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论失语症"与后殖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论失语症”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在借且西方的话语说话,离开了西立的话语,中国的学者就不会说话了,中国的文论长期处于表达,沟通,解读的“失语”的提高,其所遵循的依据是西方化的逻辑,它与来自西方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失语”是中国当代文论话语最突出的症候之一,重建当代文论话语是当代文论界的强烈呼声。以王国维诗学理论为个案范式,在重构当代文论话语时应注意避免两个基本的理论思想误区,从而实现三个认识的转变,为重建当代文论话语奠定思想认识的基础。王国维的学术经验对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建构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康梅钧 《吉安师专学报》2001,22(1):60-63,,70,
“失语”是中国当代文论话语最突出的症侯之一,重建当代文论话语是当代文论界的强烈呼声。以王国维持学理论为个案范式,在重构当代文论话语时应注意避免两个基本的理论思想误区,从而实现三个认识的转变,为重建当代文论话语奠定思想认识的基础。王国维的学术经验对当代文论话语的建构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意”“象”在早期的古代文论中本是单独的概念,随着文学批评的逐渐丰富发展,二者也不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它们以不同的内涵对文学现象进行品评,并最终形成“意象”这样一个抽象的文学批评理念,“象”、“意”、“意象”作为一种文学特征和美学现象,影响了整个古代文论。本文即对这三个重要的文学批评理念进行一个追本溯源的简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在学界普遍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文论“失语症”讳莫如深的时候,国内一些睿智的学者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和转换,这项工作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我们认为仅靠中国古代文论的清理和转换是无法实现中国实现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的。还有一个必要的环节就是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文章对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理论实质和深层动因作了深入的分析,并期望通过倡导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来实现以我们民族文化与文论为主的文论话语重建。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论的"失语"与后殖民文化心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文论失语与中国的后殖民理论关系的思考与分析,力图揭示中国文论的后殖民化只是一种变体的后殖民理论,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也只是一种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焦虑和迷茫心态的表现。中国的后殖民批评正处于一种欲解构文化霸权主义,同时又建立别一种权力话语的理论悖论中。要建立中国文论的新框架,则要从文化融合的全球化大语境中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7.
孟子针对春秋以来断章取义的诗风,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释义中的权威性方法论。本文分析了孟子这一命题的本义及其利弊,并与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出现的文本理论与阅读理论相比较,旨在探讨它们的异同与优劣,以及看待这两种文学批评理论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看,中国“写人学”这一命名最能显示该学科的本土文化身份。具体说来,与“画”融通之“写”是最重要的中国文论话语之一,而“人”又历来被认为是文学创作的核心,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由于中国“写人论”的核心和气脉是由绘画理论演化而来的“以形传神”,因此,中国“写人”之“学”的理想构架应当是由“写形”、“传神”以及“设色”、“写心”等传统话语整合而成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9.
"教化"涵义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自古就有重“教化”的传统,教化对国家政权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维持都有很大的作用。“教”与“化”的涵义是不同的,“教”主要是指在上者通过语言、行为作出表率,让在下者学习、效仿。“化”主要是指政府的统治思想与固有的伦理规范成为社会思想后,人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便会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化”的涵义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相似文献   

10.
欲望话语是“新生代”小说的核心主题,其间必然涉及到内心乌托邦的崩溃,而又随之带来了人文价值的丧失,在对此进行充分呈现的基础上,既看到它的负面效应,又不能以一种道德的姿态而对其完全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