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读孔得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仁,当然不等于"恻隐之心",不过,一个人如果有了"恻隐之心",那就是"仁",或者说就有"仁爱之心"了。  相似文献   

2.
易桂姣 《科技资讯》2007,(22):113-113
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我国古代把"教"解释为"觉悟",就是说"教"就是提高人的觉悟,就是德育的意思.《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里讲的"教学"、"教"、"学"都是教化,感悟的意思.《大学》里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道"便是教育;而"明明德,亲民,至善"实际上说的都是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张九成《孟子传》被誉为其儒家思想最为醇厚的作品。考察了《孟子传》一书的流传及版本,并从君臣观入手,分析了张九成的解经特点。张九成倾十数年之力注释《孟子》,不拘于笺诂文句,而是采取"以意逆志""以时考之"的解经方法,意在探求孟子深意,并借孟子阐发理学思想。《孟子传》的注释独具特色,既有宋代理学家重于义理阐发的特点,又自觉地贯彻和强调自己的注释方法,并且时时回应着宋代以来学者对《孟子》的质疑。  相似文献   

4.
关于元时南戏《荆钗记》的作者问题清康熙时朱彝尊曾说:“识曲者以荆、刘、拜、杀为四大家。”《曲海提要》也认为:“元明以来,相传院本上乘,皆曰荆,刘、拜、杀”。“荆”即《荆钗记》,它是元时四大南戏之一。但关于它的作者问题,历来意见极为分歧。《曲品》、《传奇品》认为是  相似文献   

5.
考察《大学问》与《传习录》中阳明的夫子自道,发现他的"龙场悟道"是历史的真实,是在实践过程中对儒家义理的体验。审读阳明龙场诗文,得出他所体验的儒家义理,有出于《论语》的"君子居夷,何陋之有"和"轻鄙农圃",出于《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三方面内容。但体验的结果又各相别:其中"君子居夷,何陋之有"体验是对孔子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正悟;"轻鄙农圃"体验是对孔子这一观点的反悟;"恻隐之心,仁之端"体验则是对孟子这一观点扩充之悟。结论的得出排除了史上言说的神秘色彩,符合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6.
孟子以"白羽之白"等喻,驳斥告子"生之谓性"说,旨在说明人之价值的独特性。从语言之维来看,用以指认外在色调而存在于观念中的"白"一旦用于指认羽、雪、玉等具体事物的"白",便内涵殊异;同样的,用以指认内在质性而存在于观念中的"性"一旦用于指认具体的人、牛、犬的"性",此三种"性"之殊异便判若云泥。由此,孟子才能阐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者,并将人性独有的"善端"扩而充之,以祈向仁义之道。  相似文献   

7.
<孟子师说>还原<孟子>太和气象,主要由三方面展开:以"知痛痒心"解说孟子"性善论",以"即事即义"发挥孟子"养气说",以"本之心术"阐扬孟子"尊王斥霸"思想.<孟子师说>从人之本心出发,还原了孟子的个人修养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纵观<孟子>,洋洋洒洒,十万余言,除了其主体仁政--内圣外王思想之外,孟子的"时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甚至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时变"思想,是孟子进行游说、讲学、辩论等活动的主要方法,是孟子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先生如达”,是《诗经》中周民叙族事性史诗《生民》里的一句。秦汉以来,有关的传疏注释不少,但往往是歧义纷逞、各执一端,以致使读者很难把握要领,索得确解。并且,由于此句是关于周始祖后稷诞生时“灵迹”的追述,理解不确,不仅直接影响着对下文诗句的准确理解,同时,也大大影响着对后稷历史传说原貌的再认识。因而有加以重新探讨的必要。对于“先生”的理解,分歧不太大。多数注释以为是“首生”(朱熹《诗集传》)、“初生”、“第一胎生”(高亨《诗经今注》)的意思,即是说,姜嫄“禋祀”(祭祀主生子之神)于郊而后,践履巨人足迹有  相似文献   

10.
《孟子字义疏证》的体例和语言解释、历史解释、心理解释的方法及其在训诂学史上都具有特定的涵义。《疏证》中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抉摘宋明理学之蔽,卓然自成一家言,其意在不在专释《孟子》,故戴震的《疏证》既是对理学的批判,也是对孟学的诠释。"研究《疏证》应该先研究清代学风,进而研究清代思想特点,在此前提下对戴震而不是对孟子与先秦思想研究。但现有《孟子字义疏证》注释本很多都看不到戴震本人的面目。现存的《孟子字义疏证》注释本没有完全按照戴震的本来意思进行疏解,故没有很好地诠释戴震,也没有真正获得孟子的本义,这就导致了文献学方面的诸多问题:借题发挥,重蹈"六经注我"的旧辙。  相似文献   

11.
古书中有些疑难问题,历来“二说并存”难于断制。某些古籍注释本因此并列二说,供读者思考抉择,不轻易下结论。这种慎重态度,也是科学求实精神的一种表现。但也有一些注释者对某些实际上可以解决的疑问却不加分析,只是主观地独取一说,或客观主义地并列二说,而不加抉择。这种态度对于读者似乎并无好处。  相似文献   

12.
韩非子的功利主义美学思想源自于他的哲学思想。在哲学上,韩非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按照"道生法"的逻辑,将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转化成一种充分有为的哲学。道生万物,是天地运演之规律,这规律是天地运演的准则,具体到人事即为治世治人的法典。可以说,法家是从道家那里为自己找到法理基础的,或者说法家的哲学来源于道家。  相似文献   

13.
孟子、荀子由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导致他们在父母有过时,子女应当如何做的认识上有着根本的分歧.孟子认为父子之间的亲爱是人群相互亲爱的根源,从而极力爱护、培育之;同时孟子认为人人只要诉诸自身的"良知良能",就能够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故他主张在父与子有过时,父子均应"父子之间不责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无礼义",人反求自性是不能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辨知能力来认识其合理与否,故荀子主张当父母有过时,子女在不失对父母爱敬的基础上,可以与父母争论,最终由父母通过自己的辩知能力来认识并改正过失.可以这样说,孟子主于反身自求,荀子主于外在辩知;孟子主于向内,而荀子偏于向外.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时代,是动荡的社会,变革的时代,孔子"义利"观的实质在于强化"君子喻于义"之观念来推动全社会各阶层从修己开始,而趋于仁义礼智信,主要目的在于纠正那个礼崩乐坏、放于利而行的时弊;孟子之时,社会氛围是诸侯东面朝齐,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主张"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孟子》的精神在于"仁政",而"仁政"的核心则是爱民、利用、厚生。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存在"之中,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是中心,但千万注意,"富国"之后不要让我们的国民因为市场经济的熏陶而成为金钱的俘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首先分析了孟子对"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对义利关系一般原理的论述,然后着重考查了孟子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的人生观,以期较全面地厘清孟子的义利学说及其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日,‘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其中“折枝”一词,历来各家注释各执一词,难成定论。笔者认为“折枝”应解释为“按摩搔痒”,其中“折”极有可能是“析”的误字。  相似文献   

17.
《药》的主人公问题,是历来有分歧意见的问题。评论者或持夏瑜是主人公说;或持华老栓是主人公说;或持夏瑜、华老栓同是主人公说。由于主人公问题有分歧意见,主题问题随着也有争论;因为作品的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主人公的性格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孟子"好辩"是历史所公认的,但对孟子"好辩",流行的看法蔽于孟子言语的机巧,或心思的诡诈,抑或生性的争强好胜,与孟子"好辩"意涵不相切合。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为何要这样说,其间的隐情是什么?这一问题不仅直接关涉到孔孟学派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牵连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三圣"之后的文化走向。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个探析。本文从客观的历史条件、百家争鸣的学术生态以及孟子对自己的期许进行分析,梳理出孟子不得不辩的内幕。  相似文献   

19.
客家历史源流是客家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客家称谓、客家历史渊源、客家民系形成、客家人的界定、客家文化认同等相关问题。客家研究历经百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客家中原迁徙说"成为学界政界的主流认识,但目前还有不少问题难于达成共识,客家"中原说""土著说"时有分歧,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准多样难于达成一致,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也跨度很大。新时代的客家研究应在梳理客家研究史及成果基础上,针对核心问题,展开多学科整合研究,开拓视野,将海内外客家进行比较研究,客家研究与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回应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孟子曾一度担任齐宣王的客卿。有一次,齐宣王向孟子咨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这个问题很深很大,一贯主张施行仁政的孟子告诉齐宣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举了齐宣王不忍杀牛祭神的例子,并说齐宣王惜爱牲畜固然可贵,但国王的恩惠不应只施于牲畜,更应施于百姓。孟子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有人说:“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那是连齐宣王在内谁也不会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