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论类比的科学认识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活动可分为两种基本的认识方式:科学发现和科学论证。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这二者相互交叉、相互统一,只是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哪一种方式更具主导性地位。在这两种基本的认识方式中,类比都贯穿于其中。相应地,类比的科学价值就表现为它的助发现作用和作为一种辅助性的辩护工具作用。一、类比的助发现作用科学认识活动包括三方面的构成要素:认识的目标、认识的材料、认识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和使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败。类比作为传统思维方法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其独特的认…  相似文献   

2.
三、关于认识过程的反复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一个正确的认识,即与一个确定的认识对象相符合的比较完整的认识,通常要经过“两次飞跃”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一般说来,不可能一次完成。这也是认识活动的一条规律,是认识基本规律中的一部分内容。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认识为什么有反复性。弄清这个问题,就是要知其所以然,从而确认它是认识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这是我们尊重这条规律的前提。二是要讨论确认认识的反复性有何意义,即这一规律有什么方法论意义。认识的反复性是同第二次飞跃的复杂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发现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倾向:一是想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套固定的模式;另一种是想通过对科学发现的合理重建,证明科学的合理性。本指出这两种倾向的不足,认为应该研究科学发现中的创造性,这是最实质的探讨。对此,可从认识论和人本体论两个层面进行。通过认识探讨,说明科学发现的创造性是人的能动的认识活动;从人本体论的探讨,阐述了科学发现的创造性是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周扬、胡风的文艺思想是同中见异、各显风姿的两种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两者都是以政治为起点和归宿,强化主体的政治实践、文艺的政治性质和功能的文艺观。它们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对创作主体的界定上,周扬的创作主体,主要是阶级和党派的主体,或者说是理性化和社会化的主体,而胡风的创作主体则肯定内隐理性与非理性,社会性与自然性的意义。对政治内涵的理解两人也有差异,导致了两者在诸如题材,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等问题上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三百年中,经典物理学的三大基本学科,经典力学、热学和电磁学的发展,都经历了两个转折时期。它们从经验性的科学发展到理论形态的科学,三门基本学科先后建立起来;这三门学科先后取得重大突破,在经典物理学史上,完成了三次伟大的理论综合。经典物理学完成了最重要的发现与理论总结,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完成。在这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理论思考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境”、“象”为主要思考方向的唐代,一是从宋代到清代以“情”与“景”的关系来探讨意境。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话语表述以及相联系的内在思维有显在的差异,同时,这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又呈某种可然性。  相似文献   

7.
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方向,就必须科学地区分认识发展过程的历史阶段,必须以求实的态度正视现今认识论的进展现状,充分肯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认识论发展经历三个基本阶段———客体阶段、主体阶段和主客体阶段,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既是第三阶段的最高成果,又是使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从主体和客体关系演变为认识与实践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从而开辟了认识论发展的新纪元。我们应该继续沿着实践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选好用好干部要遵循使干部选任主体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真正统一到党的干部方针、政策上来的基本原则─—主体客观性原则。基本内涵是:干部选任主体要充分尊重选任对象的事实,充分尊重社会的客观价值,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研究中,美和真是相统一的,对美的追求往往导致科学真理的发现。科学思维遵循着一定的美学原则,贯穿着从不完美的"一般"到完美的"一般"的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要经过孕育阶段、高潮阶段和验证阶段三个阶段。科学思维中,美学方法的自觉应用与科学工作者的美学素养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美育。  相似文献   

10.
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要考虑到写作介质——语言的组合功能、描述功能、情感功能三个特征,根据表达思想情感的内容而恰当地选择语言的功能,使文本真正起到传达写作主体写作意图的作用,同时也能使写作受体毫无阻碍地接受写作主体所传达出的思想情感,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实现写作的真正意义,完成整个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国家科学交流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科学传播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交流,是个体或组织之间借助于共同的符号系统相互传递并获取科学信息的过程或活动.科学交流对于科学发展具有衔接继承、激励启智、智力整合、造势辐射、聚才育人等功能.就世界范围而言,国家科学交流体系近年来呈现制度化、综合化、社会化、超域化的发展趋势.为完善我国的国家科学交流体系,应当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推动了人们对科学素养的重视。但现行科学素养的探讨主要是从公众素质的角度,立足于科学,忽视了基础教育的特性。基础教育视角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基本部分之一,来源于科学文化,取决于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整个学校教育实践来养成。它包括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个层面。知识层面主要是科学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基础知识,能力层面主要是与科学研究活动和屯科学成果运用活动相关的心智活动能力,非认知因素层面主要是科学旨趣与科学精神。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整体,其中,非认知因素层面是灵魂,能力层面是主体,知识层面是基础。  相似文献   

13.
齐海芳 《山西科技》2006,(6):42-42,53
学生通过科技制作活动,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创新能力,符合21世纪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科技普及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社会化和社会科技化进程的加速 ,社会整体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提高大众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科技成果快捷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主旨的科技普及 ,其重要性日益加强。本文以系统思维方式对科普的内涵进行了详尽诠释与说明 ,力图为人们形成科学的科普观念参与实践 ,提高科普质量 ,提供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世界遗产视野下的地质遗产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遗产角度出发,论述了以地质遗产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为基础,地质遗产所具有的科研、科普教育、观光游览、审美、启智等功能。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地质遗产、世界遗产的形态美和自然山水的科学成因,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意义上的观光游览逐渐向着科普旅游、教育的方向转变。地质遗产的不同功能以促进地质学研究的发展,普及大众的地质学知识为归结。  相似文献   

16.
在幼儿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下,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核心追求。对幼儿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天气"进行案例分析,发现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问题:偏重科学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方法、技能与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活动内容的选择存在偏差,教师把握内容缺乏科学性;活动过程中教师主导性和预设性过强,忽视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重视预定性科学活动,忽视选择性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科学教育长期存在重视科学知识而忽视科学方法的现象,这种科学教育取向影响了多代学子的成才与发展.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学科《课程标准》只有科学知识而无科学方法的状况表明,"知识中心"科学教育观念仍然统治着科学教育活动.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我国科学教育需要从知识中心向方法中心转变,这既是科学教育理论的发展要求,也是科学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8.
傅斯年倡导“文学革新”,主张文化“脱弃旧型入于新轨”,标举“科学学术”论与“史学即史料学”。他的“科学学术”论不从新、旧,不唯中、西,求真务实,凸显的是学术,强调的是科学与科学方法,排斥的是古今中西门户之见。历史学因为傅斯年的大声疾呼和身体力行,终于走上了一条与西方接轨、对话的科学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自2012年以来,学术界对中国要不要建造超级对撞机的争议不断。相关争论涉及到科学知识、科学共同体内部及外部等诸多层次社会因素。科学哲学中知识内在社会学表明,争论的实质涉及科学本体属性、科学认识方法、科学内在价值等关于科学知识的内在社会属性。科学共同体内部社会学表明,争论涉及科学规范、科学优先权、同行评议等主题。科学共同体外部社会学表明,争论关涉科学社会功能价值考量、科技运行社会资源配置、科技公共政策抉择等方面,同时关联着前两层面意蕴。这些科学争论的社会因素层面构成其社会学分析的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20.
探究传播科学的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与普及是科学影响社会的必由之路,没有被传播与普及的科学技术对人类活动是没有意义的.探索与普及,是人类科学活动永恒的主题.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应该是丰富人类的知识,增加人类的能力.帮助人类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公众分享对科学的感悟,热忱地传播科学,为公众提出有益的建议.科学工作者应该探究传播科学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为科学传播赋予崇高的人文涵义.科学发展观是人类能在这个星球上繁荣昌盛的重要行为准则,是一种超越现实、思虑未来的智慧,在实践过程中将会涉及各种复杂的问题,激励公众思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途径,是科学传播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