱的饥渴,而她小说中食物和性的交织也成了她作品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3.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阶级、性别等多种压迫下审美价值观的扭曲和变态,以及他们对自我黑人身份认同的迷茫和混乱。以皮尔斯符号学的理论为视角来解读《最蓝的眼睛》,可以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莫里森对美国黑人社会独特的观察,以及她对美国社会中黑人自我意识的唤醒和黑人民族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本文从文化霸权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认为莫里森关注了黑人心灵受白人文化侵染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使她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仅超越了前辈黑人作家,也走在同时代人前面。  相似文献   

5.
孙树苹 《科技信息》2009,(26):I0344-I0345
托尼·莫里森IQ前发表的作品中《所罗门之歌》是唯一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中莫里森描述了几个主人物的成长过程,把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生存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了异质文化中黑人成长的艰辛,同时也学到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在2003年出版的第八部小说《爱》延续了其一贯探索美国黑人历史和文化的写作风格,以"爱"为主题。用已故的男主人公比尔.柯西的"影子"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爱恨交织的黑人家族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手意象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本文通过对这种手意象进行解码,力图展现黑人历史,发掘小说的深层主题涵义。本文作者认为莫里森通过描写不同侧面的手意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矛盾关系,既集中体现了黑人文化传统,又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的小说中,黑人社区是具有村落性质的集体,是影响人物命运的显著因素。社区群体既支持又限制其成员个性的发展。在黑人群体的凝聚力和排斥力的共同作用下,一些黑人个体人物与社区群体相脱离。通过浅析这些个体人物,揭示了莫里森小说中社区群体和个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通过描写黑人女孩佩克拉的遭遇,批判了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的侵蚀,揭示了在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黑人的人性被扭曲,谴责了殖民主义的种种摧残性的行为,力图唤醒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抵抗白人文化霸权的糟粕,建立黑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9.
以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为文本,分析小说主人公奶娃(Milkman)的家族姓氏戴德"的象征寓意及文化意义,通过研究戴德家族祖孙三代四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他们与黑人文化之间的联系,揭示该小说的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阐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下,黑人只有坚持、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莫里森的《爵士乐》讲述了20世纪初一对黑人夫妇离开南部乡村融入北方城市的经历。城市不仅充当了小说的历史背景,更作为黑人身份和文化重建地而成为了叙事中心,诠释了美国黑人特有的双重文化体验。小说中倡导的性别公平、性别尊重和性别友爱,对构建和谐城市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日本亦延用十二生肖即十二属相之俗.然而,由于对猪的驯化历史不同,日本十二属相中的“猪“实为野猪,日本民俗亦围绕野猪而非家猪展开.在日本农耕文化特征的影响下,日本关于“猪“的民俗和传承均围绕山神(田神)、亥神展开,其祭祀、信仰活动亦包含着丰产富饶的内容,在反映出中日文化交流轨迹的同时,也反映出日本人对“猪“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壮族祖先神布洛陀不是一个抽象的神祇,而是一个实施鸟或鸡卦占卜的"鸟神"或"鸟部落首领",布洛陀崇拜亦即鸟神崇拜。所谓"麽文化"的核心亦即鸡卦巫术,布洛陀的传说只不过是鸡卦巫术的筮辞。所以,壮族"麽文化"是布洛陀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源自古代中国文化的土地神观念 ,虽经历了各种演变 ,但至今仍是华人社会传统宗教系统的主要成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大伯公、拿督公等崇拜 ,就是土地神观念的文化延续与区域性变革 ,分析这种延续和变革 ,可以把握当地华人和非华人本土传统间之宗教观念上的互动关系。而要明白现今东南亚华人的土地与圣迹的神祗之信仰 ,其分析须置于华人社会土地神观念的发展脉络之中。忽略了这个历史脉络的分析 ,可能会引致误导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希伯来圣经首先是一部宗教正典,其意识形态性压倒一切,上帝至上的思想渗透于字里行间,上帝耶和华是理所当然的主人公。国王作为耶和华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其地位自然要居于上帝之下,其从属性不言而明。国王形象的从属性决定了其不完美性。希伯来圣经中国王形象的不完美性集中体现在两点:一是缺乏政治智慧,二是违犯诫律。国王们身上的缺点又为他们人生的悲剧性埋下了伏笔。希伯来圣经中国王形象的悲剧性也集中体现在两点:一是奋力挣扎与注定失败的命运悖论;二是违背诫律与遭受惩罚的必然因果。希伯来圣经中国王形象的从属性、不完美性和悲剧性的内在逻辑为国王形象的从属性决定了其不完美性,其不完美性又决定了其悲剧性。  相似文献   

15.
哈莱姆文艺复兴期间,新黑人就美国黑人艺术的独特性、文艺创作中的黑人形象和文艺与宣传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有益的探讨,推动了美国黑人文化的健康发展,在美国黑人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器装饰、铜镜纹饰等图像资料。在汉画像中鱼是常见的动物形象之一,具有很多象征意义和神话意义。从神话的角度阐述了鱼图像在汉画中的神话意义:图腾保护神、星精兽体的象征、载天立极、穿越生死等,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汉代先人的神秘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体系,除此之外,它又与民俗文化体系产生了一系列的渗透和互动,并且获得了更多的文化蕴涵。人们祭祀盐神、以盐占卜、用盐祭祀、借盐施巫……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盐崇拜,有着独特的意蕴,反映出了浓郁的中华特色。  相似文献   

18.
许真君是净明道教的创始人,以治水而有功于江西,成为江西人心目中的保护神。许真君民间崇拜信仰是古代江西地区一种较为突出的历史民俗现象,其表现特点为民众对许真君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传说神异化和崇拜民俗化,主要原因除了许真君的崇高人品和伟大功绩外,还与许真君崇拜对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有关,在社会各个领域或多或少的留下了一些痕迹,本文主要研究许真君崇拜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下人文社科研究的人类学和考古学两大转向语境下,书契与讽诵作为四重证据和文化大传统的重新发现,为因筛选、遮蔽和遗忘而导致的文字文献难解谜题提供了释读新视界。"工史书世"的基本方式,是工史身份递降和人类文明传承方式及技术变迁的物证。后世王者所追认的圣王谱系和神性祖先,原本是天神之子或可以借助神赐法器变形幻游通神的宗教领袖。职司书世与诗世的史官用事之物旂铃、玉瑹和圣人振铎、凤鸣衔珪等圣瑞建构均深植于神圣传统和法器信仰神话。  相似文献   

20.
论述莆田车鼓是一项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民俗体育活动,经历了平稳发展、波浪式发展、快速发展三个阶段,体现了血缘地缘的认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娱神娱人的群体狂欢、勤劳智慧、崇文尚武的文化内涵,具有增进民众凝聚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文化、促进身心健康、拉动经济效益、树立莆田形象,促进城市间交流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