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基于PACTE翻译能力模式,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具体可分解成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翻译工具使用能力.从翻译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翻译辅助工具等方面对本科翻译教学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优化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2.
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是翻译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PACTE翻译能力多元模式在实证的基础上对翻译能力的构成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分类,为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分析PACTE翻译能力多元模式中的各子能力与翻译活动的相关性来探讨翻译专业的必修及选修课程设置问题.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2010年专八翻译汉译英试题为例分析了学生译文中的典型错误,并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发掘了错误的根源,认为学生译文错误的深层次根源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翻译理论知识在翻译实践中的价值和指导意义。该文又结合刘宓庆提出的翻译技能意识概念及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翻译能力提高的途径,认为要想使学生翻译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翻译实践的积累,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意识,从而使他们具备将翻译理论灵活地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于"翻译能力"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越不同符号系统的信息加工与传递过程,在包括原文理解、双语转换、译文输出的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能力主要是指译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验证信息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改进翻译课程的设置,提高信息时代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符合现代语言服务市场的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5.
对现有的几种主要的翻译过程模式进行了评价或对翻译过程的描述,认为这些研究大体可分为把翻译作为能力来考察的翻译过程研究和把翻译作为活动来考察的翻译过程研究。前主要研究双语的转换规律,而后的研究是把翻译过程研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学、社会和化的视阔中进行考察,因而翻译过程是一个由“翻译场”影响的、不断适应和选择直到译本最终生成、被阅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翻译工具能力是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内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利用电子翻译工具解决基本翻译问题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探索利用Hurtado提出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通过让学生为本校英文网页简介提供文字内容的真实性翻译任务,提高他们运用电子工具进行翻译的能力。结果表明,电子翻译工具的引入可以促进学生翻译能力的综合发展,它不但提高学生的翻译工具能力,其他各项翻译子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本文进而提出,鉴于学生普遍利用在线翻译工具的现实,翻译教学中应该融入译前编辑和机器翻译结果修改技巧培养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笔者希望通过该文的研究,了解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双语课程建设和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成因,解决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在实践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困惑,帮助建立双语课程体系模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类高职院校当前双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如双语课程考核方式、双语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以及双语课程教材和资源优化等,能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效果进行一个客观评估,从而促进双语课程建设和双语教学改革,为双语教学的推广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受冷落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学英语教学开展翻译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提出当前英语课程标准框架下在中学开展翻译教学的三个切入点:培养语言与思维差异意识、形成双语转换习惯、基础视译与听译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双语标识翻译中的读者需求问题,提出双语标识翻译必须以读者为中心,满足读者在语言、文化、审美、情感上的需求,确保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纳-汉双语语料库构建及双语语料对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存在着部分纳西语-汉语双语互译文本,利用这些双语互译文本构建大规模的双语语料库,是双语互译文本的深层加工及其双语词典编纂、跨语言信息检索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一个大规模纳-汉双语语料库的构建方案,包括其总体规划标准制定、实施方案和流程细节.通过组织构建纳-汉双语语料库,实现双语语料库在统计的机器翻译系统中的应用,并实现纳-汉之间的双语对照翻译系统,较好地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进而推动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缺乏平行语料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增量式自学习策略的多语言翻译模型,即利用中介语双语语料训练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翻译模型.在Transformer架构下,相比于基于中介语和直接在伪平行语料上训练的普通双语翻译模型,使用该方法在第十四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CWMT 2018)多语言翻译评测数据集上的机器双语互译评估(BLEU)值提升了0.98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还对比了不同的预处理方法、训练策略以及多模型的平均和集成策略,其中多模型集成策略的BLEU值上可在多模型策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0.5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走向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科技翻译实践能力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深入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在科技翻译实践中的基本概况,仔细分析和研究英语专业学生在科技翻译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英语专业学生提高科技翻译实践能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翻译教师的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指出翻译教师应具备的翻译能力,然后分析了独立学院翻译教师的翻译能力的现状以及对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其翻译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韩晓 《长春大学学报》2013,(12):1663-1667
我国法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化教科研刚刚起步,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实施,归根到底要依赖于合理、完善的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调整不合理的课程结构,适当提高专业翻译类、专业素养类以及译者能力培养类课程比例成为当前法律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职业化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婷婷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6):41-42,60
误译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误译有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之分。无意误译主要归因于译者的双语能力,以及对双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等的掌握情况,它不涉及译者的主观故意或翻译的目的。有意误译是译者出于某种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为传达原文的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而表现出来的故意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行为。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来探讨有意误译,旨在目的论的视角下探讨有意误译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目前关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成果的回顾,认为对双语翻译过程中译者认知、生理机制的研究有待于在吸收现代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分析计算主义应用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逻辑前提后,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了将作为当代认知科学主流思想的计算主义引入双语翻译认知过程中的可行性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是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有声双语公示语翻译进行研究,建立在对中国和谐号动车组双语广播词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生态翻译理论的翻译伦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2部分:交通》的规定,从"多维整合",即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三个方面进行较详细的论述,并且从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论视角下提出了改进铁路有声公示语翻译的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国铁路广播词翻译规范化及推动中国高铁对外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英若诚的翻译风格特征很明显。究其原因,最根本自然是其本身的教育程度、语言能力、双语转换能力等等。不过,因其主要是戏剧翻译,或更准确地说是话剧翻译,所以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得不考虑的,比如剧本(话剧)本身的特性,所属剧院的风格影响以及观众构成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外语能力和翻译能力做出的界定,笔者强调非英语专业学习者需对外语能力和翻译能力树立科学的认识态度,进一步指出翻译质量的好坏离不开外语能力的培养,并引导他们走出"只要外语掌握得好,翻译必然不成问题"的认识误区,以及提出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中的翻译主要测试考生将英语正确译成汉语的能力,为了提高考生的翻译能力,本文提出应该在理清句子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短语即关键词的意思,再配合相关翻译技巧的运用,以提高翻译部分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