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头山遗址从大溪文化到石家河文化,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根据城头山遗址的最新考古资料,从墓葬习俗和生产工具等方面加以分析判断,初步证明了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头山住民,经历了从母系氏族繁荣末期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并在大溪文化后期率先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这对大溪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传统观点是个冲击。  相似文献   

2.
从女偏旁字看古代妇女的尊卑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民族近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妇女的社会地位曾几经沉浮,大抵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处于极尊;自父系氏族公社以迄殷商时期,处在由尊到卑的转折和过渡中;周代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逐渐下降到极卑地步;至其地位回升以与男子平等,则是近世之事了。一、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极尊约万年前,我国历史进入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在约五千年的漫长时期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崇高,这可从现已考知的当时的社会组织和丧葬制度、神话传说、甲骨卜辞及刻辞记载、姓氏起源诸方面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新石器时代的世界各地氏族先民,在交通、信息十分不畅的情况下,在不同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地区的河流或山川谷地内,顽强生息、劳动,创造了既有人类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的物质与精神化。中国地域内的各氏族公社或部落,虽然互相有一定影响,但在发展中也呈现“多元”趋势,新石器早期化遗址在江南、江北均有发现,前仰韶化时代亦然。中国古代社会明因素在这个时期虽然已有,但较稀少。仰韶化时期的母系氏族化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黄河流域进步干长江流域的趋势。至龙山化时代,父系氏族古化、古城、古国等社会明迹象,仍是江北多于江南,因而古代社会明之源均可追溯至五六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国已有上-F6000年的社会明史。  相似文献   

4.
发源于河洛地区的炎黄文化,是河洛文化的滥觞,它蕴育滋养了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而对于自己祖先炎帝、黄帝所处的社会性质,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观点认为是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但从炎帝、黄帝的出生、婚姻状况、所处的社会状况及其文化遗址来探析,炎黄时代更有可能是处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  相似文献   

5.
城头山古城遗址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集规模大、水平高、形制复杂、祭天与祭祖相结合以及持续时间久远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新石器时期原始宗教祭祀模式。其对后世的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较之我国新石器时代同期的其他文化遗址,城头山古城遗址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处于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6.
禹与涂山女的传说,是我国历史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前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真实写照。禹与涂山女的婚配,并非只是男女间的个体结合,他们代表了两个互为婚姻的氏族共同体,这也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与南方各部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从考古发现的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等发掘的墓葬资料,可反映出三峡古人类的埋葬习俗(直肢葬、屈肢葬、能肢葬等),出土的随葬品可判断同时期人类生活、生产情况、以及宗教意识、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形态等,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研究,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真实地复原当时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8.
叶香 《科技信息》2013,(36):94-95
父子连名制是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产物,是父权制巩固的重要标志。在哈尼族和佤族的传统文化中,父子连名制有着重要的地位。为研究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民族迁徙以及各个支系的形成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但由于两个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同,其父子连名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炎黄二帝社会经济生活史料的考证,认定炎帝是神农氏,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代;黄帝轩辕氏生活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二帝相距一千多年。炎、黄两个部落三战阪泉之野,并结成联盟,战败蚩尤,应是炎帝的后代子孙姜姓部落,而不是炎帝本人。  相似文献   

10.
《勒俄特依》记录了彝族史诗文化由原始思维阶段进入理性认识时期,经历了神话时代和历史传说时代,产生了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及诸多亚神话.记录了彝族社会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到奴隶制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史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1.
三峡地区及清江流域使用釜的历史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在夏、商、周时期的早期巴人遗存中则大量出现,战国到两汉以后出土的铜釜和铁釜则是釜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釜是早期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对后世的土家族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古代印度哈拉巴文明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拉巴文明是印度次大陆最早的文明,也是从前哈拉巴文化发展而来的,经历了农业村社阶段,并融合了其他文化的成份,城市国家表现出早期国家的特征,国家规模较小,政治制还带有氏族社会的残余,社会经济由城市经济,农业经济和边远地区的农业畜牧业经济三大部份组成,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哈拉巴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大汶口文化说明大汶口及其周边地区是远古人类活动的地域。其中泰山曲阜最为耀眼。泰山封禅祭天地形成中国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天地神祗崇拜的发展和延续。孔子学说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中国农耕社会的伦理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泰山文化和孔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整个农耕社会的主流文化,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其中介便是封建帝王及其权力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考古学者称巫山大溪文化遗存中的绿松石为耳饰。而古代医学家则更看重绿松石的医用功效,原始社会的先民则把绿松石作为巫医和巫饰的器具。  相似文献   

15.
大溪砾岩为一套厚层块状碳酸盐质砾岩,最大厚度达2000m以上,出露于四川盆地西缘的天全、宝兴、芦山一带,出露面积达100km2以上。经剖面研究和横向追索表明,大溪砾岩的下伏地层为夹关组,横向上与灌口组、名山组呈相变关系。大溪砾岩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为55~91Ma,指示其时代为晚白垩世一老第三纪。  相似文献   

16.
传统家训族规是中国古代官方文化和儒家社会意识形态普及化的一种重要教化方式。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传统家训族规的制定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代家训族规内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二是在众多家规族法中本身就包含着“重义轻利”等相关的训诫和规定。  相似文献   

17.
山南邦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新发现与初步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林辉 《西藏大学学报》2001,16(4):50-51,56
邦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现存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址呈条状形分布,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30米,海拔3900米。该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由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区文物普查时发现。2000年9月至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博物馆及山南文物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田野考古考察与发掘,获得了重大考古发现。邦嘎遗址是继拉萨曲贡遗址、山南贡嘎昌果沟遗址在西藏腹心地区雅砻河谷地带发现的另一重要的史前遗址,其在西藏考古学的学术地位和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为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遗址的性质、绝对年代、分布范围、地层堆积、出土物类型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科学认识,联合考古队于2001年5月至6月进行了第三次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在此,本文将对此次发掘情况做个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8.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存,既提供了大量大溪原始人物质生存方式与状态的铁证,还隐含着不少原始先民精神生活状态的特殊意涵。巫山大溪原始社会的考古文物中,以鱼随葬的特殊形式承载着文明时代早期原始宗教意识和巫术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19.
分布于芦山—天全地区的大溪砾岩与晚白垩世灌口组、老第三纪名山组属同期异相沉积.大溪砾岩为一大型冲积扇体,该扇体向南东逐渐过渡到以灌口组、名山组为代表的湖相沉积,系陆相盆地中一个典型的冲积扇—湖泊沉积组合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