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溶致液晶及其显微织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致液晶是液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详细地研究和讨论了目前溶致液 晶体系中存在的主要的液晶相(SL, M, NL, Nbx, Nc,ChL.及 Chc)及其特征的显微 结构。  相似文献   

2.
合成3种新型的含有不饱和端基的热致液品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在80℃左右,出结晶态直接转变为向列型介晶相,山向列型介晶相转变为各向同性液体的温度随液晶化合物的组成不同而不同。液晶分子的极性增加可提高液品化合物由结晶相进入向列型介晶相的转变温度。相对降低液晶分子的硬段长度,可使液晶化合物出向列型介晶相进入各向同性液体的转变温度升高,同时利用核磁共振(NMR).差热分析(DSC),正交们光显微镜以及元素分析对液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为了降低聚酰胺的熔融温度,运用分子设计的方法,采用芳香族和脂肪族两类二元胺共缩聚,成功地合成了三个系列的热致液晶聚酰胺。这些共聚酰胺具有300℃以下的熔融温度100℃以上液晶温度范围和稳定的液晶相。通过偏光显微镜、X光衍射分析和DSC分析等手段,确认上述热致共聚酰胺液晶为向列型液晶。  相似文献   

4.
在十二烷基苯酸钠(NaDBS)和正庚烷水溶液中分别加入脂肪醇和NaCl时,研究了体系中的相态结构和相转变的规律。在较高浓度的 NaDBS体系中长链醇(从正戊醇到正辛醇)促使层状液晶相的形成,短链醇如正丁醇和正丙醇的加入则无液晶态结构出现.NaCl的加入引起液晶相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具有热致/溶致液晶性能主链液晶聚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晶单体4,4′二羟基α,α′二甲基苄连氮与不同摩尔比的对苯二甲酰氯和癸二酰氯采用界面聚合的方法共聚而得系列聚合物P1~P7·通过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WAXD)等手段对聚合物的结构、热致及溶致液晶性能、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单体DDBA与聚合物P1~P6均为向列型热致液晶,呈现清晰的丝状织构,但聚合物的热致液晶性能随刚性链段对苯二甲酰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所有聚合物均具有溶致液晶性能,其织构从柳叶状逐渐变为砂粒状;聚合物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在320℃以上,且热稳定性随...  相似文献   

6.
在SDS/C4H9OH/H2O体系中,以微乳液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以O/W微乳液为介质比以双连续结构微乳液为介质制备的泡沫稳定性高。以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为介质制备泡沫,其稳定性随液晶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液晶含量过多反而降低了泡沫的稳定性。在微乳液单相体系和微乳液-溶致液晶两相体系中所制的泡沫,其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7.
溶剂对三种纤维素衍生物液晶临界浓度的影响董炎明蔡青松袁清(厦门大学化学系厦门361005)临界浓度(C*p)是溶致液晶在一定温度下刚能形成液晶相的最低浓度.影响C*p因素可以从体系中高分子和溶剂两个方面来考虑.关于高分子,Flory已阐明链刚性越大则...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正丁醇/水体系三元相图,确定了溶致液晶区的存在,应用2^H核磁共振的方法结合液晶纹理像片做对照,对液晶的精细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手段对液晶的相态转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反射型胆甾相液晶显示具有许多传统液晶显示(LCD)不可比拟的优点,称为第3代LCD,本文分析了构成这类显示的多畴胆甾相液晶在静电场下各状态的物理变化过程。文中以单畴为研究对象,根据胆甾相液晶的Frank弹性连续体理论,建立了静电场中单畴从平面积构态(P态)到焦锥织构态(FC态)以及FC态到场致向列相态(H态)各状态间转化的物理方程。为进一步研究多畴胆甾相液晶相变的动力学变化规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热致液晶聚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低温溶液缩聚的方法,合成了一种在结构上存在着大量醚键的聚酰胺,并用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聚酰胺在熔融状态下具有明显的液晶态结构,属于典型的主链型热致液晶。  相似文献   

11.
液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液晶相是不同于固相和液相的一种中介相态.系统地阐述了液晶的发现、形成以及分类,并对液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载毒死蜱液晶系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载毒死蜱液晶体系形成规律,研究了有机溶剂种类、温度、正构醇碳数及无机盐对液晶相形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苯(毒死蜱溶剂)环上取代基,有利于液晶“骨架”的形成及维持;高温导致液晶相形成及消失时,体系含水量均上升;随醇链的增长,体系形成液晶相所需最低含水量增加缓慢,而液晶相消失时的最高含水量则先上升后下降;添加无机盐,体系液晶相消失时所需最高含水量随阳离子水合半径降低而降低,说明液晶相结构易于破坏。  相似文献   

13.
手性液晶的研究IX.联苯羧酸酯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文题所述的十三个手性液晶化合物。经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确证了其结构,并进行了相态、相变温度和电滞回线的测定,证实其为铁电液晶。  相似文献   

14.
考虑表面对液晶沿^b0、^c0两相互垂直的相互作用平均场hb、hc,导出在此平均场作用下双轴向列相液晶表面能与指向矢,序参数以及hb、hc有关的一般公式.得到表面处液晶在hb、hc平面内的相图.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hc,增加沿^b0的场强hb,可使系统进入沿^a0=(^b0×^c0)(当hb<0)或^b0(当hb>0)的双轴相.对有限厚度液晶盒,减少盒厚可增加表面相互作用对系统的影响,使双轴相所在温度区域增加.表面与盒中心液晶相的对称性并非总是同步,当hc较大时,盒中心液晶双轴相的对称性明显滞后于表面.  相似文献   

15.
合成全氟烃链或半氟烃链作为中心桥链的二聚体化合物可能出现新的性能,作为液晶材料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合成了7个以半氟烃链作为桥链的对称酯类二聚体化合物H2n+1CnO-C6H4-COOCH2C6 F12CH2OOC-C6H4-OCnH2n+1(n=4,1a;6,1b;10,1c),H2n+1 CnO-C6H4-C6H4-COOCH2C6F12 CH2OOC-C6H4-C6H4-OCnH2n+1(n=4,2a;6,2b;12,2c)和C6F13CH2CH2COOCH2C6F12CH2OOCCH2CH2C6F13(3).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偏光显微镜(POM)对其介晶性研究发现:化合物2a具有典型的焦锥扇形织构SA相,化合物2b出现塑晶相.分别比较结构相类似的化合物1a~1c,2a~2c的熔点,发现随着烷氧基链的增长,存在降低趋势.三段半氟烃链的对称酯类二聚体化合物3未观察到介晶性.  相似文献   

16.
制作了天然表面活性剂大豆磷脂PE/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水三元相图和含不同油量的PE/正戊醇/油(正十六烷)/水拟三元相图,通过对相图进行分析,并根据相图进行热力学计算,得到了有关磷脂的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对磷脂/丁醇/油/水相态的研究表明pH值和盐度对磷脂体系的相态有影响.本文还以2H-NMR方法及偏光显微镜研究了磷脂/水、磷脂/醇(正丙醇、正丁醇)/水体系形成的液晶的微观结构,证明磷脂体系除了可以形成层状液晶外,还可以形成其他结构的液晶.  相似文献   

17.
利用介晶基和非个晶基共聚的方法合成高分子液晶,详尽介绍了合成方法和对产品的测试表征,并介绍了所合成的聚合物要呈现液晶态,允许非介晶组分在其组成中所占的最高含量。  相似文献   

18.
首次报告利用液晶分子的机械旋转模型研究胆甾相液晶材料相变与分子构造相关性的研究结果.通过对不同质量的系列胆甾相液晶材料的研究,发现材料的相变温度随着分子的变长而降低.我们利用液晶分子的机械旋转模型给予了很好的解释.该研究拓宽了液晶分子机械旋转模型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含氟液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2个系列共6个化合物(皆为新的含氟液晶),测定了他们的相变温度和相态,并讨论比较了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六个清亮点高、低粘度的1-(4-正烷基环己基)-2-[4-(4-正烷基环己基)苯基]乙烷类液晶化合物,其中三个未见文献报导。同时初步进行了混合液晶的配制和性能研究,表明上述化合物能降低混合液晶的粘度,并提高了清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