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姆小说创作具有较强的现代色彩。以《月亮和六便士》为例具体分析了毛姆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中所包含的现代性因素,如观念性、人物虚化、拼贴技巧等,对进一步理解毛姆小说观念和艺术成就提供了新启标。  相似文献   

2.
毛姆小说创作具有较强的现代色彩,以《月亮和六便士》为例具体分析了毛姆创作思想和艺术技能中所包含的现代性因素,如观念性,人物虚化,拼贴技巧等,对进一步理解毛姆小说观念和艺术成就提供了新启标。  相似文献   

3.
文章用存在主义的观点分析毛姆小说的女性人物形象 ,对更进一步理解毛姆的妇女观念和创作思想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毛姆小说创作具有后现代特征,表现在体类混杂、狂欢、可视性、模糊、复制、排比、无名、虚构、加倍与排列等多个方面,通过研究分析这些特点,可以加深对毛姆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的认识和了解,从而透彻地理解其作品的丰富含义。  相似文献   

5.
《边远的哨所》作为毛姆的短篇佳作之一,处处彰显了自然主义文学流派所倡导的创作理念。本文拟从自然主义着手解读这一短篇小说,阐述毛姆在自然主义文学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力,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作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从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短篇小说集《木麻黄树》中不难看出作者的马来幻象往往将其置于后殖民批评的视角之下,一方面发掘毛姆在描绘殖民地的风景和人物的时候难以避免的殖民者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分析毛姆对殖民地蕴涵着的巨大能量和危险的隐约体认,力图证明毛姆对殖民主义抱有的复杂态度。正是这种复杂的态度使得毛姆描绘马来婆罗洲的作品在思想意识上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家。  相似文献   

7.
毛姆的作品大都以探讨人性价值和人生意义为主题。毛姆对人生意义和人性价值的探索过程,也就是他的精神信仰之旅。毛姆的精神探索大概可以分为对基督教的摒弃,对叔本华哲学思想的认同,以及想借助东方哲学来拯救西方文明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英国作家毛姆和中国作家郁达夫在1920年代分别创作了游历中国长江流域的游记:《在中国屏风上》和《达夫游记》。两本游记都描写了作家视域中的各种中国乡村城市民俗风情。毛姆以一个来自于西方现代文明的局外人视角,从时间和空间发掘现代中国社会民俗文化的新认识;郁达夫则以局内人的视角,在游记中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新旧交替激烈振荡中的中国民俗文化。中西两位作家笔下更多倾注了对中国文化的审美情感,他们的游记成为体现中国民俗“内价值”和“外价值”的优秀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J·阿尔德里奇评价毛姆"醉心于人们行为中的反常现象"。毛姆的作品经常描绘一些非正常人物,以他们自身特殊的生活方式,以及自己的思维体系、处理方式,非正常人物与正常的人们一样,向往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生活有所追求,虽然一些人物的性格极其特殊,甚至扭曲,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心中存在一个圣洁的地方。这些非正常人物是因为毛姆在求学过程中经历,毛姆对人物的性格非常感兴趣,以至于用文章表现出来,对非正常人物了解透彻,以及对生活的意义也进行了描述。该文通过毛姆不同作品中的非正常人物进行分析,以此对人物性格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即便与其成就卓绝的戏剧和长篇小说相比,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中短篇小说亦毫不逊色。但无论是读者还是学术界,对其中短篇小说关注不多。文章以《毛姆小说选》为蓝本,认为其中短篇小说采用陌生化的叙事方式,人物形象丰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毛姆是一位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的作家,《在中国屏风上》是1919年他在中国旅游时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他以深邃的观察力和优美而犀利的文笔,描写了在中国接触到的人物、风景和某些偶然事件,构筑了一个别样的中国形象。毛姆在《中国屏风上》描绘了三种美学意义上的中国形象:古老、辉煌和华美的中国;黯淡、破败和落后的中国;宁静、平和与恬淡的中国。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是他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认同与否定,体现了他所属群体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范式,同时也是他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撞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毛姆登上文坛时,必须面对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享利等短篇小说圣手,然而这位自诩为“较好的二流作家”竟然能在三位巨人身旁抢到一块地盘,并站稳了脚跟,这确实耐人寻味。法国文学评论家安东尼·柯狄斯在纪念毛姆百年诞辰所撰写的《毛  相似文献   

13.
胡蓉 《科技信息》2014,(6):92-93,97
在讲授《大学英语》课程的过程中,一些常见修辞格,或限于课时过少,教学内容过多;或限于实用性、应试性不够,教师因此也不重视,不愿意讲授。很多优秀的《大学英语》选文,如现代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的名作《午餐》中的一个常用修辞格——低调陈述,教师也往往会略去不讲,使学生们失去了一次接受英文修辞训练的机会。本文对《午餐》低调陈述修辞格的多重运用进行详细分析,有助于师生双方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毛姆这位西方短篇小说大师的语言魅力,于教学双方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涉及英国人在国内和海外的各种生活,题材新颖,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多变,具有冷峻、客观的特色,被誉为"英国莫泊桑"。他的艺术风格构思新颖,叙述冷静客观,人物心理刻画细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运用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对毛姆的短篇小说<午餐>进行语用分析,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具体的语用分析和抽象的语义分析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赵小斌  南阳 《世界博览》2023,(14):32-36
<正>作家萨默塞特·毛姆曾在一篇名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的文中这样赞美阅读:“没有哪一项活动可以像阅读一样自由,随时开始,随便读多久,而要做其他事时也能随时搁下,既方便又简单。养成阅读的习惯便是为你营造一座避难所,可以逃脱人世间几乎所有悲哀。”许多年后,这一赞美被某中文译者取其精髓,用作其编纂的一册毛姆文集的书名,也就让这句话不胫而走,成为毛姆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自此之后,阅读的任意一种场所,都成了读者或长或短地从俗事中抽离,“生活在别处”的某种所在:无时无刻,也无所不在。  相似文献   

17.
秦宏 《长沙大学学报》2008,22(3):101-103
毛姆很少写美满的婚姻,他笔下的婚姻生活往往受到通奸的冲击.他坚持人是受情欲摆布的,不忠实婚姻的人不应该被谴责.他这种处理问题的态度反映了其悲观和偏激的婚姻观念.  相似文献   

18.
毛姆在小说《面纱》中采取了仰视和俯视中国的描写视角,实际上是对当时中国形象的误读。这种误读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只有放下优越的殖民者的心态和虚荣的仰慕之情,才是正确看待中国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毛姆以其清晰、简炼的风格著称,他的短篇小说《宝贝》虽然不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但却也有许多值得欣赏的地方,本文将从词汇、句式、修辞方面来分析这篇小说,将这部作品的优秀之处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就其翻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的短篇小说<午餐>以第一人称自述,以倒叙手法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个附庸风雅、虚伪贪婪的人物形象.故事幽默风趣,却又不乏沉重的讽刺,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感到了黑色幽默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