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通过现场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指出具有滑动轴承结构型式的大中型电机作为机械设备的拖动电机使用时,出现窜轴现象主要是由于联轴器在传递扭矩时柱销的可压缩性引起两半联轴器销孔不同心,使得柱销倾斜受挤压而对联轴器产生了一个可分解出轴向分力的反弹力所致。使用设计合理、制造精确的新弹性圈柱销联轴器传递扭矩时,能够基本消除轴向力,避免电机转子的轴向窜动。  相似文献   

2.
以高速电主轴为研究对象,对支承电主轴的角接触球轴承进行了力学分析,建立了能够在考虑滚动体尺寸误差的情况下计算每一滚动体受力的计算模型。结合具体算例,在不考虑滚动体尺寸误差时,研究了轴向载荷和径向载荷对每个滚动体受力的影响,计算研究了滚动体尺寸误差对各滚动体受力及轴承寿命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滚动体存在正误差或负误差时都会改变每个滚动体的受力,都会使滚动轴承的寿命降低。研究了滚动体加工精度对电主轴支承的角接触球轴承寿命影响,得出了具体的影响曲线,结果表明,随着加工精度的降低,支承电主轴的角接触球轴承的寿命会快速下降,当精度低于G40时下降速度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3.
滚动联轴器是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研究中发明的一项发明专利产品。为了揭示滚动联轴器在高速传动中的不对中特性规律,基于滚动联轴器啮合数学模型,采用耦合矩阵法,建立了联轴器—转子径向不对中耦合振动方程,结合实际试验模型,对比计算分析了联轴器分别在完全对中与径向不对中量分别为0.8、1.6、2.4、3.2、4.0 mm情况下的动态响应。计算结果显示,滚动联轴器在高速传动中随着径向不对中量的增大,左、右半联轴器周期性振荡随之加剧;且左半联轴器振荡幅度有加大的趋势,这将导致联轴器左端转子系统因剧烈振荡而失稳,而右半联轴器振荡幅度增加较平稳,受左半联轴器影响不大,有利于平稳传动,说明滚动联轴器能较好地隔离不利振动在轴系间的传递,保护从动系统不受破坏。  相似文献   

4.
高速球轴承防滑最小轴向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速球轴承的滚动体受到较大的离心力和陀螺力矩作用,容易产生打滑和剧烈磨损.综合考虑径向载荷、轴向载荷、离心力和陀螺力矩的作用,建立了高速滚动轴承力学模型,并通过弹流润滑牵引力模型和防滑准则,得到了不同位置处滚珠的最大摩擦因数和防止滚珠打滑的最小轴向力.结果显示滚珠与滚道间的最大摩擦因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且最小轴向力随着转速和径向载荷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对石油钻机液力变矩器各工作轮中液体的静压力分布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了液力变矩器各工作轮轴向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实例计算发现,泵轮的轴向力拉动泵轮向涡轮靠近;涡轮的轴向力拉动涡轮向泵轮靠近;导轮的轴向力拉动导轮向泵轮靠近。三个工作轮的轴向力随着变矩器的工况变化,在起动工况时达到最大值。泵轮的轴向力最大,且变化起伏较大;其他两轮的轴向力变化较平稳,且数值也较小。轴向力除了与供油压力有关外,主要是与泵轮转速的二次方和循环圆有效直径的四次方有关  相似文献   

6.
对石油钻机液力变矩器各工作轮中液体的静压分布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出了液力变矩器各工作轮轴向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实例计算发现,泵轮的轴向力拉动泵轮向涡轮靠近;涡轮的轴向力拉动涡轮向化靠近;导轮的轴向力拉动导轮向泵轮靠近。三个工作轮的轴向力随着变矩器的工况变化,在起动工况时达到最大值,泵轮的轴向力最大,且变化起伏较大;其他两轮的轴向力变化较平稳,且数值也较小。轴向力除了供油压力有关外,主要是与泵轮转速的二  相似文献   

7.
LJ连续挤压机在挤压过程中 ,主轴受热伸长 ,造成主轴向一端移动 ,产生很大的轴向力 ,对主轴产生有害影响 ,严重磨损堵头和挤压轮 ,影响产品的成材率和产品质量 .为了有效地减少挤压过程中有害的主轴位移和改善主轴受力状态 ,设计了一种联轴器在主轴受较小载荷时允许主轴作轴向游动 .实践表明 :改进后的挤压机主轴系统受力得到很大改善 ,堵头和挤压轮使用寿命有很大提高 ,设备性能有明显改善 ,生产的产品成材率和合格率都有显著提高 .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系统的自由振动特性,通过用三种振动模式来简化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行星蜗轮振动模式;滚动体振动模式;轴向振动模式。得出三种不同的振动模式下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系统的特征值以及各行星蜗轮振型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联轴器组件机构工作特点CT小盒外透明纸包装机与CV条外透明纸包装机的动力传送距离较远,两联接端相距534mm。CV条外透明纸包装机整机动力经联轴器组件输入,整个传动轴须承受整机的变载荷和扭矩。设备在安装调试中,存在较大的安装误差,联轴器两端传动轴轴线不在同一直线上,两轴之间存在轴向位移、径向位移与角位移的综合位移,  相似文献   

10.
根据理论力学、弹性力学及其赫兹接触理论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对整个滚动直线导轨副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提供了在任意力、力矩作用下滚动直线导轨副各个轴向的分力及力矩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导轨在此载荷条件下的静刚度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液压仿形车床在加工轴类零件过程中样轴的设计方法。结合实例讨论了样轴在设计过程中的轴向、径向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并且指出了样轴的正确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轴压比限值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关于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原理,对L形、T形和十字形截面柱的轴压比限值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得出了不同截面形状、不同纵向配筋率和不同和轴角度时的轴压比限值随含箍特征值的变化规律。提出对于T形柱和L形柱,目前按规范规定的轴压比限值或广东省标准规定的轴压比限值进行异形柱抗震设计,是偏于不安全的;按天津市标准进行异形柱抗震设计,其可靠度需进一步研究。十字形截面柱配筋基本均匀布置,平衡破坏时轴压比较矩形截面情形略有提高,采用规范规定的矩形柱轴压比限值是可行的,并且柱的延性比矩形柱的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钢筋混凝土十字形截面柱界限轴压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小偏心受压构件截面的界限破坏条件出发.着重考虑中和轴角变化的影响。采用简化的平行线法计算中和轴的位置。用有限元法对铜筋混凝土十字形截面柱界限轴压比进行分析。对钢筋混凝土十字形截面异形柱轴压比限值提出了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重点讨论了我国套管柱强度设计方法新标准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即三轴抗挤强度设计中轴向应力计算问题。证明了正确做法应该是用压力面积法计算真实轴向力。文章还给出了真实轴向应力、有效轴向应力和虚应力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关系式,以及应用三轴应力强度理论进行抗挤设计的正确公式,对进一步解决套管柱强度设计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针对桁式拱系杆拱桥拱轴线形和吊杆索力优化研究相对单一,为得到下承桁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最佳成桥状态,对拱轴线形和吊杆索力进行一体优化。通过基于影响矩阵的最小结构体系应变能原理对吊杆索力进行优化,并利用Matlab中无约束优化算法进行求解;采用桁式拱肋主管偏心距最小法对拱轴线进行优化。经过迭代计算,得到一组满足偏心距阈值的无约束优化吊杆索力和拱轴线形。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吊杆索力较优化前更加均匀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短吊杆索力减小近30%,其抗疲劳性能得到大幅提高;成桥状态下主拱受力良好,上、下弦杆的跨中弯矩小且均匀,轴力值有所降低;优化后主梁端部截面弯矩值有所增大,轴力值基本不变,优化效果不明显;主拱上、下弦杆钢管和混凝土截面分配应力均小于材料承载力,均符合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6.
日本落叶松幼龄材干缩性能轴向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建始县长岭岗林场引种栽培的12a生日本落叶松标准木干缩性能指标,并分析了它们在轴向上的变异,结果表明:径向全干干缩率为4.63,弦向全干干缩率为6.82,径向气干干缩率为2.41,弦向气干干缩率为3.92,体积气干干缩率为6.49,以上指标在轴向不同部位差异不显著,但有由基部至梢部逐渐变小的趋势;全干差异干缩为1.47,气干差异干缩为1.62,在轴向变异不明显且相对较稳定;体积全干干缩率随轴向部位变化而差异显著,且主要存在于基部与近梢部之间.  相似文献   

17.
目前电路板一般采用专业软件如PROTEL进行辅助设计 ,印板后一般需钻孔 .本文介绍通过计算机把PROTEL产生的钻孔数据传送给单片机 ,然后利用单片机控制微型台式钻孔机的X、Y轴的步进电机移动和Z轴电机的升降运动 ,实现电路板全自动数控钻孔 .本文着重介绍单片机控制两坐标联动、坐标显示及传感器检测的设计 ,并分析其硬件工作原理和主要软件设计过程 .实验表明 ,采用该设备与传统的手工加工相比可大大提高钻孔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18.
针对轴向侵彻的环形聚能战斗部药型罩内外壁非对称质量的情况,提出了环型药型罩设计的新思路,即内外壁在压跨碰撞点保持等动量原则,建立环形聚能药型罩的质量补偿设计方法. 对内外变壁厚和单壁等厚2种类型的环型药型罩进行了设计计算和侵彻实验,分析比较了两种结构药型罩的侵彻效果. 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设计的药型罩侵彻效果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基于Web的多媒体CAI课件是多媒体CAI课件与Web技术的结合。它将成为网络教学多媒体CAI课件的主要形式.针对体育教学特点结合WEB技术特性。初步探讨了高等学校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程WBB网络课件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