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荥 《科技信息》2011,(18):I0132-I0132
王维(701-761),唐代伟大诗人,诗歌、音乐、绘画兼擅,笃信佛教禅宗。因其绘画造诣,被誉为“南宗画派之祖”;因其以禅入诗被誉为“诗佛”;因其音乐造诣,初为官时为太乐丞。其诗歌因其以画入诗、以禅入诗、以音乐入诗闻名。MarshaL.Wagner曾说,“近几十年来,王维的诗歌翻译数量比其他任何一个中国诗人都要多。”(1981:i)从王维在我国文坛的地位及其庞大的英译数量来看,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中,王维的诗歌英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王维诗歌英译数量庞大,而学者对其诗歌英译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对王维诗歌的英译状况及对其诗歌的英译研究情况,以为更多的学者在此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再读董其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董其昌是一个身份“复杂”而影响力很大的人物。艺术地位、学术地位、社会地位是构造大师之鼎的三足,董其昌具备了。传统的文人情结,在董其昌的心中根深蒂固,他借用禅宗南北宗的分析来解读文人画,亦缘由于此。从审美趣味上看,一如神韵派诗风,“淡”格之思、之画,也最是董其昌所需要的。对书法意境的真实理解,加之书法功力的深湛,使得董其昌在作画时有资格有条件注重艺术的形式,在山水图象中灌输文人书写的味道,产生属于自己的符号。研究董其昌,研究中西绘画的差异与融合,对中国画的发展不无好处。研究“通才”董其昌,不仅仅有利于辨析中国画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可以深入探讨艺术与人生之间的性命关捩。  相似文献   

3.
再读董其昌     
明代的董其昌是一个身份“复杂”而影响力很大的人物。艺术地位、学术地位、社会地位是构造大师之鼎的三足,董其昌具备了。传统的文人情结,在董其昌的心中根深蒂固,他借用禅宗南北宗的分析来解读文人画,亦缘由于此。从审美趣味上看,一如神韵派诗风,“淡”格之思、之画,也最是董其昌所需要的。对书法意境的真实理解,加之书法功力的深湛,使得董其昌在作画时有资格有条件注重艺术的形式,在山水图象中灌输文人书写的味道,产生属于自己的符号。研究董其昌,研究中西绘画的差异与融合,对中国画的发展不无好处。研究“通才”董其昌,不仅仅有利于辨析中国画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可以深入探讨艺术与人生之间的性命关捩。  相似文献   

4.
留白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中国艺术历来讲求留白的妙用,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渔在《中国画论·神韵说》写道:“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  相似文献   

5.
自王国维先生提出“境界说”后,“意境”成为评论中国诗歌艺术的主要美学范畴。随后,作为诗歌意境的具体构成单位,“意象”概念也被引入美学范畴,成为分析揭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规律的另一把钥匙。本文就是想借助这把钥匙,打开唐人宫怨诗艺术构造的城门,去浏览宫怨诗以悲愁幽寂为抒情基调的意象系列。  相似文献   

6.
梵语诗学是世界三大古代诗学流派之一,其六派理论具有当代运用价值。本文即以梵语诗学六派理论为工具,对土家族作家冉仲景创作的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从语言运用到情昧神韵的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诗歌表达中的合适性问题和“诗病”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诗以神韵为心得之秘”,神韵说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尤其是诗歌理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渊远流长,是历代文艺家乐而不疲的一个话题。然则,“神韵者,本极超诣之理”,围绕此说聚讼纷纭,弄得它自己也几乎成了一个“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问题。本文企图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对中国古代的“神韵说”做一次管窥蠡测。“神韵”一词最初用于文艺评论的是视觉艺术,见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评顾骏之画时所说的“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前哲”;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谈论  相似文献   

8.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在评价杜甫诗时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也说:“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都说明了诗歌形象与绘画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绘画借助视觉来表现形象,正如元人王履《华山图序》所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诗歌的创作过程与绘画有着相似之处,也是从视觉形象向语言艺  相似文献   

9.
诗与画,在西洋理论家的眼里是一对争风吃醋的妯娌,而在中国古代美学那里,却似一对感情笃深的孪生姐妹。莱辛在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的扉页上引了古希腊历史学家鲁克塔克(Plutarch)这样一句话:“它们(指诗与画——笔者注)在题材和摹仿方式上都有区别”。显然,这正是《拉奥孔》里所揭示的莱辛自己的美学观点。《拉奥孔》的副标题就是“论诗和画的界限”。莱辛认为诗和画在艺术构思与表达、塑造形象的方式上都是不同的,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同这里注重诗、画之  相似文献   

10.
诗意画又叫命题画,渊源流长,属文人画范畴。它是一种特殊的绘画文学化的表现形式,其博大精深的美学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绘画的基本特征,是独树干世界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诗意画发展简述汉魏以来,中国画逐步走上了文学化的道路。汉代刘褒画《诗经》中的《北风》诗与《云汉》诗意,使观者感到《北风图》凉,《云汉图》热(王振德《中国画论通要》)。东晋顾消之以曹植《洛神赋》为题材,创作了《洛神赋图》。作者以丰富的想象,采取分段表现故事情节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人神之间的眷恋、哀怨的情思以及似有还无的梦幻景象,通过人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王士祯的诗歌理论及诗歌创作实践入手对其进行剖析,全面论述了王士祯的诗歌风格,提出渔洋诗的风格不能仅以“神韵”二字概括,其诗亦有俊爽轻捷豪迈沉郁之气。  相似文献   

12.
美国诗人E.E.Cummings(1894~1962)是20世纪初英美意像派诗歌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以“奇特”著称。他的诗行参差不齐,在语法和用词上别出心裁,词语任意分裂,标点符号异乎寻常。他的著名诗篇“(listen)”正是集这些奇特形式于一身的典范,在奇特的形式外壳之下,显示了肯明斯卓越的抒情才能和艺术敏感。文章在Leech的偏离理论观照下,对“(listen)”的词汇、语法、语相等特征进行文体学分析,旨在揭示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展示该诗的创作价值及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末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在公安派“性灵说”的基础上,别出手眼,另立“幽深孤峭”之宗,形成竟陵派。“幽深孤峭”是竟陵诗派的美学追求,是诗派创作追求的主体风格。本文主要从钟惺、谭元春编选的诗歌选本《诗归》入手,探讨其对竟陵诗派创作风格的影响,并进而总结出竟陵派的诗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伏涛 《菏泽师专学报》2012,(1):37-40,55
席佩兰,清代常熟著名性灵派女诗人,被袁枚推尊为本朝第一。她有极为明显的男性意识,且伉俪能诗。其夫孙原湘与王昙、舒位合称“江左三君”,然场屋不畅,席佩兰诗中对此有所记述,该类描摹科举情状之诗颇见性灵派诗歌的特色,既具审美价值,又有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士祯是清初神韵派的领袖 ,标举“神韵”说 ,倡导神韵诗风主盟诗坛长达 5 0年。他采编《唐贤三昧集》、辑《十种唐诗选》作样板 ,以“选”示“法”,又以写作神韵诗歌率先垂范 ,进行实践。这种双向倡导和大力宣传 ,以及诗歌创作的卓越 ,扩展了理论的影响和魅力 ,获得极大的成功 ,登上诗界“开国宗臣”和“一代正宗”的地位。在文学史上理论和创作均能成绩斐然的作家 ,殊不多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苏轼诗歌的绘画美。文章认为:1、苏诗的绘画美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整统一,包括常形之美、常理之美和传神之美。2、苏诗中绘画技艺的体现,有构图的变化节奏、点线艺术的构织、色彩的渲染烘托、笔情墨趣等四种。3、苏诗不是简单的“移画入诗”,而是比较全面系统地渗透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趣味和美学思想,是完美的诗画艺术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文人画入手探求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发现并找到中国文化影响下文人所特有的尚清意识。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尚清意识这一美学概念,厘清尚清意识的由来以及尚清意识在中国画中的表现,以独特的视角来考察中国文人画中体现出的这种艺术精神,从而将“尚清”这一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态度归纳为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尚清意识。  相似文献   

18.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19.
戴熙论画,以闲、静、淡、远的风格为“四美”,又进而以识、学、才“三长”兼备,才得画道之成,他提倡“形为心役”的创作,认为造化重于笔墨。他认为文人画应是“名心尽净”、“游戏人间”,故提倡“趣”、“灵和”、“天真”。在学古的择向中,戴熙窥元而追宋,有“振起北宋”之志。他对“四季山水”说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对风格学有独到的美学诠释。  相似文献   

20.
台湾诗人高准正生在台湾“现代主义之声盈天下”的时代。他强调诗的民族性、爱国性,扎根于本土,亲风雅余绪;主张诗要有社会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了新诗的“新八不主义”。其诗歌不仅力求内容之完美,而且力求形式之完整,毫无斧凿之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