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等建设项目,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物理学专业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共享各专业教学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物理学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问题,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它包括转变教育观念,设计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活动的深度融合;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必修和跨专业选修课程,并与课内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相结合,构建"理论、实践课程双路融入,多向选择"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融入,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法,提升了大学生职业素养、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结合指导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经历,针对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特点,以新余学院为例,探讨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及指导的一些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本文结合自己这两年指导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经历,从指导老师的角度针对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特点,以新余学院为例,探讨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及项目指导的一些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该文以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以生物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首先需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再次,通过加强生物实验室开放管理,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主体共参与、共建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最后,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最终打造形成生物类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院校的大学生通常有着创业意愿较强却认知不足、创业想法较多却倾向不明、创业团队合作意识较强却持久力不够等心理状态。VR技术通过"破除、择优、组团、实战"等四种模式助推大学生创业心理养成。在新时期,加强VR创业训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结合,拉近创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建立VR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专项研究,有利于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效能感,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张凌云 《科技资讯》2010,(3):198-198
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是指服务于创业人才培养,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但是,我国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颇多,本文以大连市沙河口区大学生创业中心为例,对创业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独立院校应如何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已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该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福建某独立院校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分别从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概念的认识度、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需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创新科技》2018,(11):42-44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平台,是目前社会发展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的核心内容包括围绕一个平台、抓住两面接合、设定三层架构、执行四年培养、开展五类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以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等为抓手,实施个性化的双创教育,发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时代发展背景下,由于企业人才需要、高校教育转型以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等主客观原因,全国高校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考证热",且热度一直不减。论文将以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为例,探讨大学生考证综合一体化平台建设与运营将面对的困难和发展前景,为未来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结合江西省大学生电脑大赛,介绍了新余学院学练赛结合培养软件创新人才的背景,分析了该项竞赛对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所起的推动作用,阐述了该项竞赛对调动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所起的促进作用,探讨建立"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大赛实践-毕业设计"的学练赛结合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教育正在兴起、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国家重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方式和思维也在发生改变,并且"互联网+"也为其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展现空间。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要基地,其教育模式应该顺应时代需求而相应调整。创客空间已成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将其融入到高校的教育中能有效的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为适应现代化水利建设的需要,水利行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此,水利水电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采用"导师引导,人人参与,注重过程"的实践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幅度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自从《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了"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概念以来,"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而数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该文是2017年和2019年笔者学院的《高等数学》获院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后的进一步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侧重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操型"和"效益型"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依据陶行知关于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和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探讨了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为例,论述了具体作法和实践效果.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其相应的一些措施,对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能收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研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树立与时俱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分类培养"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一体化、全过程"的创业项目孵化体系的"三位一体"的分类教育体系,以及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贵州财经大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体系改革中的实践,以期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7.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在理论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规定性,两者都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本文主要剖析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究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平台和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师资体系,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措施,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各地高校都在倡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成为大学生新型就业模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研究和讨论的焦点。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统计、分析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为在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培养多规格多样化的具有高素质、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已逐渐成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的发展理念。当前,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了理念思路有缺失、课程体系较零散、实践体系待完善、需求供给不对称等现实问题。对此,应用型高校应基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组织机制等方面,探索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在教育理念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体系方面,基于社会需求分层分类设置课程,使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在实践体系方面,以产教融合为视角,构建分级递进的实践体系;在组织机制方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兼顾各方利益。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其本质是从理念、教学、实践、运行机制等层面形成一种紧密的关系,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共识而达成和谐、有序的行动方案,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2年1月21日,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并投入使用.该创业中心以学校资源为依托,以在校学生(研究生)为主体,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和孵化大学生科技型企业为重点,以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基地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积极推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近日,许仲林省长在合肥工业大学关于创办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汇报上批示:"合工大创办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是一个创举.对促进教育、科技及经济的结合,培养人才有积极意义,应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