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朱晓静 《科技信息》2011,(28):166-167
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富有现代色彩,原因之一在于奥斯丁通过塑造两种类型的女性形象——"龟"与"兔"——探讨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女性地位问题,对女性所遭受的父权制压迫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和谴责。尽管这两类女性的处事态度截然不同,却同样陷于父权制压迫的困境,是被动的"第二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女性追求自我意识的角度解读肖班的<觉醒>.用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探讨小说女主人公爱德娜的分裂形象,阐述她受压迫、觉醒、反抗并失败的过程.最后把她失败的真正原因归结到父权制下女性自身定义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着力探讨了《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主人翁爱米丽在父权制和清教妇道观的双重镣铐下被物化为影子人物的过程。揭露了处于失语状态的南方女性在男性主流社会中的抗争,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只是一种无言的呐喊。  相似文献   

4.
社会性别是在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后天建构的一套制度安排,是代代相传的社会期待的建构。女性性别的建构背后藏匿着对于女性的权力限制,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性凝视使女性性别的建构得以完成并持续。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在对男性凝视的抗争中出现了"男色消费"与女性凝视现象。但女性凝视是一种戏谑化的对抗,如何在抵抗、拆解父权制建构的具有限制性的性别秩序之后,提供一个有别于父权逻辑的新编码与架构,以发挥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验及真正的女性力量,依旧需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5.
徐嘉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26(4):51-54,24
本文通过对凯特·肖邦三部作品中几位女性人物的分析,揭示出传统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通过对<觉醒>中艾德娜进行分析,揭示出她在父权制度下所遭受的精神压迫和物质压迫;对<一小时故事>马兰德夫人的"本我"、"自我"以及"他我"的分析,阐释女主人痛苦的精神生活;<黛西莱的婴儿>中从黛西莱的身世以及其成长的环境,分析其对父权制下压抑的婚姻生活的逆来顺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受到"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男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通常以其自身视角刻画女性形象,并将父权意识巧妙地隐藏在故事叙事之中,而女性作家的许多文学作品则以推翻父权制的压迫为目标,进而使得女性在回归自我的同时体现自身价值,以期达到男女两性文本的最终和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对美籍华裔作家汤婷婷的女权主义小说《女勇士》进行解读,探索了小说中描绘的父权制和种族主义双重压力下女性的生存处境。通过剖析主要女性人物的"内在性"和"超越性",指出小说塑造了两类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芥川小说<莽丛中>通过女主人公真砂的受辱事件,真实反映出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历史境遇.作为一名被侮辱和被戕害的女性,真砂既要遭受男权社会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迫,还无法摆脱父权制话语的规范和制约.真砂实际上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如果认同父权制社会的角色定位,则势必会丧失自我的性别权利;如果违背父权制社会的伦理法权,又势必会沦为不贞或堕落的形象.真砂的哭诉反映了她反抗男性霸权的潜意识,预示着其对现实处境与性别意识的逐渐觉醒.  相似文献   

11.
"鞭打"是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的核心意象。不少评论者认为鲁宾逊对麦克德琳娜的鞭打,体现的是一种"父权",是一种以爱的名义实施的"所有权"。通过细读文本指出:黑人学者鲁宾逊的身份具有"双重性",鞭打麦克德琳娜的事件实质上是其互不妥协的两种灵魂矛盾斗争的佐证和结果。  相似文献   

12.
"反璞归真"是废名小说特有的文化取向,其主要表现在:对宗法制乡风民俗的撷取,对"美"和"爱"的追求赞颂,和对传统文化宁静宽容的认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小说《茵梦湖》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并不只在于市民社会家长制的外部阻挠,莱因哈德的内心逃避与拒绝才是主要原因。在与已嫁作人妇的昔日恋人伊莉莎白重逢的茵梦湖庄园,莱因哈德在对空间的感知上流露出其无意识的不可见的心理图像。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有大量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反映了周代的聘婚礼和婚制的特点。《仪礼.士昏礼》中记载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聘婚礼的六个步骤,这六个步骤在《诗经》中都有明显的反映。由这些爱情诗亦可反映出周代婚制的诸如重视门第、同姓不婚、夫家专权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慈善需求日益凸显,慈善能力日益增强,但公民慈善意识仍然有待培育。本文从伦理的角度反思中国慈善精神滞后的内在因素。"爱有差等"的宗族伦理、宗法血缘的财富伦理、儒表法里的政治伦理、社会信用的缺失是构建中国慈善精神的文化思想障碍,需予以破除。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乡下人”这一观念绝非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所建构的宗法制“乡村文化”,而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存。其“乡下人”具体包涵二个内容,一是野性的生命,一是自由的性爱。“野性的生命”主要以水手这一形象为载体,“自由的性爱”主要以翠翠等湘西女性,包括湘西妓女形象为载体。  相似文献   

17.
朱丽叶和杜丽娘作为十六世纪末作家笔下的人物,她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她们的爱情悲剧,都是封建时代的不合理的家长制所造成的。朱丽叶是封建家族世仇的牺牲品,杜丽娘是残酷的封建礼教的殉葬者。她们都有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和为获得自由幸福的婚姻而奋力抗争的决心和行动,但由于作家的艺术修养不同和两个民族的气质不同,所以她们的性格特征又是迥异的。朱丽叶性格的主要方面是天真率直,热情奔放,又有点机智,语带哲理;杜丽娘性格的主导方面则是深沉含蓄,细致抑郁,憨厚之中又偶露点幽默。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学作品的生命,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其主人公刘兰芝的性格发展变化以及她所具有的顺从与反抗集于一身的矛盾性格,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而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通过刘兰芝的死,表明了作非常鲜明的爱憎,有力地抨击了破坏婚姻自由的恶势力,客观上产生了暴露封建制度罪恶的效果,鼓励了千千万万的后来,进一步揭示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洁 《科技信息》2009,(31):214-214,197
班主任作为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最紧密联系的教师,对学生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做好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班主任老师还应该把爱融入到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当中,只有做到用爱去教育学生,才能够保证自己的班级不断前进。从爱的教育入手,分别从用爱心温暖学生,用爱尊重学生,"严爱"结合三个方面进行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新时代班主任老师的形象,才能让班主任工作行之有效的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20.
在进入当代社会之前,闽西客家社会是典型的封建宗法制社会。闽西客家家族形态主要表现为单姓血缘的大家族自然村和相对集中的血缘聚居形式。这种聚居形式的形成直接导致血缘宗族社会的形成,也标志着这一地区由移民社会彻底转变为定居社会。闽西客家家族具备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双重功能,为闽西客家社会的发展起过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作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基层组织制度的基石,虽然也对上级行政部门负责,承担部分统治管理职能,却又不具备行政执法能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行政机构。其功能主要包括管理功能、组织功能和兴学育人功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