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烷基咪唑啉中间体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不同的方法,合成烷基咪唑啉中间体,通过红外光谱与熔点测定确定咪唑啉中间体的结构,通过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咪唑啉中间体的含量,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出最佳工艺条件,讨论了反应条件对烷基咪唑啉收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2-十一-烷基-1-(双硫脲)乙基咪唑啉(简称SM-2)在盐酸介质中对70-1铜的缓蚀作用及其在黄铜和紫铜管表面上的成膜性能。结果表明,它优于BTA或MBT。  相似文献   

3.
以异恶唑啉基环取代呋喃核糖环(ribose ring),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咪唑[1,2-a]吡啶C-核甙化合物的衍生物3和4(其中碱基和异恶唑啉基环之间以C-C化学键方式连接),这两种异构体中N和O原子处于相互交换的位置,分别可以利用相应的烯烃和腈氧化物中间体进行偶极环合加成反应制得,其中衍生物4c显示出一定的抗HIV-1活性。  相似文献   

4.
运用分子力学方法(MMPM)和分子轨道理论(CNDO/2)的联合计算,研究了四氢叶酸辅酶甲酸型模型化合物1,2,3-三取代的咪唑啉盐四个化合物用硼氢化钾还原的反应条件、中间体稳定性及反应结果,提出并证实了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型咪唑啉化合物的合成及缓蚀性能测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成了一种新型取代基咪唑啉化合物IM,经复配后得到新型咪唑啉缓蚀剂IMC。用电化学和失重法测试了缓蚀剂IMC在强酸性介质中的缓蚀性能。在多种腐蚀介质中的缓蚀效果测试结果表明,该缓蚀剂可适用于酸性腐蚀介质,并具有很好的防腐效果,其缓蚀率在92%-98%。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滴体积法测定了2-十一烷基-N-鼓甲基-羟乙基咪唑啉(UHCI)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混合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了吸附层与胶团的组成和分子相互作用参数.计算结果表明UHCI与SDS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分子力学方法和分子轨道理论的联合计算,研究了四氢叶酸辅酶甲酸型模型化合物1,2,3-三取代的咪唑啉盐四个化合物用硼氢化钾还原的反应条件,中间体稳定性及反应结果,提出并证实了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考察6种十一烷基咪唑啉缓蚀剂的缓蚀性能与分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前线轨道分布、Fukui指数、自然电荷分布以及分子中重原子对前线轨道贡献等分析缓蚀剂分子的反应活性位点.结果表明:咪唑啉类缓蚀剂分子与金属界面作用时,主要是咪唑环和亲水支链上的极性基团起作用,分子的活性位点主要分布在咪唑环及亲水取代基...  相似文献   

9.
使用油酸和二乙烯三胺在不同温度下合成了油酸基酰胺(A1)、油酸基咪唑啉(AM)以及既含有酰胺又含有咪唑啉(A2)的3种缓蚀剂。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极化曲线对3种合成产物在CO2饱和的质量分数3.5%的NaCl溶液中进行缓蚀性能评价。EIS和极化曲线结果表明:A1、A2和AM均能对Q235钢在该介质中的腐蚀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3种合成产物的缓蚀效率由高到低为AM > A2 > A1,说明咪唑啉的缓蚀效果比酰胺的好。通过量子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咪唑啉分子和酰胺分子的缓蚀机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与酰胺分子相比,咪唑啉分子的成键能力更强,从而更容易吸引电子,与Fe基体更容易发生相互作用。通过Hirshfeld计算了咪唑啉和酰胺分子中原子的Fukui指数并分析了其反应活性位点,Fukui指数的分析结果与分子前线轨道HOMO和LUMO的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一种拟除虫菊酯中间体——N-苯甲酰咪唑啉酮的合成,它可通过苯甲酸酰基化后再与咪唑啉酮进行取代反应制得,通过实验选择了最佳合成条件并对产物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椰油酸和二乙烯三胺为反应物、二甲苯为携水剂,制备了烷基咪唑啉类缓蚀剂,研究了该缓蚀剂的制备工艺、分子结构与在锅炉水系统的缓蚀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物比例是合成产率的关键因素,烷基咪唑啉衍生物在锅炉水中对碳钢的缓蚀率可达80%以上,缓蚀剂强烈地抑制了腐蚀的阳极溶解过程,对阴极去极化过程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认为是碳钢的以阳极为主的混合性缓蚀剂。该缓蚀剂抑制腐蚀的原因是在碳钢表面缓蚀剂吸附成膜,有效阻挡了钢表面与水的接触。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B12(VB12)衍生物,二睛六甲基-N-(3-咪唑基-1)丙基酰胺钴啉酯3b-3f,在N2存在下,与乙酸作用,用含高氯酸钠的磷酸盐缓冲溶处理,环合得到了五个相应的钴啉环b、c、d、e和f侧链氮原子与钴原子配位的单睛六甲基-N-(3-咪唑基-1)丙基酰胺钴啉酯高氯酸盐4b-4f。产物结构经UV/VIS、^1H-HMR和^13C-NMR分析确认。  相似文献   

13.
在非水介质中合成出组成为RE(PhenNo)L_3(RE=Dy-Tm,Y;PhenNo=1,10-菲啉-1-氧化物;L=丙烯酸根)的固体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热谱等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以妥尔油酸分别与二乙烯三胺合成妥尔油咪唑啉缓蚀剂,再用氯化苄改性制得咪唑啉衍生物(TOID)。本文采用红外及紫外对测定咪唑啉中间体及TOID的结构;通过静态失重法、旋转挂片失重法及电化学方法考察TOID在1000 mg/L HCl+200 mg/L H2S介质中的缓蚀性能,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试片的腐蚀形貌。实验结果表明:TODI浓度为50 mg/L,腐蚀温度为80℃,缓蚀时间为6 h,搅拌速度为45r/min时,TODI的缓蚀率达到95.96%。  相似文献   

15.
松香改性油酸基咪唑啉季铵盐的缓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配比的油酸和松香作为原料酸,在一定条件下与二乙烯三胺合成咪唑啉中间体,并用氯化苄进行季铵化得到松香改性油酸基咪唑啉季铵盐.利用红外光谱对产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并用静态质量损失法测定产物在盐酸介质中对Q235钢的缓蚀率.结果表明,合成高性能的咪唑啉季铵盐所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酸中松香摩尔分数20%、二乙烯三胺与酸的摩尔比1.4~1.5、反应温度170~180℃、回流时间4h;当咪唑啉季铵盐作为缓蚀剂加入质量分数达到0.3%~0.4%时,可发挥其最佳缓蚀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高纯环烷酸与二乙烯三胺反应合成了中间体咪唑啉,再以去离子水为溶剂,用氯乙酸钠对该中间体进行两性化,制得了水溶性两性咪唑啉缓蚀剂.探讨了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pH等因素对产物的影响,得出最佳的合成条件为:n(咪唑啉):n(氯乙酸钠)=1:4,90 ℃-95 ℃,pH8-10.在浓缩倍数k=1.5的循环冷却水中用旋转挂片失重法得出:两性咪唑啉用量为20 mg/L时对碳钢的缓蚀率达到97.28%;与HEDP复配后总剂量为20 mg/L时缓蚀率达到99.04%.在模拟油田水中用静态挂片失重法得出:两性咪唑啉与HEDP复配,用量分别为100 mg/L和20 mg/L时,缓蚀率达到91.01%.表9,参7.  相似文献   

17.
2,9 -二(2-咪唑并[4,5 - f]邻菲咯啉) 邻菲咯啉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邻菲咯啉和2,9-二甲基邻菲洛啉为原料,合成了新的桥联配体2,9-二(2-咪唑并[4,5-f]邻菲咯啉)邻菲咯啉。通过元素分析、质谱、红外光谱、热分析、电子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等方法,对该配体进行了表征和性质研究。  相似文献   

18.
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的合成及应用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腐蚀速率为评价指标,以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催化剂加量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得到了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的最佳合成条件:苯甲酸与三乙烯四胺物质的量比为2∶1,先在140~160℃经缩合脱水反应2 h,再升温至220~250℃环化脱水反应2 h,得到咪唑啉中间体;然后使中间体与氯化苄在90℃左右反应4 h,得到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主剂.将主剂与表面活性剂和溶剂复配,得到酸化缓蚀剂.采用静态挂片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考察了该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结果显示:缓蚀剂质量分数为1%时,N80钢在90℃体积分数为15%的HCl介质中,缓蚀率为97%;缓蚀剂是以抑制阳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19.
烷基咪唑啉二羧酸盐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月桂酸和乙二胺为原料,分别用溶剂法、真空法和乙二胺盐酸盐法研究烷基咪唑啉二羧酸盐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并测试了其表面张力和泡沫性能,对合成方法和产物结构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新型咪唑啉化合物的合成及缓蚀性能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一种新型取代基咪唑啉化合物IM ,经复配后得到新型咪唑啉缓蚀剂IMC。用电化学和失重法测试了缓蚀剂IMC在强酸性介质中的缓蚀性能。在多种腐蚀介质中的缓蚀效果测试结果表明 ,该缓蚀剂可适用于酸性腐蚀介质 ,并具有很好的防腐效果 ,其缓蚀率在 92 %~ 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