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采用2×2列联表对灵丘青檀自然保护区14个优势种的联结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个优势种种间总体关联性呈显著正联结,群落处于较稳定的顶级阶段.χ2检验,显著、极显著的关联种对只有13对,优势物种青檀与其他种群联结不显著.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显著、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有23对,青檀与荆条呈显著正联结,与其他多数物种呈显著、极显著负联结.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显著、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有30对,青檀与其他多数物种呈显著、极显著负联结.物种间对生境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和相互分离的生态位,群落成熟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调查,选取黄刺玫群落122个样方的20种优势物种,运用多物种方差比值(VR),χ2检验,OI指数,AC值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其进行了种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内物种整体关联性表现为负关联不显著;负关联的种对数远大于正关联的种对数,呈显著关联和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数所占比例较小.这说明黄刺玫群落不稳定,群落内存在激烈的竞争,群落处于演替的初期.20个物种种对关系表现出了不同的性质,这可能是群落内环境异质性所致.种间关联的研究可以反映出由物种生态特征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研究结果对黄刺玫群落的保护与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柄双花木分布群落中优势种群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种间联结指数及2×2列联表的X2统计量分别测定了长柄双花木群落中物种总体关联性和群落中主要树种种对间的联结性.结果表明:群落物种总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关联,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群落中13种主要树种的78个种对中,有40个种对表现出正关联,有37个种对表现出负关联,1个种对表现为相互独立的关系,正负关联种对数比例接近1∶1.而长柄双花木与其它12个物种之间有8对表现为正联结,4对表现为负联结,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根据种间联结系数和群落结构,长柄双花木分布群落中的13个主要优势种分为3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4.
种间联结及种间相关性能够反映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关系和群落的稳定程度,对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基于岑王老山1hm2样地中胸径大于1cm的每木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VR)、种间联结(AC)系数、Ochiai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及PCA排序,对群落中13个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性和种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进行生态种组的划分。结果显示:(1)群落总体呈现显著正联结,表明群落正处于演替的稳定阶段;(2)种间联结性与种间相关性分析中的正负关联比均未超过1,但达到显著正关联的种对数明显大于达到显著负关联的种对数,说明群落整体联结性与群落中达到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关系更为密切;(3)相关性检验中虽然结果相似,但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结果更为灵敏;(4)生态种组的划分与相关性检验表现出一致性,说明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对其种间关系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缙云山特有珍稀植物缙云秋海棠(Begonia jinyunensis)为研究对象,基于方差比率法、χ~2统计量和W检验,结合关联程度指数Ochiai(OI), Dice(DI), Jaccard(JI),研究缙云秋海棠与其主要伴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关联性,旨在推进对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缙云秋海棠的14个主要伴生物种分属于12个科14个属. 2)缙云秋海棠7个群落多物种间总体关联性均呈正相关,其中6个有统计学意义,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缙云秋海棠和主要伴生物种形成的26个物种对中, 16个种对呈正相关,其中仅1对为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10个种对为负关联,其中1对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1对负相关极有统计学意义.多数种对间关联性无统计学意义,物种趋于独立分布. 4)正关联种对间联结性较弱,负关联种对间联结相对较紧密,总体而言种间联结仍较为松散.从本次种间关联性研究来看,缙云秋海棠与主要伴生物种间相容性良好,尚未出现资源危机,各物种共同进化,群落稳定发展.即群落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缙云秋海棠濒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2×2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OI指数及DI指数对井冈山甜槠(Castanopsis eyrei)群落样地中13个优势种群的种间相关性与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井冈山栲属群落13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显著正关联,反映该群落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13个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关系中1个种对具有极显著正联结,8个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13个种对具有负联结.78个种对中,绝大多数种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这种种间联结的松散性可能与目前群落的发展阶段及种本身的生态学特性有关.目前,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顶极阶段.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调查,选取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牛皮杜鹃群落96个样方的13种灌木物种,采用2×2列联表,运用方差比率法(VR)、χ2统计量检验、联结系数(AC)和点相关系数(PCC)进行种间关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该群落内物种整体关联性表现为显著的负关联;2)在全部的78个种对中,31个种对表现为正关联,47个种对表现为负关联.正关联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P0.05)的种对为15对,负关联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P0.05)的种对为8对;3)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牛皮杜鹃-兴安杜鹃、牛皮杜鹃-毛毡杜鹃、牛皮杜鹃-宽叶仙女木、牛皮杜鹃-圆叶柳呈现负关联,牛皮杜鹃与其他灌木呈现正关联.牛皮杜鹃具有较大的生态适应范围,与大多数灌木能够共存,与极少几种灌木相互排斥;4)牛皮杜鹃群落种间关联的研究反映了由物种生态特征所形成的有机联系,其研究结果对牛皮杜鹃群落的保护与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保护格氏栲这一珍稀濒危植物,本研究在2×2列联表基础上,采用方差比率法(VR)、x2检验、联结系数AC值、Jaccard指数及点相关系数对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中出现频度较高的25个乔木层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25个优势种群的总体关联性方差比率值为1.541>1,表现为显著正关联,反映该群落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25个优势种群间的300个种对中x2检验有13个种对为极显著正联结,10个种对显著正联结;2个种对极显著负联结,11个种对显著负联结;88%的种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大部分种对的AC值、Jaccard指数(JI值)、点相关系数Φ值都不高,表明大多数种对间联结性较弱,独立性相对较强。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优势树种格氏栲仅与多毛茜草树呈极显著正联结,与观光木呈显著负联结,而与其它树种的种间联结关系均为不显著联结。这种种间联结的松散性及总体关联性呈显著正关联,显示群落目前处于比较稳定的顶极阶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黔北丹霞地貌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方法]采用方差比率(VR)、x2检验、联结系数(AC)、共同出现百分率(PC)、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方法,对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内15个优势木本植物构成的105个种对进行种间联结性定量分析.[结果]VR分析发现15个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总体上表现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负关联关系,且负关联种对数多于正关联种对数.x2检验、AC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发现负关联种对分别占全部种对数的52.38%,52.38%,62.86%和55.24%;正关联种对较少分别占全部种对数的45.71%,45.71%,36.19%和42.86%;而PC分析则显示正关联种对数多于负关联种对数.105个种对总体上表现为负关联种对数占优势,正关联种对数次之.[结论]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较为松散,种间关系趋于独立.  相似文献   

10.
研究森林群落主要树种的种间关系,有助于揭示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及物种共存的维持机制.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2×2联列表,通过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3个关联指数(Jaccard指数、Ochiai指数、Dice指数)、联结系数(AC)以及Pearson积距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朴树群落中16种主要乔木的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总体方差比率(VR)为0.95,表现为负联结,反映了该群落处于不稳定的进展演替阶段.16个优势乔木树种组成的120个种对中,仅有1对呈显著正联结,44对呈显著或极显著负联结,而绝大多数种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种对间的独立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物种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新疆北部的石河子、伊犁果子沟、额敏、阿勒泰等7个地区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生存群落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样地间的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指数,并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分析了天山北部拟南芥生存群落的生态位适宜度及其限制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科、属、种结构较简单。天山中部4个样地均为草本群落,优势种相似,与其它3地不同。伊犁果子沟地区物种多样性最高,额敏地区其次,阿勒泰样地较低;总体上天山中部4个样地的物种多样性均不高,而其群落间物种相似性较高。天山中部4个样地与伊犁果子沟、额敏、阿勒泰3样地间的物种相似性均较差,但后3个样地间的物种相似性稍大。拟南芥生存群落的生态位适宜度较高,均在0.885以上,仅沙湾与独山子、伊犁果子沟之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了拟南芥生存群落在天山北部较好的适应性。分析发现土壤养分(速效磷、速效钾)及土壤电导率是影响天山北部拟南芥种群分布、数量及重要性差异的主要小环境限制因子,但最终要受到水分因子的制约,降水、地理位置等大环境因素以及群落内物种相互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拟南芥的分布与其生存群落的优势种,尤其与如新疆绢蒿的多年生草本依赖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在围封状态下,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群落类型——大针茅草原蛴螬群落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蛴螬群落的最小积累采样面积约为2m^2。草原蛴螬的几个主要种群在其季节性密度高峰期,空间分布方式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聚集分布.从种群密度最高时的空间分布看,东方绢金龟、弓斑常丽金龟和黑皱鳃金龟聚集程度较高,马铃薯鳃金龟聚集程度较低.几种优势种问大多表现为正关联,而常见种和稀有种之间大都表现为负关联。  相似文献   

13.
在顺昌县典型米槠天然次生林林分中进行树种调查,在计算群落乔木层优势树种重要值的基础上,运用V-Hegyi竞争指数分析米槠天然次生林群落优势种群竞争关系,从而为闽北米槠天然林的更新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在米槠天然次生林中,米槠占据优势主导地位.群落中主要树种米槠、木荷、榉木表现出强烈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而其他如拟赤杨、青冈栎、槠木、红楠、黄瑞木、黄楠等次要树种的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均较微弱.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3个地点青钱柳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亚热带3个区域青钱柳天然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其物种组成、结构特征、种群结构以及更新状况,探究影响青钱柳种群更新的主要原因,为青钱柳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典型样方调查的方法,对3个青钱柳群落[四川沐川(群落M)、广西金钟山(群落J)和湖北鹤峰(群落H)]进行样方调查,分析其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特征和区系特征,并评价群落间的相似性。以径级代替年龄的方式分析种群结构和更新情况。【结果】四川沐川群落(群落M)、广西金钟山群落(群落J)和湖北鹤峰群落(群落H)分别有维管植物32科50属70种、50科79属96种和59科100属126种;3个群落区系特征差异不显著,均以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3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总体表现为群落H>群落J>群落M;群落结构为中等不相似,相似度表现为群落M与群落J的较高,群落M与群落H的次之,群落J与群落H的较小。【结论】整体来看,不同地理分布的青钱柳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明显,相似性水平低,但其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乔木层树种优势显著,导致林分郁闭,林下光照减少,影响种群更新;灌木层植物种类较多,分布较为均匀;草本层占据较少空间,以蕨类植物为主;青钱柳种群天然更新在径级结构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缺现象,导致更新不连续。从天然更新的角度看,适当开辟林窗,有利于促进林下青钱柳幼苗幼树的生长及均匀分布,完成种群更新,使群落向着长久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以及人为砍伐等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导致我国各地的常绿阔叶林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本项研究从物种多样性角度出发,首先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及其退化群落的α多样性进行了对比,进而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从9种可能影响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用地类型、土层厚度、人类干扰强度、与自然植被的距离、同主要道路的距离以及距离村庄远近中,筛选出主要因子,并分析了它们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常绿阔叶林的α多样性要显著高于退化群落;(2)对退化群落物种丰富度影响较显著的因子主要是:土层厚度、到自然植被的距离以及用地类型.其中物种丰富度与土层厚度呈正相关,与到自然植被的距离呈负相关,而废弃的人工果园、用材林中植被的物种丰富度相对另两类用地类型要高.(3)通过把前述9个因素划分为生境、景观、人类干扰三大类型后可以发现,它们对退化群落物种丰富度的作用大小存在明显差异.三大类因素对退化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都有显著影响;对于退化的针叶林来说,主要的影响因子是生境和人类干扰;而就退化的灌丛而言,则主要是生境因素.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边界属性对防护林区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高速公路不同边界类型和护坡道荆条种植区内昆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方法分析了高速公路不同边界类型的属性与边界内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护坡道荆条种植区内的昆虫群落多样性都比3种类型边界防护林内的高。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边界上的昆虫群落多样性与物种数、年蜘蛛数量及其标准差、植被的盖度几个指标呈正相关,与边界宽度呈负相关;各边界类型都反映了昆虫、植被盖度和边界的结构等方面构成的综合特征,而非单一指标的简单组合。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金沙江典型河段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于2014年秋季(10 月)在石鼓至宜宾江段布设6 个断面进行浮游藻类群落监测。通过显微镜观察, 共鉴定出浮游藻类6门30属52种, 其中硅藻的物种数、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65.38%, 74.07%和80.65%, 是优势门类。浮游藻类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都呈现坝上逐渐降低、坝下逐渐升高的规律, 石鼓最高, 向家坝最低。多样性分析表明, 攀枝花的浮游藻类群落多样性最高, 溪洛渡和向家坝均较低。浮游藻类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 总氮是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优势属现存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包括尖针杆藻Synedra acus 和曲壳藻Achnanthes sp.在内的6种硅藻与水位正相关, 与水温负相关, 是适合在低温下生活的藻类, 小环藻Cyclotella sp.则适合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生长。网状空星藻 Coelastrum reticulatum、栅藻Scenedesmus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 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的现存量与总氮显著正相关, 能够指示水体中的氮浓度; 近缘桥弯藻Cymbella affinis 和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的现存量与总磷呈显著正相关, 能够指示水体中的磷浓度。  相似文献   

18.
许铭本  姜发军  赖俊翔  张荣灿  雷富 《广西科学》2014,21(4):389-395,402
【目的】研究钦州湾外湾东北部近岸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判断其受环境干扰的程度,并分析其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6月和12月,采用拖网法进行底栖生物样品采集。使用PRIMER和SPSS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种类148种,其中软体动物57种,节肢动物42种,底栖鱼类20种,其他动物共29种。【结论】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夏季可划分为3个群落,冬季可划分为2个群落。夏季多样性好于冬季,但冬季各站之间多样性变化范围较小。有少数站位受到中度干扰,个别站位受到稍微干扰。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与悬浮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生物量、丰度、种类数均与沉积物中的油类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均匀度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呈显著负相关,丰度与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与沉积物中的粘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冬季种类数与水体中的盐度、pH值、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与水质中的油类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丰富度指数与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