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算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域内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省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最近邻指数R≈0.5224,呈集聚型分布;通过空间密度分析得知,9省域内形成了3个明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集聚分布区,分别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四川省东北部和重庆西南部;9省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Moran指数I≈0.0514,空间分布自相关性较弱,整体发展不均衡,热点区主要位于陕西、四川和重庆,冷点区主要位于甘肃和青海;红色文化背景因素对9省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区域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及政策等人文因素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进而影响了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的分布;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自然因素对9省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的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五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2010-201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网格化统计方法、局部空间统计(LISA)方法、城市扩张动态度指标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比较研究了两个城市群地区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力机制.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快速扩张期主要在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后期两个阶段,在2000-2005年长三角地区城市扩张净增面积(2 759km2)、净扩张率(36.63%)、年均扩张率(7.33%)均达到最高.而中原城市群地区主要在前期三个阶段(1990-1995年、1995-2000年、2000-2005年)出现快速扩张,在前两个阶段其城市扩张净率和动态度均高于长三角地区.(2)长三角地区城市扩张过程呈现出"点-轴-波式循环"模式,中原城市群则以传统自然的"点-轴-网"模式扩张.长三角地区在四个城市扩张阶段中,都出现了显著的城市扩张空间热点区域,并且随着扩张阶段的不同,扩张热点区域动态转移,而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却未出现空间集聚现象,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特征.(3)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均受到经济因素、人口规模、居民收入、产业结构、交通以及地理要素等因素影响,两者不同的是:经济因素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的主导因素却是人口因素.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如何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产业转移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收集“一带一路”107个成员国家和长三角地区的数据,构建产业转移吸引力指数,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莫兰指数,结合产业结构相似度分析区位选择空间差异问题.研究发现:吸引力指数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吸引力指数较低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中美洲地区,地理距离是区位选择重要影响因素;吸引力指数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且表现出高值区集聚和低值区集聚的特征,随着成员国家范围的不断增加,对外产业的转移风险也随之增加;泰国、马来西亚是长三角区位选择的热点国家,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相对发达国家是上海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资源丰富且开放度较高的国家是浙江、江苏、安徽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长三角地区应协同推进对外产业转移及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4.
众创空间作为创客活动的物理层面的载体,其发展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为研究我国众创空间区域分布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以197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为样本,使用Geoda95i软件绘制了四分位分布图,计算了全局Moran指数和局部Moran指数,使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众创空间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众创空间空间分布存在正的空间相关关系,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第二,不同区域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各省份Moran指数和相邻省份Moran指数平均值,可将31个省份划分为众创空间的"高地""洼地""贫瘠地"和"孤岛"4种类型;第三,经济层面的GDP和技术层面的有效专利指标是推动省域众创空间发展的重要动力,政策层面因素对省域众创空间发展影响并不明显;第四,各省市众创空间建设应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以避免盲目发展,应加强区域协同以提升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以百度指数作为数据来源,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统计分析方法和全局自相关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8个省的省域旅游形象口号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年变化特征上,关注度总体呈降低趋势,特别是推出时间较早的形象口号;整体月变化曲线呈双"M"形,特殊事件对关注度的影响非常显著,网络关注度的高峰、低谷与国内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差异具有同步性;关注度月变异系数整体多呈波动降低趋势,各月份间的网络关注度差异在变小;周变化曲线呈倒斜"一"型,网络关注度平时较高,周末较低。在空间特征上,省域旅游形象口号网络关注度较高的区域是本省(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邻近省(市),关注度高的区域与旅游客源地具有重合性,关注度的省际基尼系数与莫兰指数的结果具有共同性。最后从省域旅游形象口号的设计、宣传方式和目的地营销这3个方面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Moran’s I指数和空间关联局域指标测算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集聚空间格局演变,在此基础上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视角建立城镇化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旅游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镇化发展呈现明显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显示省域城镇化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显著促进邻近省域城镇化发展;省域旅游业发展有助于省域城镇化发展,呈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2007—2016年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向集中,具有明显的边缘-核心结构,市域差异显著;与产业转移集聚格局不同,河南省环境污染集中度时空格局变化较明显,由"西北高东南低"演变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整体来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环境污染集聚超前于产业转移集聚为主,而产业转移集聚相对超前的市域主要分布在豫东地区,产业转移集聚与环境污染集聚基本一致的地区由2个增加到7个,二者一致性越来越显著,且在空间分布上有向南推进的趋势;河南省2007—2016年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污染分布的不均衡指数均为正数,且呈波动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0.029 5下降到2016年的0.024 0,二者集聚格局有趋同态势,相关性日益显著;对环境污染影响最大且是正向影响的因素为能源消费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专利数的回归系数都为负值,表明加快河南省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类型转型.加大人才资本、技术的引进力度,着力改善各行业生产技术是促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状况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县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差异是影响区域发展、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研究资源型城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演变格局有助于揭示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对象,用泰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取1995—2014年人均GDP为指标,分析榆林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995—2014年,榆林市区域经济差异不断增大但增速减缓,泰尔指数从0.937 7降至0.680 6,其中,南北6县组间差异贡献率超过90%,这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榆林市人均GDP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1995—2014年的Moran’s I由0.581 9增至0.683 6,区域经济空间集聚显著增强;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热点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北6县,范围呈现缩小的趋势,而次冷点和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南6县,范围扩大;区域经济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用逐步多元回归筛选出工业总产值、农村人均纯收入、国家政策是影响资源型开发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2004—2013年我国大陆31个省域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Moran′s I,分析了我国省域时间序列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全域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全域空间上,我国大陆31个省域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关联程度呈较低水平的空间正相关,关联程度不太显著。在局域空间形态上,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部分省域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长期处于低值被低值包围的低-低空间自相关形态;而高值被高值包围的高-高空间自相关的空间集聚形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低-高形态的空间集聚形态主要分布在华中地区;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东北地区的辽宁,西南地区的云南是我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高-低空间形态集聚的主要地区,但这些地区与周边省域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空间关系均为负空间相关。  相似文献   

10.
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指数等分析方法,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1998-2010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不一致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显示:北部湾经济区人口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经济重心则由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往西南方向转移,并呈现南北波动的格局,人口重心的移动远远慢于经济重心的移动;研究时段内北部湾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沿着南宁-北海一带分布;根据这两个地理集中指数将北部湾经济区各县(市)分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协调发展和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  相似文献   

11.
基于ESDA的省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差异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统计软件SPSS13.0,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旅游综合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在GeoDA,Arcview等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理论,探测了省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各省市旅游综合竞争力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相似的观测值趋于空间集聚;较强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邻接省域趋于空间聚集,并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旅游综合竞争力较弱的邻接省域则主要集中在西北内陆省区;四川省是一个旅游综合竞争力显著高值被低值包围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的经济区域化,是当今产业集聚的重要表现形式。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但在我国区域经济的新格局中,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发展迅速,被列入国家区域规划,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发展升格为国家战略。而珠三角"太小",泛珠三角"太大",使人无从下手。本文在过去所提出的泛珠三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泛珠弓箭型区域的概念,希望能为泛珠三角区域发展的实施提供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3.
论文借助高等教育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分析1995年和2013年我国31个省级区域高等教育运行状况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第一,1995年我国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效率较好,同等级类型区相对集中,河北等12个省区高等教育效率最优,北京等18个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第二,2013年我国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效率较好,同类型区在空间上相对集中,河南等8个省区高等教育效率最优,天津等23个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第三,1995-2013年间高等教育效率变化较大,山东等17个省区的绝对数字下降而其他省区则上升;空间类型上,安徽等12个省区类型等级上升,江苏等7个省区的等级下降,其余省区的等级不变;高等教育效率最优的省区减小为8个,高等教育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省区数量均增加.  相似文献   

14.
测度地区卫生资源需求是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资源空间配置的前提.综合考虑地区卫生资源需求决定因素及空间相互作用,构建卫生资源需求指数,分析2000年—2010年中国卫生资源需求在地市之间的分布及变化.结果发现,中国卫生资源需求自西向东呈“高-低-高”的总体空间格局.西部的青海、西藏、新疆和川西地区主要因为居民健康需要水平高,卫生资源需求中高值地市连片分布,形成青藏地区高值集聚区和以藏中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卫生资源需求热点区域.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因为卫生服务可及性高,卫生资源需求中高值地市集中分布,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高值地市集聚区和以苏浙沪为核心的中国东部卫生资源需求热点区域.中部地域整体上居民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可及性较低,连片分布卫生资源需求低值地市,其中广州、武汉、成都等部分省会城市和豫北地区因卫生服务可及性较高,川云桂黔地区因健康需要水平较高而成为卫生资源需求中高值区,形成以甘川陕晋豫鄂湘为主的低值地市集聚区和以甘陕鄂湘赣为核心的中国卫生资源需求冷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研究对象,以2000年和2012年为时间节点,运用自上而下法计算交通运输碳排放量,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框架探讨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和空间分异十分明显,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2交通运输碳排放呈现离散分布,负相关性不断减弱,热点区和冷点区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东部沿海尤其是长三角和环渤海出现热点结构特征,西部内陆始终为低值簇;3在不断扩大的交通运输碳排放空间差异中,随机性增强,空间自组织性减弱,格局演化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延续性,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渐次倾斜.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6—2010年西部各省区入境游客转移数据,运用入境游客转移态模型与矩阵,对西部各省区入境游客集散空间转移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各省区是北京、上海、广东三大入境口岸旅游流扩散的重要"二次目的地"与集聚的重要"二次客源地",入境旅游流存在"东—西"阶梯式递进演化规律;(2)西部各省区与中部省区之间也存在"中—西"递进的入境客流集聚与扩散现象,中部部分省区成为入境游客继续西行的"中转站"与"二次集散基点",西部各省区域与中部省区形成典型的"中—西"阶梯式互动现象;(3)西部各省区之间同样存在入境旅游流集聚与扩散现象,资源禀赋效应与距离衰减规律是影响游客集散的两大主要因素,西部各省区入境旅游流集聚来源地与扩散目的地区域具有显著的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海南省历年统计数据与旅游景区、星级酒店及旅行社等旅游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选用Hefindahl指数、区位熵系数、最临近点指数、空间联系指数及地理集中指数,对海南省旅游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算,进而分析海南旅游业总体、旅游要素、区域内部、城市集聚现状及差异.结果表明:海南省旅游业总体上呈集聚增长趋势;东部旅游集聚程度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琼北经济圈及三亚旅游圈构成海南岛南北各具特色并具较强竞争力的两大旅游集聚区;三亚、海口为海南省大尺度的旅游集聚区.在此基础上分析海南省旅游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自身属性、区位条件、政府政策及经济发展水平,并探讨海南省旅游空间集聚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引入最邻近距离指数(nearest neighbor index,NNI)、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和Voronoi图及其变异系数(CV值)3种点模式分析(point pattern analysis,PPA)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重庆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研究显示,重庆市主城区农村居民点NNI是0.072,总体上属于典型的集聚分布模式;在空间分布上,农村居民点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热点分布区域,而且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在聚散特征上,离市中心越远,农村居民点分布越趋于均匀分布,离市中心越近,农村居民点集聚性越强。从研究方法来看,3种PPA方法各有优缺点:NNI方法便于从数量上揭示空间点的总体特征;KDE在空间上探测地理事件的热点区域方面具有优势;Voronoi多边形CV分析法更关注一定统计单元的地理现象分布特征。三者有机结合使得对点空间格局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更具体。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5-2019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节假日期间对四川省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百度指数,采用莫兰指数和Getis-Ord G~*_i指数等分析节假日四川省旅游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异特征,运用最小二乘法和地理探测器研究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2015-2019年节假日四川省旅游网络关注度在中秋节和国庆节整体上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元旦节和春节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节假日旅游网络关注度低谷和高峰分别出现在放假时长较短和较长的节假日.(2) 2015-2019年节假日四川省旅游网络关注率的空间集聚效应显著,热点区域变化不明显,冷点区域逐渐扩大,热点区域分布在西部地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冷点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3)放假时长和特殊事件是节假日四川省旅游网络关注度时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客源地与四川省间的距离和经济联系强度是节假日四川省旅游网络关注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泰尔指数、ESDA分析方法及冷热点分析方法对原中央苏区1990年、2000年、2010年、2013年区域经济发展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并基于GWR模型深入探讨原中央苏区区域经济差异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0-2013年,原中央苏区人均GDP从1 207元上升到33 311元,极差、标准差逐年扩大,变异系数先升后降,从1990年的0.555 3增至2013年的0.573 2,泰尔指数从1990年的0.063 2增至2013年的0.107 9,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东西差异显著,区域差异整体呈持续扩大趋势;2)Moran's I指数值由1990年的0.534 4增加到2013年的0.587 3,原中央苏区经济差异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较高的空间集聚性;3)热点区范围由南向北、先扩大后缩小,冷点区范围总体趋向扩大,沿着武夷山脉一线向西北及东南方向大面积集聚;冷点区面积相对较大,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负向增长;4)投资水平对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消费水平、政府支持因素起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因素对原中央苏区经济差异驱动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