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三峡枢纽运行初期坝上游的通航条件.在枢纽运行32年之内,坝上游修660 m短堤的引航道即能满足通航要求.在运行20年之内泥沙淤积不会影响船闸侧向取水,20年之后则需在取水口附近适时清淤.对坝区来沙量变化、淤积过程、挟沙能力及浓度分布等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包隔流堤可以在30年以后修建.  相似文献   

2.
三峡枢纽上游引航道布置方案及坝前流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枢纽运行中后期,上游引航道隔流堤将永久船闸和升船机的航道包括在内(即大包方案)为技术设计专题研究论证的优选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船闸从堤外取水的设想,从而可以较好地解决堤内往复流和水位波动、航道内淤积等航运的关键技术问题。流态试验的结果表明,如将三期纵向围堰加高到148米高程,右电厂直接从围堰右侧进水,则能明显地改善坝前的流态,对保证枢纽的过流能力和增加发电量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现场实测资料分析和试验,对少沙河流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体大小进行初步探讨,说明絮凝不仅促使少沙河流粘性细颗粒泥沙大幅度淤积,而且对水库异重流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合理利用异重流排沙是减少水库淤积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施工通航泥沙模型的研究成果,包括施工期坝区河段冲淤变化规律、临时船闸引航道泥沙淤积形态、淤积分布、淤面标高、回淤速度、碍航淤积量、淤沙级配以及淤积对明渠和临时船闸通航条件的影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调节水池对高水头船闸取水区域水位波动的影响,建立了单调节水池、双调节水池串联和并联等三种情况的数学模型。运用建立的模型对三峡工程船闸取水系统的取水流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调节水池具有降低取水最大流量,减小引航道水位波动,同时降低船闸内的充水流量,减小水位波动的作用。因此,设置调节水池对降低引航道取水区域的水位波动和改善船闸取水系统的流态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河口地区,由密度梯度驱动而产生的异重流是影响航道内泥沙输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航道整治中常见的建筑物,丁坝群可以缓解航道的泥沙淤积问题、提高通航能力。为探究双丁坝对异重流运动特性的影响,运用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开展了开闸式异重流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束窄系数情况下,航道异重流稳定阶段内的流场及湍流特性,并对比分析了异重流在两个丁坝位置特征断面处的单宽流量及总流量。结果表明,双丁坝改变了航道内的流场,异重流在经过束窄断面后会向第二个丁坝后部区域横向扩散,进而使得流速加大、高度降低;异重流在两个丁坝束窄断面的单宽流量近似相同,且与束窄系数无关;异重流在束窄断面的总流量与断面宽度成正比,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通过适当调整丁坝长度来控制侵入航道的异重流总量。  相似文献   

7.
三峡工程双线五级船闸通航建筑物的总体布置,涉及泥沙淤积碍航、船闸输水系统水力学、高陡边坡处理、主要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制造和技术等方面问题都有特殊要求,必须通过充分的科学试验、论证和工程实践,逐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船闸引航道口门区防淤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闸引航道口门区由于特殊的水力条件,其淤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重视泥沙淤积问题的严重性,认真做好前期的分析和研究,积极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和运行调度方案,对防止或减缓泥沙淤积,保证通航建筑物的正常使用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借鉴几个已建船闸的经验教训,采用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一拟建航电枢纽船闸引航道口门区的泥沙淤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以疏浚为主的防治工程措施和合理的运行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9.
大源渡航电枢纽扩建二线船闸后将造成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复杂,影响船舶(队)安全通航。为解决这一工程问题,在充分搜集地质和水文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整体水工模型试验,利用疏挖下游河道一定区域并结合布置通航建筑物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使口门区表面流速符合规范要求。根据相关资料和试验数据,着重分析了疏挖前后地形的改变,以及布置导堤和导流墩后对下游口门区水流流态的影响,并阐述了这些工程措施削弱口门区回流和斜流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河道疏挖与通航建筑物的结合应用可有效改善大源渡下游口门区水流条件,并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潜入位置、地形坡降、坝前水位及其库区河床地形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异重流的发生、运行及其消亡受制于地形的改变和进出库水沙量的影响;库区地形影响异重流的排沙效果,反过来异重流又塑造了库区地形.小浪底水库随着淤积三角洲顶点的不断向前推进,近坝段的比降变陡,有利于异重流排沙,可减少库区的泥沙淤积.  相似文献   

11.
三峡工程是当代全球最大的水利工程,其中的每一项重大工程技术设计与施工建造,均可列为世界水利工程的难题和典型案例,是人类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文章根据1994年开始的三峡通航建筑物技术设计的全面审查,就通航建筑物总体布置,船闸输水系统和船闸水力学,永久船闸高边坡设计,永久船闸水工结构,升船机,技术设计阶段的科研工作成果等6个部分做了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根据白沙水库的水沙运动特点和库区地形条件,考虑了悬移质、推移质泥沙及水库异重流因素建立了一维全沙不平衡非耦合数学模型。利用1979年 ̄1987年连续9年的库区淤积量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设计来水来沙及水库调节条件下,应用所建模型预演了未来30年水库淤积对电厂职水口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沙水库运行30年后,输水洞上层闸门不会被淤死,仍能正常输水,保证电厂的取水发电。  相似文献   

13.
潮流与泥沙输运对黄骅港工程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骅港的泥沙淤积问题一直是影响通航能力和投资建设的关键因素.黄骅港通过2011年整治工程大大改善了航道的通航能力,并减缓了泥沙的淤积,为港池提供了平稳的水域.基于验证的MIKE 21软件中的潮流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2011年工况下港区的潮流场以及泥沙浓度场对工程的响应,并对比分析了有无波浪作用下泥沙浓度场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防波堤外延把黄骅港分为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明显的阻流作用迫使潮流携带泥沙沿堤向外海侧搬运;无波浪作用时,港区含沙量在平均值0.02kg·m-3附近变化,有波浪作用时,含沙量大幅上升,近岸区形成高含沙水体;防波堤阻碍高含沙水流跨过航道,提高了航道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通航能力不足带来的问题,老龄船闸需要进行扩容,而一些船闸扩容后闸室形状变为不规则形状.为提高闸室面积利用效率,设计不同的船舶编排方法并进行优化.构建船舶交通流、船舶调度和闸室排挡等仿真模型,并设计一种船闸仿真原型系统进行验证.以洪江船闸扩容工程为实例,利用开发的仿真系统对非矩形闸室的船舶编排优化方法进行测试和评价.本文研究对于非矩形闸室编排调度有较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三峡五级船闸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通航设施,船闸投入运行的级数需根据不同,下游水位的组合来确定。本文分析推地了在满足各闸室设计允许的最高,最低通航水位及输水闸门最高工作水头条件下,根据实测的上,下游水位判断运行级数,计算补水量的方法和数学模型,解决了监控系统自动生成船闸运行级数,自动判断补水及补水量计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引航道出口形态对泥沙淤积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位于灌河南岸、沟通灌河与通榆河的航运通道的响水船闸下游引航道为例,通过数学模型手段,研究引航道出口形态对泥沙淤积的影响.针对本河段除具有一般潮汐河段船闸引航道的淤积特性外,还由于引航道口门处有由鸡心岛阻隔形成东西两汊,而独具特性的状况.对4种方案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引航道口门形态对引航道的泥沙淤积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某些取水工程中,泥砂淤积往往是困扰取水质量和处理成本的老大难问题。某取水泵站采用高位取水方案,提高了取水质量,并结合水力抽砂装置和反冲冼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井池及整个进水管路泥砂淤积问题。在实施技术改造的过程中,还开发了反向止水钢闸门。  相似文献   

18.
黄捷  王平 《科技信息》2010,(11):417-418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内河航运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船闸是内河航运的枢纽,泰州境内的泰州船闸为单级单线船闸,泰州船闸于1953年建成,位于城区南官河城区段,设计通过能力400万吨/年,而根据统计数据,2008年泰州船闸实际通过量达到1431万吨,年。远远超过当初的设计通过能力,船闸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根据泰州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南官河城区段将作为市内景观河道,规划将泰州船闸通航功能迁至周山河套闸。周山河套闸为水利套闸,虽有通航功能,但不能满足周山河航道的规划通航标准.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因此,迫切需要对新建船闸货运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壶口通航工程在黄河府谷至禹门口的航运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研究壶口通航问题,能源部水利部西北勘测设计院、河海大学和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先后承担了有关的设计研究任务,研究成果于1990年2月19日由陕西省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在西安通过了鉴定.鉴定会上,我校提交了黄河壶口通航工程船闸泄流水力学模型试验报告等五项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20.
赵洪林  王锦峰  谷和长 《科技信息》2009,(29):I0719-I0719,I0774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不断淤积,加固两岸大堤取土等多种因素,在近堤处形成很多低洼地。有些低洼地经常积水,杂草丛生,无法耕种,形成了近堤低洼荒地;分析了低洼对黄河防洪的不利影响;结合多年放淤固堤施工经验,探讨了利用黄河泥沙资源采用自流和机械施工淤填近堤低洼荒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