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为探究环渤海港口群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基于熵值-突变级数法,从内控、外生和潜力三个方面构建港口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ArcGIS软件,考察2000-2018年间环渤海港口群发展的时序特征和空间差异,并结合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剖析制约港口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环渤海港口群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各港口发展差异显著,但整体发展潜力较大;不同发展阶段制约港口群及群内港口发展的因素有所差异,但主要集中在集装箱吞吐量、外贸进出口总额以及外贸吞吐量等,近年来城市发展情况及资金支撑影响逐步加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明确环渤海港口群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为实现港口群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港口集聚扩散水平以及港口对区域经济的推动能力,需要有效区分港口群内各港口的能级梯度。结合主成分分析与系统聚类,提出港口群能级梯度分布的测度算法。在此基础上得出影响港口能级的各层因素的因子分析比较,评价影响港口能级梯度分布的主要指标,对合理规划港口群及协同多港口之间竞合提供理论依据;并选取环渤海港口群作为研究对象。所得结果将为环渤海港口群的合理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港口集聚扩散水平以及港口对区域经济的推动能力,需要有效区分港口群内各港口的能级梯度。结合主成分分析与系统聚类,提出港口群能级梯度分布的测度算法。在此基础上得出影响港口能级的各层因素的因子分析比较,评价影响港口能级梯度分布的主要指标,对合理规划港口群及协同多港口之间竞合提供理论依据。并选取环渤海港口群作为研究对象,所得结果将为环渤海港口群的合理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海上运输贸易的增长呈飞速发展的态势。作为海上货物运输的枢纽——港口,在整个进出口贸易乃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通过对环渤海地区各港口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当今港口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从而提出利用现有港口群打造区域枢纽港,整合”大青天”三港优势,打造环渤海港口群的建设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常态环渤海地区港口合作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以及世界经济进入低迷期,环渤海地区在经济版图地位凸显,但同时,港口供给能力局部过剩严重,重复建设突出,合作必要性大大提高。今后,应该采取各项措施,调整环渤海地区港口竞合格局。在建立完善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强引导,从环渤海区域三大相对独立经济板块这一实际出发,结合区域内港口条件,设立"三层架构"的环渤海区域港口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长三角港口群与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和港口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引力模型测算港口群内各港口对于城市群的辐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长三角港口群—城市群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并测度了港口群各港口间协调发展水平用于分析港口竞合策略对于港口群—城市群系统协调水平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已初步形成港口群—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布局,正在向高水平的协调发展水平不断迈进。港口群向错位竞争、积极合作的发展方式转变能够提升港口群一体化协同发展水平,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亚集装箱港口体系集装箱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确定50个东亚港口的基础上,按照这些港口在1993—2013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长模式,结合康德拉捷夫长波对东亚集装箱港口体系的集装箱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1993年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将每个阶段包含的港口视为一个港口群,运用基尼系数分解法对东亚集装箱港口体系的不平衡性进行深入分析.分析显示,东亚集装箱港口体系的不平衡性从主要受港口群之间吞吐量的不平衡性的影响,逐渐转移到受重叠部分的影响,即传统优势枢纽港的发展相对停滞,而以上海港、深圳港为代表的新枢纽港的强势崛起是造成不平衡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相同腹地港口吞吐量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港口群的角度思考港口的发展与规划是当前港口规划的重要思路.作为港口规划重要依据的港口吞吐量预测也要从港口群的角度去计算.给出了从港口群角度分析预测群内各港口吞吐量的方法,即先采用常规的预测方法预测港口群的总吞吐量,再用层次分析法将这一总量分解到各港口.以长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群为例,预测了嘉兴港2010年以前的集装箱吞吐量.  相似文献   

9.
天津港位于华北平原海河入海口,处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是环渤海中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是首都北京和天津市的海上门户,也是亚欧大陆桥的起点之一,背靠三北,面向东亚。 天津港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由海港和河港两部分组成,港区现有陆域面积37平方公里,港口陆域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航道为10万吨级,15万吨级航道正在建设中。天津港  相似文献   

10.
侯波 《科技信息》2010,(17):J0406-J0406,J0204
本文在研究港口物流及其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港口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了特尔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环渤海各港口的物流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五大发展理念",结合海洋经济自身的发展特色,构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了2007-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对各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水平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指标均是促进各省市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提高的重要因素,而绿色指标在部分年份对山东、浙江、上海、福建等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的贡献是负的;11个沿海省市地区的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总体上呈现缓慢的波动上涨趋势,其中上海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河北和广西表现相对较差;从四大沿海经济区角度看,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水平较高,且珠三角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环渤海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总体较为稳定,而环北部湾经济区质量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环渤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而北方大型港群的建设是实现其战略地位的前提和保证.在对滦河三角洲沿岸大型港址群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分散组团式港群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的烟台市城镇群,其进一步的发展对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该城镇群的实力,则是一个亟待思考研究的问题.通过分析烟台市城镇群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区域城镇群发展的利弊条件,对今后如何拓展和加强烟台市城镇群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思路和对策,为政府的未来决策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订从宁波地区经济发展的三大特征出发,着重分析了杭州湾大通道及港口建设对宁波地区港口经济,外向型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杭州湾大通道及港口建设对宁波经济、、浙江经济乃至杭州湾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宁波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利用资源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旅游城市群的角度出发,构建旅游总量、质量、效益、成长力和发展总实力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以我国东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15个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2-2007年连续6年的数据,运用均方差方法测算指标得分,比较分析三大区域的旅游竞争状况、指标特征和演变趋势.结果显示,整体上环渤海的旅游竞争实力最强,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弱,但就其具体指标特征看,三大区域的优劣势存在差异.环渤海在旅游总量、质量、成长力方面占优势,但效益最低;长三角在旅游总量、质量方面虽然次于环渤海,但效益最高,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珠三角在旅游效益方面有一定优势,成长力较稳定,但旅游总量、质量与环渤海和长三角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6.
从海峡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中,找到不同经济区发展模式的异同点。分析了各经济区不同的区位条件和产业模式,得出海峡经济区所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提出海峡经济区应采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从边境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角度出发,介绍了绥芬河口岸发展的历程;阐述了中俄贸易对绥芬河地区发展的影响和绥芬河口岸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绥芬河口岸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徐艳会  路紫 《科技信息》2008,(22):141-14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金融集聚水平总体上在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金融业的主要集聚地区。为了更好的理解金融集聚的发展态势,本文根据金融业的集聚现状、集聚中心的选择等方面对金融集聚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周德田  马惠 《河南科学》2014,(10):2149-2156
环渤海经济圈的迅速崛起,对国家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能源视角,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和浙江省、珠三角地区的广东省2000—2011年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环渤海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要低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目前,环渤海地区四省两市一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排名依次为: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环渤海能源利用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上就是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的整合过程。当前,这种区际经济整合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文章在分析行政区经济转向经济区经济的演进机理基础上,探索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整合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整合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