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进行语言选择来顺应语境的过程。这一理论给软新闻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软新闻翻译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译者需要做出无数的语言选择去顺应读者的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运用语言顺应论对软新闻翻译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目前的软新闻的翻译现状进行评价,旨在为软新闻翻译提供一个理论支撑,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由Verschueren提出并发展的语言"顺应理论"从顺应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本文将翻译纳入语用学的研究范围,结合翻译实例,从语境关系顺应角度探讨汉英公示语的翻译。在语境因素的作用下,译文的选择应该是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而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顺应论与翻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翻译过程,认为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语言顺应论作为Verschueren语用综观说的核心内容,将对翻译学的理论革新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维什尔伦(Vesrhcueren)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的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而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是语言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可从顺应论的视角去研究翻译。本文借用这一理论模式,尝试从顺从语言内部实际与语言外部语境两方面,研究翻译过程中的顺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云霞 《科技信息》2011,(32):202-202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必须顺应语境。同一切语言的交际活动一样,翻译活动也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而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语言文化精髓的沉淀,它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是常用的交际用语,所以,在习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顺应原语和目的语双方的语境因素,选择恰当的交际策略和合适的翻译技巧。本文主要从语境顺应论方面来初步探讨习语的翻译,以便让读者更深刻的了解交际文化背景,更好的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6.
根据顺应论的观点,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从而实现语言顺应的过程。翻译过程自然也不例外。在汉语诗词英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往往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顺应语言结构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本文探讨了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常用的顺应策略,为解读诗词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杨双 《科技信息》2009,(11):180-181
双关语的翻译问题一直都是译界难题。本文从顺应论的视角探讨双关语翻译中灵活变通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实例考察译者在双关语翻译中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方面如何做出动态顺应,旨在揭示顺应论对双关语翻译具有解释力和指导作用,译者在双关语翻译中应遵循动态顺应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Jef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论观下的动态顺应理论认为,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可以从时间顺应、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三个方面得到体现。本文旨在探讨动态顺应理论在汉英谚语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关联—顺应语用翻译模式,是译者在原文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在译文认知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的翻译过程。该语用翻译范式指导下的苗族文化翻译,要求译者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通过恰当的语言编码形式重现原语文本的文化因子,确保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苗族文化认知达到共享与体验的可能。调查研究表明:关联—顺应翻译模式的解释力,在于译者获取足够语境效果的基础上选择顺应于读者的语言来实现交际,而这种选择的可接受性取决于翻译策略的调整与择取。  相似文献   

10.
Jef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外宣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过程,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文化空缺现象,这给成功的外宣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外宣翻译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并着重探讨了外宣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空缺现象和顺应补偿。  相似文献   

11.
张蕾  肖文科 《科技信息》2011,(19):I0200-I0201
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关照,广告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对语言做出选择的过程。为达到广告的交际目的,宣传鼓动劝服广告受众,广告语言会在语码、语言形式、语体风格、语类和话语策略等方面做出选择,这些选择要顺应广告交际的各种语境因素,包括物理世界、受众的心理世界以及社交世界。本文主要从广告语言的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这两方面对广告语言进行例举及分析,希望作为语言顺应理论解释力的补充的同时能指导广告更好地创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外商业合作规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商标的翻译在树立品牌形象,赢得竞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深刻挖掘这些商标词语和翻译时,发现成功的商标翻译无一不是对各种语境因素做出顺应的结果。Jef.Verschuren从顺应的角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将语境重新进行了分类。本文拟借用Jef.Verschuren这种新理论分析成功商标翻译,并提出今后商标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永红 《科技信息》2007,(24):216-217
本文从顺应论和选择性注意理论的视角描述了微观翻译语境的构成要素,语境因素对译者选择的影响以及微观翻译语境中的互动制约机制,进而指出,译者随着微观翻译语境的动态变化而进行动态地顺应。所以他/她的语言处理方式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袁洪 《南昌高专学报》2009,(2):70-71,87
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在运用语言顺应论有关语言语境顺应原理的基础上探讨词汇翻译过程。该过程是根据语境顺应选择译语语音、语形、语义的最佳结合点的过程。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不断选择与摒弃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公文汉译英为研究对象,以顺应论为依据,结合公文的翻译和顺应论研究,从词汇层级、句法层次、语境层次考察公文的特点;以V erschueren的顺应论和认知一致原则为基础,从交际语境和语言结构差异的角度对影响公文翻译的各种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语境因素进行探讨。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差异比较,说明译者为促成认知一致,在公文翻译过程中应如何顺应这些语境因素(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顺应受众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以及顺应目的语的语言现实。  相似文献   

16.
吕盼 《科技信息》2009,(4):68-69
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交际的认知语用理论,提出了交际中的明示—推理模式,认知语境则为语用推理提供了相应手段。而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也包括语境关系的顺应。Verschueren指出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是顺应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对文学翻译中由于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造成的译文与原作的"变异"现象做初步考察,用顺应理论进行阐释,试图说明在文学翻译中,变异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是顺应语言与文化语境的自然结果。顺应理论对文学的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N ida说过:"翻译就是交际",这种交际是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顺应原作者的语言结构和语言语境,又要考虑到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语境.事实上,译者很难做到让原文与译文的内容完全对等,当译者在目的语中找不到与原文意思完全对等的词语时,创造性叛逆就帮助译者作出了成功的顺应.本文对新近提出的两个翻译理论"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和"语言顺应理论(Theory of L ingu istic Adaptation)"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实例中,通过分析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的两篇中文译本,作者得出翻译是译者创造性地选择与顺应的过程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维索尔伦1999年创新性地提出了语用综观论下的顺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以交际为目的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从而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研究视角。本文以这一理论为基础,认为翻译也是一种不断选择的过程,并以对语言结构对象的选择和顺应为研究重点,总结出一种全新的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20.
国辉 《科技信息》2010,(26):180-180,183
文化语境是研究语言使用和功能的重要语言学范畴之一。由于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因而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讨论语境顺应性在翻译解读中的作用,提出译文语篇连贯的重构过程是译文读者寻找文化语境的顺应过程,因为文化是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分属于不同层次的文化,翻译也就是不同文化层次的内容的翻译。用例句说明文化语境在翻译实践中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以及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的影响,来说明翻译是不能脱离有关的文化语境而独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