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清县农业用地变化驱动力的尺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闽中地区闽清县为例,采用统计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其主要的农业用地变化驱动力的尺度效应.选取18个候选驱动因子进行多尺度分析,通过分别构建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耕地改园地和林地改园地的变化驱动模型,探讨其驱动力因子的尺度效应.研究表明,不仅模型的解释能力会随研究尺度发生变化,驱动因子本身及其影响系数均随研究尺度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尺度依赖性规律.其中,模型的解释能力和主要驱动因子的制约作用,均随研究尺度增大而呈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长汀县为研究区,运用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从自然环境方面分析不同尺度下的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了避免选择分析尺度的随意性,利用小波分析识别水土保持措施空间格局的特征尺度.采用30 m×30 m网格单元为基本研究单元,平均聚合生成以30 m为尺度间隔的多个尺度序列图层,分别构建不同聚合规模的水土保持措施与不同作用范围的影响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标准化回归系数衡量,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分布影响因子在不同的作用范围及不同的规模尺度上,对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分布式水文模型建模过程中,DEM网格大小选择非常重要.以美国伊利诺伊河流域为例,分析了DHSVM模型DEM在多尺度下(100m×100m、200m×200m和500m×500m)的洪峰、洪量、地表、地下径流等水文要素和参数敏感性的响应.结果发现,网格大小对汇流影响较大,网格划分越大,洪峰流量增加,峰现时间提前,地表径流占总径流比例越大,网格水量滞蓄作用越大.研究还发现,模型参数在不同尺度下的敏感性也不相同,其中侧向传导率的参数尺度效应较大.为了得到合理的模拟效果,模型应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网格大小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网格尺度.  相似文献   

4.
以农牧交错带北部边缘地区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研究区,从县域规模水平上对武川县农用地利用变化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和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建立了武川县农用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近10年间武川县农用地面积整体上趋于减少;促使农用地面积发生变化的社会发展因子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柴油使用量、第一产业值、第二产业值、第三产业值、房地产业、城镇居民消费、农业贷款;促使农用地面积发生变化的科技进步因子包括农用薄膜使用量、化肥使用量、机电排灌面积、农药使用量、机电井数、水果产量、乡村务农人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面积变化与柴油使用量、农业贷款、农药使用量、水果产量、机电井数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降水、温度、海拔、坡度、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和人为干扰活动都影响着植被退化,哪些是主要影响生态因子?为了探索这一主题,在我国半干旱草原区内蒙古和林县,采用景观空间尺度效应分析方法,采用小、中、大尺度样方,基于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植被调查,利用通径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不同空间尺度条件下影响植被退化的主要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在小尺度(300m×300m、600m×600m),植被指数主要受海拔高度、坡向和年均降水量的影响;在中等尺度(1km×1km),综合作用较大的生态因子是年均温度、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在大尺度(2km×2km、5km×5km),由于生态异质性较高,主要生态影响因子为年均温度.因此,在进行植被生态恢复建设时,应该考虑空间尺度效应及其主要影响因子,选取优化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建成环境对网约车出行需求的影响。【方法】以成都为例,采用不同尺度规则网格与交通分区两种方法,将研究范围划分为8种空间单元,针对每一种空间单元,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确定最优空间分析单元,根据最优带宽将建成环境影响因素划分为局部、区域和全局变量,分析各建成环境变量影响程度的空间异质性和尺度差异,探讨建成环境与网约车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 100 m网格为最佳的空间单元划分尺度,在该划分尺度下,早晚高峰网约车需求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94.5%和96.7%;不同建成环境影响因素的空间尺度差异较大,且局部系数具有空间异质性,在早晚高峰不同时段变化较大。【结论】最佳空间分析单元可为预测网约车交通需求的交通分区提供参考,在针对不同区位进行客流需求调整时,空间异质性结果为制定更加合理的建成环境及更新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国家园林城市”——福州市主城区为例,利用2010年Spot卫星遥感影像图,基于GIS集成技术,用1 km×1 km、1.5 km×1.5 km和2 km×2km 3种尺度的方格网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个样本单元,引入种群生态学空间分布聚集度测定指标和模型,并结合分形模型,对其公园绿地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8.
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州)各乡镇为评价单元,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 HP)、系统聚类等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以ArcGIS10.2,SPSS19.0为平台,确定延边州各乡镇农用地整理潜力的大小及空间分布情况,分析了农用地整理潜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延边州农用地整理潜力很大,可新增耕地面积117.77 km2,产能提高潜力达4.75×108 kg.全州共分为4个潜力区域,其中,龙井市老头沟镇属于Ⅰ级潜力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均为全州最大.延边州应根据测算结果有重点、分区域地提升耕地质量等级、优化耕地布局.  相似文献   

9.
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利用2016年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反演西安市地表温度,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在0.5、1.0、1.5、2.0 km尺度上对同时期地表温度与用户兴趣点(POI)密度、水体盖度以及植被盖度进行相关分析,通过逐步回归法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因子模型与生态基础设施模型对地表温度的解释程度.结果表明,在4个空间尺度上POI密度、植被盖度与地表温度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同空间尺度下,生态基础设施模型解释率高于POI模型;两模型的交叉解释率随空间尺度增大逐渐高于二者独立解释率之和;加入POI因子后,全模型对西安市地表温度的解释率较生态基础设施模型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木林子天然次生林典型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多度分布格局作为研究群落结构的基本格局,是理解群落性质的重要基础.为分析物种多度格局对取样面积的响应,探讨多度格局的形成机制,本研究以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群落——川陕鹅耳枥+青冈-水马桑(Carpinus fargesiana+Cyclobalanopsis glauca-Weigela japonica)群落15个20 m×20 m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背景,采用累积经验分布函数描述6个取样尺度(10 m×10 m,20 m×20 m,30 m×30 m,40 m×40 m,50 m×50 m,60 m×60 m)物种多度分布的空间变异性,进而用断棍模型拟合物种多度分布曲线,并基于χ2检验和AIC值检验模型拟合效果.结果表明:(1)6个尺度下物种的多度分布较为均匀,且群落中稀有种和常见种的比例相对稳定.(2)断棍模型在各个尺度下均可以被接受,且在越小的尺度上拟合效果越好.(3)生态位理论在小尺度上能较好的解释断棍模型与实际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机制,以泉州市各县为研究单元比较其差异.选择与建设用地密切相关而又相互独立的人文因子,归并为人口、生产、消费、投资四类因素.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各驱动因子在县域建设用地变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导致县域建设用地变化驱动机制分异的主导因素;工业化和服务业化驱动建设用地变化存在地域差异;消费因素对建设用地的驱动反映了地方观念和特点;投资因素、人口因素对建设用地的驱动不确定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熊晓峰 《河南科学》2023,(9):1382-1388
土地利用变化演变与探测归因对改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数据获取河南省土地利用信息,引入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分析河南省土地利用程度空间分异特征,综合自然因素、人文因素联合因子回归与交互作用探索因素和人文因素对河南省土地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上对河南省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表现为自然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2)地形是限制河南省地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高程解释度值为0.64;(3)因子交互发现:驱动解释力呈现双因子增强,且不同区域范围内各因子的驱动解释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表明从因子驱动角度分析河南省土地利用呈多因子协同作用,其中高程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最强;(4)随着区域、因子间相互作用等,各因子对不同区域内土地利用影响力具有明显空间分异性.  相似文献   

13.
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例,从街道、社区尺度构建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计算城市体检健康指数,并对不同尺度下健康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社区大多分布在健康指数较高的街道,并且社区与街道健康指数的大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2)街道尺度上,生态宜居和健康舒适方面的因子影响最强,社区尺度则为安全韧性和交通便捷方面,并且在2个尺度上,各主导因子之间均存在双因子增强的相互作用;(3)主导因子影响作用最大的区域,也是城市体检健康指数的高值区域.  相似文献   

14.
基于M ODIS地表温度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分析了2000—2015年的京津冀地区景观时空变化和地表热环境效应演变规律,按1 km×1 km、5 km×5 km、10 km×10 km、15 km×15 km、20 km×20 km五个空间尺度将京津冀地区进行格网划分,定量分析多尺度下下垫面景观结构变化与地表温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武夷山世界遗产地植被覆盖与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尺度变化规律,利用武夷山世界遗产地2009年的TM遥感影像及DEM、居民地、道路、河流等数据,运用小波相干分析方法研究该地区两条样带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高程、坡度、坡向、距最近居民点距离、距最近道路距离以及距最近河流距离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NDVI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随尺度变化,在大中尺度上NDVI与海拔、坡度、坡向显著相关,其中海拔是主导控制因子;海拔600 m以下,NDVI与海拔为正相关,而600 m以上,NDVI与海拔的关系在东南季风的迎风坡为正相关,背风坡为负相关,海拔大于1 200 m的区域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程度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引入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强度值指标.通过运用主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中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发展、退耕还林政策是影响雅安市耕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退耕还林政策和粮食产量是林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固定资产投资是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总结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并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科学地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合理地调整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推进农地流转与集中等方面,就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尤其是如何有效协调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关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城乡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促进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在政策量化方面往往只关注限制城镇扩张的约束政策,而较少考虑引导城镇发展的驱动政策,且多集中于整体尺度,对区域内部每个单元的差异考虑不足。研究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探究其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景观格局演变,借助回归分析和景观扩张指数探究全域和县(市、区)级建设用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定量化政策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200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结构变化明显,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以占用耕地为主,其年变化率由1.968%提高到1.973%;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建设用地景观优势逐步增强,耕地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上升,水域分布更加集中,整体景观趋向于离散化和复杂化;全域尺度上,社会经济因素对建设用地演变的驱动作用较为明显,每单位距乡镇中心距离增加将使建设用地扩张机会减少到原来的0.615倍,各斑块以邻接扩张式为主,扩张中心小幅南移。县(市、区)尺度上,社会经济、自然与政策因素均表现出地区差异性,交通运输用地显著增加,建设用地增长以交通建设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引导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及河道结构特征关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河道两侧土地利用和河道结构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以瓯江丽水段为研究对象,在半径依次为100、200、…、900 m,共9个观测尺度上,运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和河道结构特征对几种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个水质指标沿河段的空间变化程度不同,悬浮物和硝态氮的浓度变化较小,其余指标变幅均较大。河道两侧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河道结构特征对于水质表现出不同的解释能力和作用强度,河道两侧土地利用方式中,农田对悬浮物和正磷酸盐、聚落用地和林地对总磷等有相对较高的方差贡献率,而河道结构特征中,滩地对总氮和氨氮、采砂坑对硝态氮和氨氮的解释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受多时空尺度影响,存在明显的尺度依赖性.本文选择地处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审旗,基于1978、1988、2000、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及农牧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进行县域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多尺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宏观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地形、水文、交通、居民点等地理环境因素和人口、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在微观尺度上,农牧户个体生计策略则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且不同类型农牧户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模式的选择既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又要受到社会文化、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素研究是揭示区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以广西新兴边境城市——靖西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靖西市2005年、2010年、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主成分分析法等模型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征、各地类转化方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5年,靖西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以"林地-耕地-其他用地"为主导。交通运输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年均变化幅度为4.33%;主要转移特征为耕地向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2)影响靖西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其中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力更大。(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驱动因子与耕地面积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与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则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