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林宝凤  封欣  郑安雄 《广西科学》2006,13(4):293-296
以双氧水为氧化剂制备氧化淀粉,研究F eSO4、CuSO4和N iC l2的催化作用,分析比较重金属离子催化作用下所制备的氧化淀粉的特性,探讨残留的重金属离子对氧化淀粉凝沉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范围中,F eSO4的催化作用最强,其催化制得的氧化淀粉羧基含量最大,CuSO4催化作用次之,N iC l2不起催化作用。铁、铜离子一方面通过催化作用提高了氧化淀粉的透明度降低了粘度;另一方面残留的铁、铜离子对氧化淀粉的凝沉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同步氧化酯化长链淀粉酯产品在应用性能上的变化规律,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双氧水为氧化剂、硬脂酸为酯化剂,采用机械活化强化手段干法制备氧化硬脂酸淀粉酯,对产品进行表征,并对产品应用性能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EM显示机械活化氧化酯化淀粉颗粒表面有明显破坏;XRD表明:氧化酯化淀粉结晶度明显下降;产品冷水溶解度、冻融稳定性和透明度均较原淀粉明显提高,粘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以玉米淀粉、双氧水和丙烯腈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制备出氧化氰乙基玉米淀粉胶粘剂.采用正交设计试验考察了双氧水、丙烯腈、氢氧化钠的用量,反应温度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CuSO4为催化剂,以H2O2为氧化剂,制备木薯氧化淀粉。通过产品中羧基含量和峰值粘度,评价木薯氧化淀粉抗凝沉性的变化情况。探索了CuSO4和H2O2用量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存在情况下,控制一定的pH和温度,添加一定量的双氧水,可制备抗凝沉性木薯氧化淀粉。  相似文献   

5.
新型快干氧化淀粉粘合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双氧水为氧化剂,进行新型快干氧化淀粉粘合剂的研制.以淀粉粘合剂的粘度变化率和失水率为指标,选择氧化剂用量、氧化时间、PVA、尿素及膨润土含量五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对氧化淀粉制备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对粘度变化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氧化剂用量,而对失水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膨润土用量.最佳工艺条件是以50 g木薯淀粉投料计算,氧化剂用量8.5 g,氧化时间45 min,PVA用量1.0 g,尿素用量3.0 g,膨润土用量5.0 g.  相似文献   

6.
选用双氧水作抑制剂,实现了人工和现厂的铜-铅混合精矿的选择性浮选分离。通过矿浆电位测量和循环伏安曲线测定,详细地研究了双氧水的抑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双氧水能够氧化分解方铅矿表面的乙基黄原酸铅,但未能氧化黄铜矿表面的双黄药,由此造成双氧水作用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制粉状氧化淀粉的方法,分析了淀粉氧化反应的机制,研究了温度、PH值,氧化剂用量对产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苯与过氧化氢直接催化氧化合成苯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苯一步催化氧化合成苯酚的新方法,以Fe-Cu-Mn-O/海泡石为催化剂,双氧水及添加剂为氧化剂。探讨添加剂性质、催化反应温度及双氧水浓度对反应过程的影响规律,并提出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9.
次氯酸钠轻度氧化淀粉的性质及交联机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木薯和马铃薯淀粉经有效氯含量小于1%(质量分数,下同)的次氯酸钠氧化后的理化性质及反应机理.发现氧化淀粉的羰基和羧基含量随次氯酸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且马铃薯氧化淀粉的羰基和羧基含量均比木薯氧化淀粉高.Brabender粘度仪分析表明,当有效氯含量小于或等于0.3%时,氧化淀粉的峰值粘度和最终粘度都较原淀粉高.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有效氯含量为0.9%时,木薯和马铃薯淀粉在1733cm^-1和1714cm^-1处产生了吸收峰;而当有效氯含量为0.1%时淀粉在此处的吸收峰有所减弱或消失,在1150cm^-1附近处的吸收峰有所加强.由此推测淀粉轻度氧化过程中发生了交联反应,此反应为淀粉氧化后的醛基与邻近淀粉分子中的羟基发生交联.  相似文献   

10.
以磷钼钒多阴离子[ PMo11 VO40]^4-、[ PMo10 V2 O40]^5-、[ PMo9 V3 O40]^6-为构建基元,分别和1-辛基-3-甲基咪唑阳离子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制备三种多金属氧酸盐。以这三种多金属氧酸盐为氧化性催化剂,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双氧水为氧化剂,应用于淀粉氧化实验并比较它们的催化氧化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三种催化剂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其中用[Omim]4H[PMo10V2O40](OP-MoV2)作催化剂时氧化淀粉中的羧基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3种测定方法分析野牦牛、家牦牛和犏牛血清蛋白质的各组分含量、分子量及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比较其异同点,结果发现:野、家牦牛具有基本相似的血清蛋白质组成,而γ-球蛋白占总球蛋白的比值、个别蛋白带分子量和氨基酸组成含量等方面有某些显著的差异,表明青海牦牛血清蛋白质发生了不同于野牦牛的遗传变异,在牦牛品种培育中利用两个参数(γ-球蛋白占总球蛋白的比值和血清中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值)作为选种标志有定向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12.
探索不同海拔牦牛肠道菌群结构组成,为不同海拔区域间牦牛的饲养交流提供帮助. 本研究随机采集海拔2 897~4 717 m的12头牦牛的新鲜粪便样本,用16s rDNA技术对样本宏基因组测定,比较分析高低海拔牦牛肠道菌群的OTU丰度差异,研究高低海拔区域的牦牛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 结果显示,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牦牛肠道菌群在门、纲、目、科、属、种层面菌群结构组成不同. 高低海拔区域的牦牛肠道菌群有8个菌在属水平差异显著(P<005). 结果表明,高海拔与低海拔牦牛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低海拔地区牦牛肠道菌群OTU丰度比高海拔的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态环境对牦牛瘤胃内环境及主要代谢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头装置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成年母牦牛,分别于8月份、12月份在海拔3690米和海拔510米地区,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从高海拔到低海拔,昼夜温差明显缩小(P<0.01),水、土pH值、矿物质含量等存在显著差异(P<0.01).从而使牦牛瘤胃内酸度升高,纤毛虫总数;氨氮含量下降(P<0.05),乳酸含量增高,瘤胃内温度和TVPA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肉质性状是畜禽最主要的经济性状.为阐明九龙牦牛(Bos grunniens)肉质的特性,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九龙牦牛(n=107)肉的部分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0.5岁犊牦牛背最长肌的蛋白质、肌内脂肪(IMF)和肌红蛋白(Mb)含量、剪切力等均显著低于成年牦牛,而这些指标在成年公牦牛与成年母牦牛之间差异不大.不同年龄成年九龙牦牛背最长肌IMF含量接近,提示其IMF沉积受年龄影响相对较小.另外,牦牛背最长肌剪切力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差异.与成年黄牛相比,牦牛背最长肌IMP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熟化后p H下降幅度小.本研究还建立了九龙牦牛肌肉双向电泳方法,为阐明肌肉差异表达蛋白提供了方法.九龙牦牛肉的蛋白质、IMF和Mb含量以及剪切力等与黄牛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Milk epithelial mucin (MUC1) of yaks was separated by 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 total of nine types of MUC1 were revealed in 427 yaks from five yak breeds including Maiwa yak, Jiulong yak, Tianzhu white yak, Qinghai yak and Tibetan yak. The molecular weights of MUC1 are from 163 kD to 208 kD, most of which are larger than those of bovine. Population genetic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ene frequency and genotype frequency of yak MUC1 differ among breeds, with relatively high gene heterozygosity. The five yak breeds studied fall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milk MUC1 gene frequency, suggesting that milk MUC1 exhibits specificities for local yak groups.  相似文献   

16.
用薄层扫描法测定鹿龟酒中栀子甙的含量,加样回收率为98.54%,RSD=2.3%(n=6).  相似文献   

17.
为调查川西北地区牦牛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对采自川西北甘孜州和阿坝州的26份腹泻牦牛粪便样品进行大肠杆菌分离,分别以分离的大肠杆菌DNA和牦牛腹泻粪便样本提取的总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黏附因子K99+菌毛基因片段,分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牦牛腹泻中存在情况,同时比较两种DNA提取方法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PCR检出率的差异;以分离自外表健康牦牛粪便的105株大肠杆菌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黏附因子K99+菌毛基因片段,比较牦牛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外表健康牦牛和腹泻牦牛中的携带情况.结果:从26份牦牛腹泻粪便样本中共鉴定出84个大肠杆菌菌落携带K99菌毛基因,这些菌落分别来自所有26份牦牛腹泻样品,因此,牦牛腹泻样本100%分离并检测到携带K99+菌毛基因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而粪便总DNA检测结果为K99+菌毛基因阳性率84.62%(22/26),粪便中提取的总DNA模板K99+菌毛基因PCR检出率略低于分离鉴定的细菌DNA检出率;105株外表健康牦牛粪便样本分离株中检测到携带K99+菌毛基因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34株,检出率为32.38%(34/105),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牦牛腹泻样本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外表健康牦牛粪便的检出率(P0.001).结果表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牦牛粪便中存在广泛,是引起牦牛腹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以粪便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可快速检测牦牛粪便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随机选取青海省1.5岁左右牦牛(♂)、犏牛(♂)和黄牛(♂)各3头,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肉中的肌苷、肌苷酸和硫胺素进行测定,采用高氯酸滴定法测定其肉中谷氨酸钠的含量,并对牦牛、犏牛和黄牛的生产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犏牛的体重和体高明显优于同龄牦牛(P〈0.05),而且犏牛的体长与牦牛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犏牛和黄牛的胸围都与同龄牦牛具有显著差异(P〈0.05)。②犏牛的头重明显高于同龄牦牛(P〈0.01);犏牛的皮重、前二蹄重、后二蹄重、胴体重和胴体肉重明显优于同龄牦牛(P〈0.05);犏牛和黄牛的胴体骨重都与同龄牦牛具有显著差异(P〈0.05);三个品种的屠宰率、净肉率和胴体产肉率无显著差异(P〉0.05);黄牛的骨肉比明显高于同龄犏牛(P〈0.05)。③牦牛肉中肌苷含量最高,其含量明显高于同龄黄牛(P〈0.05);肌苷酸的含量在三品种间无显著差异(P〉0.05);犏牛肉硫胺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同龄黄牛(P〈0.05);黄牛和犏牛肉谷氨酸钠的含量显著高于同龄牦牛(P〈0.05)。  相似文献   

19.
利用PC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我国5个地方黄牛品种、5个地方水牛品种及2个地方牦牛品种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PCR扩增以及核苷酸多样度、单倍型多样度分析,发现中国地方黄牛、水牛与牦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试验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与牛亚科代表性物种黄牛、水牛、家牦牛、野牦牛、欧洲普通牛、印度瘤牛以及摩拉水牛相应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黄牛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水牛的亲缘关系较远;中国水牛属于沼泽型水牛,也有少量江河型水牛渐渗入中国水牛群体;中国黄牛为普通牛和瘤牛的混合母系起源;进化树显示高原牦牛与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环湖牦牛与家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0.
牦牛遗传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结果表明,四川、西藏的牦牛在染色体和血液蛋白2种遗传标记上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在所研究的DNA分子标记中多样性相对较贫之.这些遗传标记的这些差异是耗牛能够适应复杂多样的高原气候环境条件的物质基础,也为研究牦牛的起源、演化和分类,以及开展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说明牦牛虽然是家养动物中地理分布范围极其有限的家畜,但由于其产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条件的不同,在长期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遗传结构巳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或地方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