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云南志》史料价值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志》《蛮书》的史料价值一直是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中一个聚讼纷纭的课题,由于该书的作者樊绰生平事迹多不详尽,无更多的史料可资考证,加上《云南志》一书所借用资料的出处及其可靠程度也有很多争议,所以很多研究西南民族史的学者对此书的史料价值持有异议,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分析全书的内容,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考证,说明《云南志》是迄今研究南诏前期社会情况最重要的地方风土志史料。  相似文献   

2.
道光《夔州府志》在内容和体例上承续前志,内容更为充实,体例更为完善,与《大清一统志》紧密结合,实现了为《大清一统志》取材的目的,表现出清代地方志编纂高度的成熟。道光《夔州府志》是现存内容最全面、体例最完备的以三峡库区为中心的地方志书,是研究古夔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志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夔州地区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虽多有论说,然均存在程度不一的不足之处。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4.
明《泰山志》整理论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明《泰山志》蝙纂于嘉靖年间,是泰山现存第一部山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明代泰山志校证》是首次对其书的整理校订。在《校证》中,对明志的体例设定、编纂思想、史料价值、学术影响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并对其在泰山学史上的地位试作评价。同时从补充新资料、采用新成果、提出新见解,尝试新体例四个方面对整理校证工作作了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5.
《西藏考》是清光绪间刻本,主要内容为巴勒布、布鲁克巴奏书及七十九族分辖经过,碑文、摩崖文及题词,路程几部分。通过比较,可以认为:《西藏考》不是《西藏志》的衍生书,其材料取自于或抄录于《西藏志考》;《西藏志考》成书应在前,《西藏志》是在《西藏志考》基础上调整、修改而成的。《西藏志考》应是《西藏考》、《西藏志》两书共有之"祖本"。  相似文献   

6.
《汉书·五行志》记述自春秋至西汉末年自然灾异现象和汉代儒生与方士对灾异的阐释。因该志所记内容充斥大量五行灾异思想,使该志自著述以来受到历代诸多学者评判,但因《汉书·五行志》是班固对当时社会意识的记述,历代学者也认为该志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历代关于《汉书·五行志》研究的一些问题,并对有关研究论著作了评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论了清周煌所撰《琉球国志略》的成书情况及其版本,简括了其内容,论述了《琉球国志略》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图书目录,从学术源流、编纂依据、编撰方法以及分类体系和著录体例几个方面对《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进行对比分析,探求传统目录学的发展轨迹以及两《志》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咸丰《南宁县志》是南宁地区(今云南曲靖市)现存的一部完整方志。其既保存了这一地区的地理、历史资料,又为地区的文化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清时南宁地处滇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这使得《南宁县志》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该志书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史料价值;教育价值;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地方学的研究要和地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发生联系,北京学的研究也必定要和北京的自然、资源、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发生联系。北京地方志是记述北京地区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的资料书。新一届《北京志》是建国以来首次对北京地区全面的大规模综合性调查的成果。此届《北京志》涉及北京100多个系统,共172部,平均每部志约50万字,20年来前后组织上万人搜集资料,现积累的大量第一手市情资料,是研究北京学的宝贵资料库。  相似文献   

11.
《七志》、《七录》是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录学家王俭、阮孝绪编撰的两部重要目录学著作,也是古典目录学史上的私家开端之作。它们上承《七略》体制,又有创新。二书的分类精神、目录体系以及丰富的史料为后世完善四分法和史志目录所借鉴吸取。通过对王、阮简介及二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凸显出《七志》、《七录》在古典目录学史上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12.
由洛阳市文物局、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管所编纂、徐金星先生主编的《汉魏洛阳故城研究》一书 ,日前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受到好评。汉魏洛阳故城位于今洛阳城东约 1 5公里偃师市、孟津县与洛阳市区相毗连处。北依邙山 ,南跨洛河 ,残垣逶迤 ,蒿榛丛莽 ,太极殿遗址、永宁寺塔基、灵台夯土台等仍遗存于地面之上。当年京华雄姿 ,依稀可见。 1 96 1年 ,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 2 5年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于此。其后曹魏、西晋、北魏均在此建都 ,四代建都时间累计3 3 0年以上。如加上春秋晚期周敬王四年至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志·科学技术志》(1990~2005年)作为一部志书,其体裁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为有效发挥图表作用,努力提高志书质量,编辑部在收集、筛选、编辑等各个环节中对图表进行规范化处理,达到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规范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对《大连地区植物志》未记载的植物种加以补充,因篇幅有限,只能以名录的形式出现。增加了139种,39变种,14变型,共192种。  相似文献   

15.
增补《河南植物志》豆科(Leguminosae)植物16种和4变种.  相似文献   

16.
南宋吴坰《五总志》为杂著性质的笔记小说,成书于建炎四年(1130年),在萧寺庙的道山亭完成。该书最初以抄本传世,后经过刊刻印行被收录进了《说郛》《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以及《笔记小说大观》等多种大型丛书中。前人对该书版本流传情况有些简要介绍,但至于为何选用《知不足斋丛书》本作底本、其间共几个刊刻本、各刻本特点以及版本流变情况等系列问题,学界尚未做系统考论。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明以来《五总志》刊刻的不同版本进行考辨以及对重要版本内容做比较,来梳理《五总志》的版本情况,以期对该书有整体性把握与认识。同时,建立《五总志》重要文本对照表,并绘制《五总志》版本流变图。  相似文献   

17.
在对《离骚》的接受过程中,司马迁的悲其志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在理解这句话时,人们多从司马迁与屈原的悲剧性人生理解,这并不能达到十分准确的理解目的。结合《离骚》和《屈原列传》,可知司马迁的悲其志与《离骚》的内在情感是一致的。屈原之志主要指其高洁人格、忠君爱国理想和怀才不遇的经历,而司马迁的悲其志表现的正是对屈原高洁人格和忠君爱国理想的赞美以及对其怀才不遇的哀伤。  相似文献   

18.
唐王朝建立之初,没落士族旧望不减,社会地位仍然很高,而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包括皇室在心理上不免有些自卑,唐太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迎合权贵,修撰了《氏族志》,顺应历史潮流。唐太宗修撰《氏族志》的过程中不乏有鲜明的改革精神。  相似文献   

19.
互参《厦门志》与《金门志》两书“风俗记”之岁时礼俗,发现厦金两地除二、三、六、八、九与十一月之俗尚大致相同外,还存有十一处差异。一为元旦,两地粪土出户之日三五有别;二为人日,食七宝羹已不在金门盛行;三为正月初九,厦因华侈而多见富家演剧之俗;四为立春,厦书“春”或“福寿”字,金无;五为上元,厦地“跳火”去病除疾,金地“烧旧灯篝”承祭告礼;六为四月八日,厦有浴佛之会,金则未记;七为端午,厦五色龙船竞渡,金画八卦、书对联、燃磺烟等;八为七月三十,金“关地狱门”,厦承七月“普渡”礼;九为十二月初二,厦做“头牙”,金则以二月初二日为“头牙”;十为十二月二十,厦“扫尘”,金不记;十一为除夕,厦重春帖之祥寿,并依灯檠卜晴雨。这些差异均有各自的承袭、分布或流变之依据。  相似文献   

20.
莆田末科进士张琴于民国期间编修《莆田县志》,该志中的“方言”内容,无人提及,其体例、方言学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存在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