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辩征法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实际上它是山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共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恩格斯对它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多方面的贡献。恩格斯全面地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和本质,第一次为唯物辩证法制定了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马克思的自由观为基线,试图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对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对自由界定的基本内涵加以重新涵定,目的在于清除那些意欲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由概念完全相悖的谬想。应当看到,恩格斯的自由观并不含有决定论的内涵,它也并没有同马克思的自由思想相对立,二者恰恰在“自由即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的公式上有着惊人的几乎一致。对恩格斯自由观进行的审慎的理论研究还表明:恩格斯对“人成为自由以致人可以控制和改变世界”的根源赋予了更多的内容,这不仅揭示了恩格斯思想的独特性,更说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自由观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网络虚拟存在是不同于传统现实存在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历史性存在理论在当今时代的体现和展开,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存在”理论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现实存在是网络虚拟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网络虚拟存在是对现实存在的延伸和拓展。人在虚拟网络境遇下的发展是对“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与《资本论》的关系问题,是《资本论》创作和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活经历与学术理路的细致考察,不难发现,恩格斯自始至终都参与了《资本论》的创作与传播过程.在《资本论》问世前,恩格斯一直在敦促和资助马克思完成创作,并启发和影响着马克思的写作;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一方面费尽心力地编校和出版《资本论》的后续几卷,另一方面则通过论著保卫和发扬着《资本论》.因此,可以说,在《资本论》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资本论》带有马克思的“印记”,也印有恩格斯的“标签”.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蕴含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思想对于当代后发式国家寻找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具有重大启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是从俄国公社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上来考虑社会制度层面的跨越的。生产力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在于现代世界历史的出现。在当代,后发式国家拥有了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平台,可以吸收世界先进生产力的文明成果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当代中国的当务之息是必须充分利用世界先进生产力来改造自己,从而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战略构想。这一构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设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发展现和“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截然对立的。“以物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实际上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依赖于物”的“物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即“拜物教唯物主义”,其现实危害相当严重。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灵魂。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是目的”、“人的本质”及“人的自由”等重要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最高原则,才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哲学理想。  相似文献   

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从历史的视野,分析了人自身及社会发展的本质、状态及其规律,从前提、内容、目标与性质等角度阐述了从"现实的人"出发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中,“交往”是一个重要概念。它关系到正确研讨《形态》、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乃至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本文仅就此作一初步探索,以期引起深入研究。一《形态》是在立足“现实的人”的基础上,和论述人类的历史过程中,提到了“交往”概念的。他们首先是把它和生产作为一对范畴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  相似文献   

9.
社会协调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人的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必备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展并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协调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0.
葛丹丹 《科技信息》2009,(3):201-201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是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扬弃和发展。本文将要着重讨论的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异同及其异同,并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理论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自己称作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阐述了交往是生产的前提,是人的存在方式,交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出物质生产及由此决定的交往形式决定了人们的意识活动和意识形式。现实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之中,人的本质就体现在其中,而社会是交往活动的结果。交往是世界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工业化理论。本文通过对《形态》的文本解读,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化进步意义的分析和工业化负面效应的深刻批判两方面挖掘、归纳他们的工业化思想,以期为当代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它无论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人的问题,通篇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在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在人的问题上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中充分表现出来的;其对唯物史观的表述蕴含了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唯物史观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学界近十年在唯物史观这一领域内对原著文本的探究中存在的两个“盲区”:一是对恩格斯独著文本的“忽视”;二是对马克思中后期文本的“忽视”。指出唯物史观的倪现、嬗变是随着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革命,尤其是对英、法、德三国在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深刻分析而渐渐成熟的革命性理论体系。认为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文本的探究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在解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认为其中深刻阐释了人的生成性本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唯心史观的谬误,奠定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原则。这篇经典文献主要从人、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方式三个方面揭示了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出发点,初步形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唯物历史观的同时,也科学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现实的个人"才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并论述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理解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仍有重要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伦理巨著。这部著作全面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与唯物史观的成熟相一致,该书还阐发了成熟而深刻的伦理道德思想。从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道德产生和发展的根据、单个的个人利益和特殊的阶级利益与普遍的社会公共利益、批判功利论与享乐哲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任何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面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效率较高,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明显比其以前任何社会都多,但它在对公平问题的处理上却陷入泥潭。资本主义"公平"仅是"公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它在现实上集中表现为"资本"的公平,是资产阶级的乐园,具有明显的形式性、虚伪性。这种所谓的公平必然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导致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将在其中灭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公平"问题的认识给当代中国深刻启迪,告诉我们不仅要注意"效率",更要善待"公平",借以促进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