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淼 《当代地方科技》2010,(21):140-140
荆浩在《山水赋》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这句话无疑是多少年来中外名家绘画必然遵循的规律。苏轼在《文与可画贯笃谷偃竹记》中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又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竹三首》诗中,赞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之句。画家创作形象,构图布局,一定先有成熟构思,然后才能“一发而得其妙解”。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体系中“气之审美”理念的阐述,为装饰画的形式美法则、构图形式及表现形式等找到存在的根源,探究“气韵”“气势”与装饰画的内在联系,揭示“气之审美”理念在装饰画中的应用目的--创造生命的动感。  相似文献   

3.
  [摘要]基于8篇明清武术典籍引用《孙子兵法》等古典兵法论武技的范例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格斗技理博大精深。它既有“武必有势、势变藏法”之“势法”技理、“审势趋危、避实击虚”之“审势”技理,亦有“示形诱敌、不致于人”之“调敌”技理、“进锐退速、势险节短”之“乘势”技理、“常山蛇势、形圆不败”之“整合”技理。其中,“势法”为基,凡武必有势而藏法,无势法则无谓武术,而“审势”重在弱点突破,“调敌”旨在造势设伏,“乘势”贵在节奏到位,“整合”要在身法统领,它们各有所侧重,亦有所交融。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兵法,是中国武术格斗技法理论的重要源泉,明清武术典籍堪称运用古典兵法妙论武术技理的垂范之作。  相似文献   

4.
陈冲 《咸宁学院学报》2009,29(1):133-134
阐述构图是绘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而提出学生在构图中的常见问题。笔者对绘画创作构图规律与法则的总结,并探讨绘画创作构图中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5.
陈兰青 《海峡科学》2007,(9):124-124
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画创作都有相同的规律,即都要经过素材、构图和完成作品三个阶段。有些作品的创作,三个阶段是集中在一幅画中完成的。当作者带着自己的想法去面对世界、去画画时,他已经在为自己的创作“收集素材”了。当作者把自己的想法和合适的素材用写生的形式表达时,这就是“构图”。当他很满意地完成了作品时,这就是画。他们和画家们不一样的是.画家们的想法更复杂、更高级、更完整;而小朋友创作的想法大多是简单的、平常的、随意的。不过,如果我们希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一直这样就不行了。  相似文献   

6.
书法的化境     
所谓化境,佛经上指可教化的境域“十方国土,是佛化境”。而书艺上则指造诣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它属书法的意境范畴。评书常日佳境、妙境、灵境等,不若吾言“化境”二字更为贴切。化境乃书家风格成熟,美学思想贯穿其中,技进乎道的完美体现。在书艺中能体现出贯穿艺术─—人生─—宇宙的和谐统一的“一画”。石涛的”一画论”对我们有所启发:“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报”。“夫一画,含万物于中”。“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1]化境是书家超越自我、人书俱老的完美体会。评判一个书家是不…  相似文献   

7.
疾涩是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的生命之所在,疾涩线条的节律性使中国书法被称为“时间的艺术”从而别具一格,疾涩线条的韵律感确立了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画的最根本之点,疾涩的不同侧重产生了书派风格之差异,疾涩既是技法术语又是艺术审美范畴,它是中国古公款宇宙生命和运动变化的感悟和认知;无论是疾是涩,都是力、势、气三有机统一并发生变化的结果。“疾势涩笔”和“迟中见速”本质上就是阴阳合和“之道。  相似文献   

8.
疾涩是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的生命之所在。疾涩线条的节律性使中国书法被称为“时间的艺术”从而别具一格,疾涩线条的韵律感确立了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画的最根本之点。疾涩的不同侧重产生了书派风格之差异。疾涩既是技法术语又是艺术审美范畴,它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生命和运动变化的感悟和认知;无论是疾是涩,都是力,势,气三者有机统一并发生变化的结果。“疾势涩笔”“迟中见速”本质上就是“阴阳合和”之道。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山水画以道、佛、儒三家为基本指导思想 ,包含着丰富的人格意义。表现在题材的道德化、取象构图的伦理化、画面的“静气”美以及“远”的精神境界、“真”的人格本质五个方面。古代山水画家依仁游艺 ,以艺进道 ,表现真我 ,是山水画所以成为中国画主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水画取材于自然实景,却不刻意于外在表象。正如唐代张躁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跟前“如画”的江山,只是一个参照,呈现于绢素上的林泉丘壑,则完全是画家因形、因势、因情、因境,经由“搜尽奇峰”、“笔参造化”而幻化出来的另一奇异“自然”,即入画的“江山”。  相似文献   

11.
徐复观对中国画人艺术修养之嬗变的心性学考察,论速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一画”之间的精神升进关系,而这种升进正是画人人格修养工夫之所致。在此基础上,徐复观进一步提出“画的究竟义”。由此可以解明艺术在以心性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本是专《兰化探微》之道篇,即中国“兰史”的概貌勾勒,以为从化学的意义上研究“兰”作准备。期间,自然也对某些代表性撰述之误,匡正。本认为,以语言符号而言,中唐以前的“兰”当指菊科泽兰属的佩兰,是为古兰。至唐末宋初,始有今日兰科兰属之“兰花”与之“对接”而共其“兰”名。就图像符号而论,直至隋唐五代犹未见画今日兰花。而宋以来,凡画兰,决无画“古兰”;其所画,必不出兰科兰属之五个“种”:春兰、蕙兰、墨兰、建兰、寒兰,即所画,皆为“图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取势之法”的叙述,将“气势”之法度与西方油画艺术联系起来,阐明了气势对如何体现油画作品的审美要素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美学向来就有强调诗与画两种艺术形式相互补充与融合的传统,即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诗画交融的特点在神韵派诗歌及文人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司空图为神韵派诗论的开创者,他的诗歌理论以道家美学为基础。而“中国画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最主要的流派当然是‘南宗文人画”。南宗文人画亦以庄禅美学为其艺术理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诗与画具有共通之处,"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感在中国盛唐诗人王维和英国浪漫主义大师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二人诗歌创作的绘画技巧、构图方法和指导思想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与画作为表达美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寄托感情、陶冶情操是其意义之一。这也正是诗画可以融合的原因。基于这种共性,诗可以呈现画的意境,画可以表达诗的情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现象是诗画不断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在中华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画构图途径主要有贴近自然,热爱生活;多练习,勤思考;品佳作,细鉴赏;写意小品与大创作相互促进;不同艺术门类可以相互借鉴;汲取中国传统的文人思辨思想;强调空白在中国画构图中的正确理解与运用。中国画构图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西方艺术、现代艺术、架下艺术等。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中国花鸟画在构图上继承把握了传统的辩证思维的章法法则,又受到了新思潮与外来构图法则的影响,开创了构图新图式,这一点可以从潘天寿的贡献中窥见一斑。潘天寿在构图上既继承了传统,又在花鸟画图式中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并给予我们以巨大的启示:可以从纯粹的图式入手改造中国绘画。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所谓"俯仰往还,远近取与"最初是我国哲人观物取象的方法,就是指主体充分利用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远近移位地对客观物象进行体察和把握的观照方法.它是哲人们为了认知神秘的自然和复杂社会而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和积累起来的一整套观物方式和法则.尽管诗歌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诗人也在按照美的原则进行审美和创作.但是只要我们全面审视诗人们尤其是晋唐山水诗人们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中国绘画中“形”与“意”这一传统话题的探讨。针对当今在中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交汇中有关东方文化艺术的地位及价值出现的种种误导倾向,着重从传统入手,对中国绘画的“形”与“意”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比较富于实践性的思考与阐述。本文提出,中国绘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意”组合的美学法则是东方绘画独特的审美情结,本质上是以“意形合一”的交融为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吴觅 《科技信息》2007,(8):155-155
构图是介于构思与具体表现方法之间的一个环节。好构图是需要反复锤炼得来。使作品的构图、清新、饱满、有力、富于韵律感、并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不同时代的艺术家都不遗余力努力追求的境界。寻找构图的源泉、把握构图的基本法度、呈现构图的精彩、达成构图的完美要从构图的法则,形象的把握及对立统一的规律中去寻找,本文试着从中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