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国产设备上纺制不同比例的芳砜纶/芳纶1313混纺纱,成纱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混纺比例对混纺纱条干有一定影响,随着芳砜纶纤维含量的增加,芳砜纶/芳纶1313混纺纱的条干得到改善,这种改善主要归因于2种纤维摩擦性能差异导致的附加不匀减小,由于混纺比改变造成的纤维数量变化和纤维直径不匀变化对纱条随机不匀的影响不明显;芳砜纶/...  相似文献   

2.
纤维线密度及直径不匀率对成纱条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线密度及直径不匀率是影响纱线条干的重要因素.目前成纱条干的极限不匀率主要是根据Martindale公式得出的,该公式虽然综合考虑了纤维线密度及直径不匀率对成纱条干均匀度的影响,但没有分别反映出二者对成纱条干的影响程度.因此,利用图像解析的方法,分析两组分纤维混纺对纤维线密度关系对成纱极限不匀的影响,得出当二者线密度系数约为0.2~0.3时,理论上可达到最小的条干不匀.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依据对纱中纤维的纵向几何形态差异的分析,建立了多参数分层识别模型,对棉麻混纺纱混纺比的测试系统进行了研究。实测结果表明,所开发的系统能够实现棉麻混纺比的自动测试。  相似文献   

4.
纤维分布和混纺比对毛涤混纺纱毛型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裁面分析了不同混纺比的毛涤混纺纱的毛型感,探讨了毛/涤混纺比与汉密尔顿指数、表面纤维混纺百分率及毛纤维有效覆盖率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混纺比的毛/涤混纺纱截面五等份圆环中的实际混纺比和填充紧密度。指出表层纤维混纺百分率是反映纱线毛型感的较为直观、方便、准确的指标,同时提出能保持毛涤混纺纱毛型感的较为合理的混纺比。  相似文献   

5.
经分析认为棉纤维原料品质与成纱重量不匀率所组成的系统为灰色系统,并对这一系统采用灰关联方法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分析过程和步骤.经分析计算发现:棉纤维长度是影响成纱重量不匀率的主要因素,棉纤维成熟度对成纱重量不匀率亦有较大影响,纤维细度和强度对棉纤维成纱重量不匀率的影响降为较次要因素,而可以通过工艺设计控制的棉纤维含杂率和短绒率对成纱重量不匀率几乎无影响.这一结论揭示了棉纤维品质与成纱质量的部分规律,可用以指导棉纺织生产.同时证明了灰关联分析是棉纤维原料品质与成纱重量不匀率因素分析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的分析喷气纺纱的发展现状和技术的基础上,介绍了喷气纱的芯纤维和包缠纤维结构。对喷气纱的性能从机械性能、条干、毛羽、捻度进行了测试分析。喷气纱伸长小、缩率低、条于均匀、纱疵少,3mm以上毛羽较环锭纱少,纱的表面光滑。芯纤维无捻度捻向、条于均匀、粗节少,重不匀小。虽成纱强力较低,但强力不匀率较环锭纱好,质量的综合评价较好。  相似文献   

7.
由于牵伸装置的局限性,一般长纤维和短纤维纺纱是分别在不同设备上进行的。苎麻/棉混纺纱也都是以苎麻短纤维(落麻或切段麻)和棉纤维按短纤维纺纱系统混纺而成的。由于原料性能的限制,其成纱质量较低,尤其是条干不匀、麻粒等方面较差,难以满足高档织物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长、短纤维在长纤维纺纱设备上进行各种方案的纺纱试验,证明了只要合理调整牵伸装置等工艺条件,长短纤维在同一设备上纺纱是可行的。并对纺出的长麻/棉混纺纱的性能作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纺纱原料性能的改善,长麻/棉混纺纱的质量较短麻/棉混纺纱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这对开拓麻/棉混纺纱生产和市场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涤棉混纺纱拉伸断裂过程中各组分纤维的断裂情况,自主搭建了声发射信号采集装置,分别采集纯涤纶、纯棉和涤棉混纺环锭纱的拉伸断裂声发射信号,采用HHT和ICA分析方法将声发射信号的时域信号转换成频域信号,并提取特征量频率与幅值。基于核密度估计方法对涤棉混纺纱的拉伸过程中涤纶与棉纤维的声发射信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涤棉混纺纱拉伸过程中其组分纤维的声发射信号可以用特征频谱表征;在拉伸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各种材料声发射特征频谱的不同可以由特征频率的核密度估计表达,并可推测其组分纤维的断裂次序。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电子计算机和乌斯特(Uster)纱线均匀度仪的适当组合,实测了正常纱、含周期不匀纱和牵伸不匀纱条的片段间变异——长度曲线(简称B(L)曲线),找出了实际纱条的B(L)曲线与纱条不匀结构的关系。又应用随机过程理论和傅立叶变换方法,推证了实际纱条的B(L)曲线与纱条细度变化的各波长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把过去沿用的有关理想纱条的B(L)曲线的理论发展到对实际纱条B(L)曲线的理性认识。本文所采用的测试方法,可作为今后研究纱条不匀和仪器研制工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双组分纤维混纺纱强伸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从双组分纤维纯纺纱的拉伸性能和断裂过程出发,对双组分纤维的混纺纱的断裂特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双组分纤维混纺纱的伸长率与各组分纤维本身的拉伸性能,混纺比之间的理论关系式,并用几种双组分纤维及其混纺纱的实验拉伸结果与所推出的理论关系式做了验证对比,证明所建立的理论关系式是可靠的。该式对于预测混纺纱的拉伸性能,从而正确选择混纺纤维及其混纺比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麻织物风格及其吸水性能的要求出发,探讨利用涤纶中空纤维设计纱线号数、混纺比,捻度的方法、提出当设计纱号为32s、混纺比80/20,设计捻度100.763捻/10cm时纺制的纱线可较好地体现中空涤纶纤维吸水性能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系统研究了P-2500 HMWPVC/PVC/P-4002部分交联粉末NBR的共混配比与工艺-亚微相态-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硬度相同的条件下,NBR用量增加,共混体系压缩永久形变降低,作者从结构和亚微相态给予了解释;同时,体系的冲击回弹降低,强度和伸长率呈单峰形变化.NBR/HMWPVC=40/100时,体系的综合性能最佳.除了共混配比与体系压缩永久形变性能密切相关之外,剪切作用越强,部分交联粉末NBR在HMWPVC中分散越好,亚微相态中近似网络结构越多,体系压缩永久形变越低.作者提出了该体系的亚微相态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3.
为有效利用交联溴化丁基橡胶边角料,制备了具有较好加工性能的聚乙烯/交联溴化丁基橡胶共混物。研究了共混温度、共混时间、橡塑质量比以及相容剂用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共混温度为120℃,共混时间为8min,交联溴化丁基橡胶/聚乙烯质量比为1:5,相容剂氯化聚乙烯含量为7%,硫化温度175℃时,可获得拉伸强度为4.7MPa、断裂伸长率为218%的共混胶料。  相似文献   

14.
明胶/丝素共混多孔膜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明胶与家蚕丝素的共混多孔蛋白膜,探讨了交联剂用量,共混比例及冷冻温度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指出戊二醛对共混多膜具有明显的交联作用,膜内丝素与明胶的相容性较好,蛋白质的结构以无定形为主,通过与明胶共混,能够改善多孔丝素膜的拉伸性能。  相似文献   

15.
选取30种纯棉普梳熟条,分别生产58.3tex和18.22tex转杯纱,再用多种数学方法分析熟条HVI测试性能与转杯纱强力之间的关系。结论对实际生产中的配棉、熟条生产工艺的优化以及成纱质量控制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磺化聚芳醚砜(SPAES)类质子交换膜的质子导电率及尺寸稳定性,制备了一系列N型(或T型)SPAES共混质子交换膜.采用共混方式,利用具有不同离子交换容量(IEC)的磺酸钠盐(或磺酸三乙胺盐)型SPAES进行了制备.通过测试得到共混膜的膜面方向及厚度方向的尺寸变化率.采用电化学阻抗光谱技术测定共混膜在平面方向的质子导电率.结果表明:T型共混膜的共混性高于N型共混膜;共混膜的尺寸稳定性明显增强,如IEC为2.07 meq/g的TS0共混膜在30℃水中膜平面方向及厚度方向的尺寸变化率仅为0.14和0.15;共混膜在温度60℃相对湿度30%~100%下质子导电率(8~247 mS/cm)与纯SPAES膜相当.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共混的方法,将聚碳酸酯对苯乙烯-甲基丙烯本共聚物进行增韧改性,并DSC,SEM,FT-IR和力学测试为手段,对共混物的微观形态,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T/C13tex纱为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根据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法和秩和检验法来分析取消涤预并是否可行,并从工艺角度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取消涤预并对成纱质量并没有太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单胞模型的概念对振动力场作用下简单剪切流动中反应性不相容聚合物共混物的能耗速率和能量比进行了表征,分析了振动强度、共混物组分、粘度比、硫化程度、界面张力对共混体系相形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聚合物加工过程中引入振动力场为聚合物共混物相形态控制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运用微波谐振腔介质微扰原理测量高聚物材料介电性质的方法,阐述纤维介质微扰所呈现的规律,着重探讨了测量混纺纱线混纺比的途径。认为功率微扰效应可以较好地表示纤维介质体积和介电常数的大小。它同这两个参数的乘积的平方成正比例。文中列出几种不同粗细纱线试样的微扰效应实测结果,并对几个系列的混并纱条和混纺纱线的微扰效应与混配比例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