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M)研究了细菌叶绿素c在石墨(HOPG)表面的自组装结构. 研究发现, 与叶绿素a, c 以及细菌脱植基叶绿素c, d分子通常形成的二聚体结构相比, 细菌叶绿素c的结构有其特点. 细菌叶绿素c分子在石墨表面自组装, 形成了大范围的二维有序结构. 分子以单体而非二聚体形式存在. 分析认为, 此差别与实验中以极性较强的甲醇做溶剂, 并且分子与石墨基底间的作用力在自组装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2.
L-天门冬酰胺酶的聚合-解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凤兮 《科学通报》1979,24(20):940-940
作者曾报告部分提纯及结晶的大肠杆菌AS 1.357 L-天门冬酰胺酶(EC 3.5.1.1)制品中存在分子量不同的多聚体,它们分别为该酶分子的单体、二聚体和三聚体,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F带、M带和S带。为深入探讨各多聚体可能的生物学意义,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  相似文献   

3.
吴玲玲  罗瑾  林仲华 《科学通报》1998,43(16):1696-1704
电极/电解质的界面动力学是当代电化学基础研究的核心领域及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该方面研究希望能够从分子水平上对电极反应的基元步骤进行直接观察与分析。对时间分辨光谱电化学中的红外、Raman,紫外可见等光谱技术的循呼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4.
采用稳态吸收、荧光和皮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手段研究了假根羽藻(Bryopsis corticulans)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LHCⅡ(light-harvesting complexⅡ)的单体、三聚体和寡聚体中叶绿素(Chl)a的电子激发态性质. 稳态光谱结果表明: 选择性激发Chl a或Chl b时, LHCⅡ寡聚体中Chl a的荧光强度减弱并非由Chl b → Chl a传能效率的降低造成, 主要是由聚集体内激发态Chl a的快速猝灭机制引起的. 时间分辨荧光动力学分析表明: 不同聚集态LHCⅡ中Chl a的荧光动力学遵从双指数衰减行为, 长寿命组分(4.1~4.7 ns)来源于LHCⅡ中Chl a的荧光发射; 短寿命组分(135~540 ps)归属为组成聚集体的蛋白单体内Chl a分子间的激发态能量平衡过程, 该能量平衡过程的时间尺度因LHCⅡ的聚集程度不同而异, 在寡聚体(135 ps)中比在单体(540 ps)和三聚体(520 ps)中的平衡显著加快. 上述结果表明, LHCⅡ的三聚体向PSⅡ反应中心传能的本领最强, 而寡聚体则具有较强的猝灭LHCⅡ内Chl a电子激发态的能力, 这可能是一种通过LHCⅡ分子结构的转换来实现光保护功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模拟缩聚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单体缩聚成聚合物,富洛利假定单体、二聚体、三聚体以至多聚体的官能团,具有同样的活性;并根据这一假定,推导出缩聚反应的动力学方程。这已成为缩聚反应动力学的经典理论。但是作进一步的研究时,往往发现这种动力学关系不完全符合实验事实,特别是在反应  相似文献   

6.
从广义主方程 (GME)理论出发 ,以变藻蓝蛋白的光谱性质和结构及其态的制备和探测技术为基础 ,从理论和实验上对变藻蓝蛋白单体内的能量传递过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结果表明 :在变藻蓝蛋白单体内 ,2个亚基间的能量传递过程的最好探测技术为时间分辨各向异性光谱技术 ;实时探测结果 ( 80~ 10 0ps)与理论计算结果 ( 85 6ps)比较吻合 ,表明在变藻蓝蛋白单体内 ,能量在两个亚基间的传递过程服从F rster机制 ,能量传递过程不可能在其激发态的高振动量子态上发生 .  相似文献   

7.
王莹  孙洁  孙政  孟令鹏  郑世钧  李晓艳 《科学通报》2012,(25):2359-2365
运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平面型1-氯蒽醌二聚体进行构型优化,得到了6种稳定构型.在MP2/6-311+G(d,p)水平上计算了这6种构型分子的能量,并进行了基组重叠误差(BSSE)校正.通过分子静电势讨论了该类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本质,用"分子中原子(AIM)"理论对分子间化学键的性质进行了电子密度拓扑分析.结果表明:二聚1-氯蒽醌的平行构型比T型构型稳定,1-氯蒽醌二聚体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具有静电性质的弱相互作用,电子受体的静电势变化总值可作为分子间化学键强弱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刘国华 《科学通报》1988,33(10):779-779
本实验室的早期工作已经表明,当肌酸激酶(ATP-肌酸磷酸转移酶,EC 2,7,3,2)用胍或脲变性时,很低浓度的变性剂就可使酶失活;但需更高浓度的胍或脲才能引起用一般物化方法可以观察到的酶的构象变化。此外,在变性剂浓度相同时,酶的失活速度比酶分子整体构象的松散速度快几个数量级。肌酸激酶是二聚体酶,一般认为稀浓度的变性剂会引起寡聚酶的解聚。虽然一些作者认为肌酸激酶在单体状态下可能有活力,但是Degant  相似文献   

9.
陈光巨  程玉华 《科学通报》2001,46(9):720-722
以苯环平行堆积二聚体为例,详细讨论了所提出的一种优化大van der Waals体系几何构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将适量的基函数引入van der Waals体系的相互作用区域之中。因为这种方法能够极大地减小基函数的总数目,从而使得优化较大的超分子体系成为可能。利用这种方法优化了芘分子平行二聚体构型,结果是令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
卫浩然 《科学通报》1986,31(2):141-141
晶体结构研究表明,三方二锌猪胰岛素分子的B链位于分子表面,呈伸展构象,和附近近的A_(13) Leu、A_(14) Tyr等残基有序地排布在一起。在胰岛素六聚体空间结构模型中,这些残基与相邻的另一个二聚体同样的残基靠近,共同组成了二聚体间的疏水相互作用。这一区域的变动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胰岛素六聚体的形成过程和以胰岛素六聚体为堆积基础的结晶性质。  相似文献   

11.
玉米根细胞质膜水孔蛋白的鉴别分布及其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美君  陈珈  王学臣 《科学通报》2000,45(4):407-411
以玉米为材料,以植物质膜水孔蛋白的抗血清为探针,运用免疫荧光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水孔蛋白在玉米根原生质体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玉米根原生质体细胞膜富含水孔蛋白,它们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Western blotting实验进一步表明,玉米根质膜的水孔蛋白主要以二聚体或二聚体与单体的混合形式存在,分子量分别为55和28ku。原生质体膨胀实验表明,水孔蛋白的抑制剂HgCl2  相似文献   

12.
在有机π-共轭分子固体发光材料中,强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通常猝灭发光.然而,在蒽衍生物晶体中,我们发现了一类高效率、长寿命的蒽π-π作用双分子发光体系,并揭示了其高发光效率的本质:一方面,发光态等同于激基缔合物,压缩的双分子激发态π-π面间距离增强了体系刚性,降低了非辐射跃迁速率;另一方面,离散的二聚体π-π堆积结构导致了单一的、纯净的双分子发光态,避免低能量陷阱的"暗态"形成,有效地抑制了非辐射能量转移.本文不仅提出了基于蒽的高效率双分子发光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策略,成功地构筑了固体中离散的蒽二聚体π-π堆积结构,而且展望了超分子发光材料的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和应用前景.通过分子(堆积)结构-激发态性质-发光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展新一代超分子发光材料的新概念、新原理与新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刘若庄 《科学通报》1993,38(8):767-767
Curtiss和Broeks等人对两个分子碰撞的Hamiltonian作过一些讨论,但他们都未给出碰撞单体的动能算符的具体形式,而我们在文献[3]中提出过“内坐标形式的多原子分子振转耦合方程,”本文利用更简单的方法推导了两个碰撞分子相对运动的动能算符,并且在考虑了两个单体分子的相对定向后,利用文献[3]的结果,给出了多原子分子碰撞的核运动的完全Hamiltonian的具体  相似文献   

14.
王晓方 《科学通报》1992,37(2):133-133
短脉冲激光(~fs—~ns)产生的激光等离子体是一种高亮度软X光光源,它在X光激光研究和物质结构分析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软X光发射的测量,也成为研究激光等离子体这一高温、高密度复杂现象的有效手段。由于激光等离子体是在fs—ps时间尺度下产生  相似文献   

15.
袁群惠  路军  万立骏  白春礼 《科学通报》2004,49(18):1851-1854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3, 4, 5-三取代十二烷氧基苯甲酸甲酯(E12)和3, 4, 5-三取代十四烷氧基苯甲酸甲酯(E14)两种分子的自组装结构、组装层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两种分子共吸附在石墨表面时的组装结构. 两种分子均在石墨表面有序吸附, 分子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下, 烷基链对插排列形成类二聚体的二维有序长程结构. 取代基数目的差异导致两种分子吸附结构不同. 两种分子混合在石墨表面吸附时, 各自形成不同的畴区, 呈相分离状态.  相似文献   

16.
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中子照射富勒烯C70合成了新型碳纳米分子C141.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结果表明, 这种奇数富勒烯二聚体分子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表明在激光作用下, C141解离生成的主要碎片为C71和C70. 与C70比较, C141在可见光区的吸收明显减弱. 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的核反应合成富勒烯二聚体的方法对生成C70-X-C70这一类型的碳纳米分子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于同隐 《科学通报》1982,27(3):150-150
烯类单体自由基加聚反应的链增长过程,主要是链自由基和单体形成过渡态时π分子轨道的变化过程。因此如能计算出变化时π分子轨道的能级,就可以得出变化过程中π电子的能量曲线,从而与加聚反应的活化能相联系.前人的工作是应用定域理论计算反应前后共振能的变化,或用微扰理论计算微扰能,以此来和链增长反应的活化能相联系.他们这些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希成 《科学通报》1994,39(24):2268-2268
氨基酰化酶(Aminoacylasc,EC3.5.1.14)是一个含金属锌离子的二聚体酶,亚基分子量约为43 000.Zn~(2 )位于每个亚基的活性部位上,且为酶的活性所必需,过去的研究结果表明锌离子对酶活性部位结构有一定的稳定作用,最近报道的氨基酸序列表明,该酶分子中有16个色氨酸残基和18个酪氨酸残基.我们已经知道16个色氨酸残基中部分位于分子  相似文献   

19.
李梦圆  赵慕华  翟筠秋  赵美萍 《科学通报》2019,64(13):1321-1329
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是指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组装后发生聚合,通过移除模板分子得到的聚合物.与天然抗体相比, MIP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稳定性好、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地用于分离富集、化学传感、药物运输及生物催化等领域.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以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为模板的印迹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应用研究.由于生物相容性好,聚合反应条件温和且容易调控,多巴胺被用作功能单体在固体基质表面通过自聚合反应印迹生物大分子.本文综述这类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并介绍印迹材料的性能表征和应用;重点论述以蛋白质为模板的印迹聚合物,同时兼顾以其他生物大分子如多肽、低聚糖以及病毒、酵母细胞等直接作为模板的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最后讨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存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分子印章法DNA芯片合成(Ⅲ)——反应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子印章法制备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索.研究了对寡核苷酸压印偶联反应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核酸反应液反应活性的稳定性、点阵上不同核酸单体残留物的交叉污染和封闭反应对寡核苷酸微阵列杂交结果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在氩气保护(水和氧含量低于5×10-6)下四和核苷酸单体的乙腈混合液的反应活性可保持10 h以上.采用了一种含羟基小分子的液体对压印偶联反应后的芯片进行处理,成功地清除了芯片上大量剩余的活性核酸单体分子,解决了它们对临近点阵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最后指出了在寡核苷酸微阵列制备过程中可以舍弃通常DNA固相合成工艺中的封闭反应步骤,有效地提高了DNA芯片的制备效率.上述研究表明分子印章法制备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不仅可行,而且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