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词使役态通过在动词未然性后添加使役助动词[せる][させる]来表达支使,迫使,容许,听任,原因,引发,无意,意外,无奈等使役意义,在实际日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使役动词的误用甚至滥用现象,本文探讨了动词使役态的使用限制及其与含使役意义他动词的区别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元刊杂剧的比拟式有三种表现形式:(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本体+)喻体+比拟助词;(本体+)像义动词+喻体,第一种是全式,后两种为简式.元代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来"、"也似",比拟简式较多充当状语和定语,这些在元刊杂剧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3.
袁媛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7):81-82
在英语、汉语中普遍存在词化现象,尤其是动词词化现象。本文以使役动词为例,研究了英语汉语中使役动词词化程度的差别,分析了英汉双语中表达使役关系的单纯词、派生词和复合词,从而明确了英汉双语使役动词方面的差异。最后分析了影响词化的因素,了解词化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杨剑 《科技信息》2011,(14):I0163-I0163
日语的使役表现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思,一般认为是"让某人做某事"。但是根据不同的角度,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将从使役句的谓语动词、使役对象所接的格助词以及使役句的表现意识三方面,对使役表现进行分类。根据使役句谓语动词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自动词使役句和他动词使役句。根据使役对象所接的格助词进行分类,可以分为"を"格使役句和"に"格使役句。根据使役句的表达意识来分,可以分为强制使役句和许可使役句。本文将把这三种分类方法融合在一起,具体对他动词使役句和自动词使役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一定规模的语料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这么’+动词”格式和“‘这么一’+动词”格式既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这么’+动词”中出现的动词种类多,有心理动词、行为动词、能愿动词,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这么’+动词”可以单独出现,此格式除了表示已然动作、未然动作,还可以表示正在持续的动作。“‘这么一’+动词”中出现的动词少,仅为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害怕、想”,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这么一’+动词”不能独立单说,不能表示持续动作,由于“一”的存在,此动作都是已然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在动词后由介词"于(於)、在"引入转移处所,表示因转移而在新的地点出现新的存在状态,所以才导致"N(转移物)+V+于(於,在)+转移处所"在不同场景中传达出不同的信息重点:或强调转移处所,或强调转移后的存在状态。对于一个动词来说,引入转移处所时采用哪种结构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动词本义的信息链,二是言语环境透露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重庆方言中,副词"好"加上形容词(文中用"好+A"表示)的形式在句法中有一些固定的语法意义。"好+多/大/久"是疑问句中的高频词语,可以询问范围,也可以询问特指内容;"好+A"的否定形式"好+不+A",表示"对眼前事、物的暂时性否定"。"好好"修饰动词可以指"对行为动作很满意",也可以表示讲话者"希望、建议、提醒受话者如何",还可以传达讲话者"对受话者目前的行为不满,并且希望对方放弃目前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在对《逸周书》动词进行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将其821个动词做了分类。从语法分类可以看出它们的时代特点,即相对于甲骨文类型已经非常齐全;相对于中古汉语动词总量较小,每类动词也相应较少。助动词、特殊动词的小类中,古汉语中有的先秦汉语也都具备。中古汉语动词总量上千,每小类动词也更丰富,如助动词中可能类的"得"、"耐"、"而",意愿类的"肯"、"愿",必要类的"应"、"当"等,但在《逸周书》中都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教学生掌握日语入门第一关即动词分类,连用形,用て形连接的句子及特殊的五段动词和与其发音相同的一段动词的活用等。  相似文献   

10.
介词"往"在现代汉语使用中出现自由隐现时,需要具备六个条件:①由"往+NP"组成的并列结构作V的状语;②"往+方位词"作状语;③"往+N/NP"与"一"连用作V的状语;④"往+处所词"作V的状语;⑤"往+处所词"用在V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目标处所;⑥"往"同一些形容词组合,后面带个"里"字,作动词的状语。  相似文献   

11.
实证调查了南京理工大学英语专业学生MAKE短语的使用情况,文化背景差异、使役知识缺乏和学习态度不端正是MAKE短语偏向性使用原因。结果发现学生偏向使用MAKE短语、直接使役动词掌握薄弱、某些词汇错误率高以及倾向使用替代词等多种现象。据此,文章对特定的动词进行了分析。从英语教学材料、英语老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给出建议,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准确地学习使役用法,减少中国式英语,促进应用型教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材语料库,对动词"帮"的句型及其语义进行了细致的标注、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动词"帮"主要用于"NP1+帮+NP2+VP2"句型,它是个自主动词,表达的语义是NP1为NP2做本来是NP2要做的事情,其语义重点在于NP1为NP2出力做事。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语法中,副词主要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副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语法学界称为"副+名"现象。作为文学语言表达中较为特别的"副+名"语法现象,虽历史极为渊源,却也是语言学家长期争议的一个焦点。随着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理论层出不穷,语言学界对这种语法现象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化。本论述就"副+名"这一特殊语法现象的基本概念、构成原因和语法结构做一分析和梳理,并就其现实意义做一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4.
"死"可作动词(死a)、形容词(死b)和副词(死c)。死a语义为"失去生命、死亡",死b语义为"表示不活动,不可改移,丧失作用"等,死c语义为"达到极点";"VP+死a+了"中VP具有[破坏义]、[致死义]、[强动作性]等语义特征、"VP+死b+了"中VP具有[固定]、[约定]、[使合拢]、[使关闭]等语义特征,"VP+死c+了"中VP具有[程度性]、[感情性]等语义特征,"AP+死+了"中AP具有[性状义]、[致死义]、[程度义]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描写了宾阳话的述补结构和体标记的分布特点和语序特征,并通过与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成果相比较,指出宾阳话的述补结构仍使用"动词+宾语+补语"的"VOC"为基本语序是近代汉语语法特征在宾阳话中存留的结果。同时,进一步指出宾阳话体标记使用"动词+宾语+体标记"的"VOA"语序是宾阳话述补结构仍以"动词+宾语+补语"的"VOC"结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杨微  杜佩娟 《科技信息》2012,(35):271-271
日语一段活用动词和力变活用动词(来る)的可能态是由动词未然形后加[られる]构成的。可是,在实际语言中却存在[食ぺる][见れる][起きれる]等表达方式。而且这种被称作是[ラ抜きことば]的使用频率很高。那么这种[ラ抜きことば]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归纳了日本的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主要有音节的脱落、构词法的改变和方言深入三种见解。通过反正推理分析.笔者认为方言渗透说是比较妥切的。笔者认为在日语教学中,既不要将这种构词法向外扩大,也不要刻意回避。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的"把"多用来作介词,是把字句的典型标志,可是在唐代以前"把"字却只是纯粹动词。把字句是在唐代出现的,对唐宋诗歌中的"把"字进行分类研究,包括动词、名词、量词、介词,而侧重点是介词"把",进一步总结出唐宋时期的把字句主要类型,即处置式和工具式,以及处置式把字句的基本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8.
学界普遍认为介词"随"的用法始于先秦,事实上,"随"在西汉只是出现了个别类似于介词的用例。随着"随N+VP"句式的大量使用,"随"的动词义开始虚化,"随"逐渐由动词转化为介词:伴随动词发展为伴随介词,伴随介词进一步发展为经由介词和凭据介词;听从动词发展为任随介词,少部分发展为凭据介词。  相似文献   

19.
"VP+他+N(数)"是否歧义的关键就在"他"是否虚指。当动词为一价时,"VP+他+N(数)"中的"他"虚指,整个结构不产生歧义;当动词为非一价时,"VP+他+P(数)"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就比较高。这时"他"的虚实情况还与N(数)的数量大小有关系。数量比较小时"他"表实指,数量超过认知恰适量越多,"他"就越容易虚指。  相似文献   

20.
"合"字不仅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而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用法。"合"的语法化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不及物动词转变为及物动词,再由及物动词向副词和形容词演变,介词的用法当衍生于副词性的"合",连词的"合"当是由介词性质的"合"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