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铜陵江段豚类资源与保护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铜陵江段是长江下游唯一常年能发现白暨豹Lipotes uexillifer,且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caenoides asaeorien-talis种群数量最集中,密度最大的江段,利用铜陵白暨豚养护场现有的条件,建立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在半自然水域中开展豚类人工饲养是保护白暨豚和长江江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长江江豚这一自古就被渔民们称为“河神”的物种,现在长江中也已不足2000头。由于人类的活动,白暨豚已不足百头并濒于灭绝。那么在不远的将来,白暨豚的今天是否会成为江豚的明天呢? 长江江豚在哭泣落日的余辉将江面照得鳞光闪闪,一大群淡水豚在江中翻跃嬉闹,不时溅起朵朵金色的浪花。其中大豚白色,小豚黑色,它们就是被渔民称为“长江女神”的白暨豚和“河神”的江豚。因为每一次白暨豚和江豚的欢闹嬉戏便会“引起”第二天的狂风  相似文献   

3.
“2006年12月初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束后,白暨豚没有找到,已经接近灭绝,生活在长江中的江豚正以每年7.3%左右的速度递减,江豚也很可能会步白暨豚的后尘,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同时,长江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还在继续受到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条养育几亿中国人的河流正陷入更深的生态绝境。  相似文献   

4.
正白鳍豚,又名白鳍鲸、中华江豚、长江河豚等,为喙豚科(河豚科、淡水豚科)、白鳍豚亚科、白鳍豚属、白鳍豚种。是我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是世界上仅存的四种淡水豚中所剩数量最少的一种,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12种动物之一。白鳍豚,你在哪里?在长江里。作为我国特有淡水鲸类的白鳍豚,自古以来就居住于长江,从湖北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的长江入海口,洞庭湖、潘阳湖也包括其中,全长  相似文献   

5.
白暨豚     
魏卓 《科学世界》2007,(6):47-47
世界上有众多的大江大河,分布于其中的淡水鲸类动物仅有4种,它们是南美洲亚马逊河和奥利诺科河水系的亚河豚(Inia geoffrensis)、印度河的印河豚(Platanista minor)、恒河水系中的恒河豚(P.gangetica),以及中国长江中下游的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  相似文献   

6.
淡水豚类mtDNA 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mtDNA 16S rRNA基因我分析支持将现生淡水豚4个属归入不同的科,即白暨豚科(Lipotiidae)、恒河豚科(Platanistidae)、亚河豚科(Iniidae)和弗西豚科(Pontoporidae)。基于邻接法的系统发生分析显示淡水豚类由白暨豚+恒河豚和弗西豚+亚河豚两个单系组成,但两个单系之间并无姊妹关系。淡水豚类是并系的。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生树与mtDNA细胞色素b基  相似文献   

7.
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aeorientalis)是江豚的扬子亚种,目前其种群数量已经不足1 400头,处于十分濒危的状况.其生态环境受到人为极大的影响,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好转的迹象,因此,迁地保护长江江豚被认为是最有希望避免其灭绝的保护策略.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室内豚池、石首天鹅洲白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半自然水域均构建了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该文概述了40多年来国内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成果及现状,探讨了今后开展迁地保护工作应注意的重点问题.做好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建立更多的迁地保护区是根本措施;开展长江江豚繁殖学研究是主要对策;规范和统一保护行动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去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在从湖南到江苏的长江江段进行为期一周的白(既鱼)豚考察,这已是连续第3年的考察。结果仅发现白(既鱼)豚5头次,比1997和1998两年观察到的23头次和7头次大幅减少,有关专家认为,现存白暨豚已远远不足百头,白(既鱼)豚面临着极为严重的生存危机!它再一次向人们发出求救呼声。可爱的生灵白(既鱼)豚很早就已被中国人所认知。历史上,不仅在民间流传着有关它的传说。而且早在汉代,我国最早的辞典《尔雅·释鱼》中就已记有它的芳名——“(既鱼)”,又名“(鱼遂)”。晋代学者郭璞在为《尔  相似文献   

9.
国宝白鳍豚     
能与大熊猫媲美的国宝——白鳍豚,亦称淡水海豚。属哺乳纲,鳍豚科,是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其历史悠久,数量稀少,有“古生物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之称。它对我国仿生、军事  相似文献   

10.
我国白鳍豚研究中心——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通过16年、29次在长江水域研究考察和15年人工饲养白鳍豚“淇淇”的实验,现已得出结论:被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入第二批世界最濒危的12种动物名单的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现仅存130头左右,如不加紧采取保护措施,很可能在几十年内走向灭绝。  相似文献   

11.
郑邦友 《安徽科技》1999,(11):27-27,28
50年代至60年代长江中白鳍豚还较多,即使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还可在长江中下游见到大群大群的白鳍豚。据中科院水生所公布的调查结果:1986年,白鳍豚为300头,1986~1990年,白鳍豚种群数量仅为200头,到1995年白鳍豚的数社已不足100头了:据南京师范大学公布的调查结果:1982年白鳍豚的数量不到400头,1993年白鳍豚数量低于120头 1994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白鳍豚生存力分析国际会议讨论结果认为,白鳍豚如果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它将在今后25年左右的时间内灭绝 1997和1998年下半年由农业部渔业局组织的两次长江五省一市白鳍豚和江豚同步观测结果表明,白鳍豚已不足60头。  相似文献   

12.
建立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考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报道了铜陵江段白鱀豚 (Lipotesvexillifer )和长江江豚 (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iaeorientalis)资源现状及影响豚类生存制约因子 ,提出建立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 ,加强栖息地保护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1998年12月中旬开展的长江再寻白鱀豚活动,发现长江白鱀豚和江豚数量锐减形势严峻,整个监测活动仅观测到白鱀豚7头,为上一年的三分之一。专家惊叹,这一仅在中国长江生存,当今被列为世界极度濒危的物种,已远远不及物种延续的最低要求,其最终改变不了消亡的命运。为此,呼吁加大对这种濒危动物的保护力度,减少污染和其它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14.
白鳍豚自然群体数量及其锐减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1991年对宜昌——江阴(1512km)河段进行白暨豚生态考察,在湖北宜昌——城陵矶、湖北螺山——新滩口、安徽官洲——黑沙洲、江苏镇江长约800km 河段内仅观察到白鳍豚86头,与1986年同期同河段内观察数相比,减少104—106头,其自然群体数量平均年衰减比例为14.60—14.84%,按此比例推算,我国白鳍豚自然群体数量已不足128—130头。作者认为,水利工程、工业污染、渔业、航运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造成白鳍豚自然群体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的就地保护,同时挑选健康的自然小群迁入“养护水域”,开展白鳍豚保护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影响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淡水豚生存的胁迫因素:渔业资源变化,有害渔具的伤害和结构变化,航运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影响,水体污染等。提出在实现就地和迁地保护白巴豚和长江江豚时应采取如下措施:应加强保护区管理执法力度,尤其要强化核心区管理;提高渔民自身经济发展能力,恢复渔业资源;做好水生生态影响评价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注意政府各管理部门的协调一致;开展半自然和人工饲养下的繁殖实验;同时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保护和科技人员素质、唤醒公众的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蕴藏着稀有而神奇的海豚科动物——白鱀 豚。可目前这种国宝级的动物却面临着绝灭的厄运。科学家们认为,今天存在于地球上的白鱀豚还不足100条。在两千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海豚的祖先从海洋迁徙到江河生活。由于迁徙到浑浊的淡水之中,白鱀豚不得不发展新的特征以适应长江所特有的生态环境。白鱀豚属于哺乳动物,当它跃出水面进行呼吸时,充满利齿的喙嘴在空中甩来甩去,经过鼻孔快速的呼吸后,再次跳跃俯冲入水,这时背鳍  相似文献   

17.
李荣敖 《大自然》1989,(1):40-42
现在,全世界有5种淡水豚,即亚河豚、拉河豚、恒河豚、印河豚和白鳍豚.这些豚类均属濒危物种.亚河豚、拉河豚、恒河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附录Ⅱ中,印河豚和白鳍豚被列入附录Ⅰ中.白鳍豚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古老的动物,也是淡水豚类中最濒危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在长江中下游的江水中,生活着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它是现代生存的最原始的海豚之一,是鲸类中的活化石,已被列为国家禁猎动物,加以保护。为了进一步了解白鱀豚资源的状况,我们查考了有关文献,并于一九七四年在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进行了调查。工作中访问了不同江段的二十多个渔业社,水产公司以及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得到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市广大渔民和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我院中文系的老师帮助查阅古籍并给予热情指导。现将得到的部分资料整理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长江新螺段和长江天鹅洲两个白暨豚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的比较研究,说明了两个保护区目前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可为白暨豚保护提供较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约在公元2~3 千万年海水渐渐退出大陆架前缘,淡水豚率先在旧大陆河流中定居.这些河流,在雨季周期作用下,依托纵横交错的支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将各种营养元素和无数个生命输送到陆地每个角落,大河流域成为迄今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方,也是人类文明的福址.由于人类经济活动日益扩张,拓荒建坝,任意改变河流自然属性,使河流生境严重退化,淡水豚数量急剧下降.因此,重建江湖联系,恢复渔业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淡水豚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