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对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新石器时代17个个体的人骨进行了9种微量元素的分析研究. 从聚类结果看不出姜家梁古代居民同种系多类型复合体居民之间体质发育差异的分布规律. 结合考古学文化研究和古DNA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这17个个体在摄取食物的方式、 种类和数量上可能存在差异, 或许暗示这个群体中确实存在食物占有和分配上的差异或某种饮食习惯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中最引人注目,最富有魅力的课题。所谓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人体发育中的体质发展和增进,世界各人种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法医人类学是运用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新兴应用学科,个体识别是法医人类学的重要内容。在法医人类学实践中,儿童骨骼的个体识别一直是个难题。对儿童骨骼的法医人类学鉴定主要运用形态测量法、放射线检查、组织学检查进行性别鉴定、种属鉴定、年龄判定、身高推断等。此外,化学元素分析、DNA检测、超声骨龄评测等一些其他的儿童骨骼个体识别方法也有所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新疆克里雅人体质人类学表型指标,运用群体抽样方法,对新疆于田达里雅博依乡163名克里雅人(男87名,女76名)进行体质状况和体质人类学头面部9项指标进行测量研究,分析9项体质人类学指标相互间的关系,并将其与新疆其他民族群体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上眼睑褶皱、鼻梁类型、下颏类型性别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2)新疆克里雅人有内眦褶率、发际有尖率、卷发率、凸型下颏率在该地区族群中较低水平;有上眼睑率、铲型门齿率、窄鼻孔率、有耳垂率在该地区族群中较高水平.(3)新疆克里雅人头面部9项指标中有鼻孔形状-内眦褶;下颏类型-上眼睑褶皱存在相关性.(4)克里雅人体格状况与饮食、生产劳作的方式有直接关系,头面部部分指标具有典型的居住干旱荒漠族群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居民的人类学资料表明。匈奴人的人种构成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匈奴人基本延续了较早时期的人种类型。“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东周时期南下的牧人在人种类型上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来源上应与蒙古高原以及外贝加尔石板墓的居民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到战国晚期以后,当长城以北强大的匈奴联盟形成的时候,这部分古代居民很有可能最终加入到了匈奴联盟当中。  相似文献   

6.
选取中国28个少数民族人群的13项体质人类学指标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可分为南方人群组与北方人群组.甘肃、青海少数民族体质与南方人群较为接近.3个蒙古族人群体质较为接近,东乡族与保安族体质接近,撒拉族与土族体质接近.(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南方人群体质差异主要在体部高度.在南、北人群之外,还存在一个过渡类型,即生活在甘、青的少数民族,他们身材居中,面部较高,头较长,五官宽度较窄.  相似文献   

7.
报告了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朝鲜族、汉族学生眼部特征。结果显示,乌兰浩特市朝鲜族人与汉族人眼部特征较为接近,均具有东亚蒙古人种眼部典型特征:发达的蒙古褶、上眼睑褶皱,细窄形眼裂,眼外角高于眼内角等。本文调查结果支持朝鲜族人体质特征形成过程中受华北地区古代居民体征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用体质人类学目测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自东向西的七个地区,调查了具有典型人种分类意义的体质特征指标“达尔文结节”在不同地区维吾尔族中的分布,为深入探讨近现代维吾尔族的人种构成、人种特点及演化过程提供体质人类学依据.达尔文结节在维吾尔族成年人(18~45岁)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女性61.08%,男性64.23%,平均62.65%,同一地区维吾尔族成年男性发生率与成年女性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自东向西不同地区维吾尔族“达尔文结节”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呈自东向西明显逐渐递减的趋势,发生率最高为东部的哈密市(73.36%),最低为西部的喀什市(51.42%).上述现象可能因现代维吾尔族形成时人种构成的多源性所导致,主要体现来自东(蒙古人种)西(欧罗巴人种)两大人种不断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结合自身的研究,探讨了遗传学在人类学的应用及前景问题,如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分子人类学、考古人类学等分支领域。  相似文献   

10.
对10个古代个体的线粒体DNA高可变Ⅰ区进行了扩增和测序. 基于和林格尔古代人群与现今相关欧亚人群的mtDNA序列, 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和林格尔古代人群在母系遗传上与现在北亚人群的亲缘关系最近. 结合考古学、 人类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推断这个古代人群是从蒙古高原以及外贝加尔地区南下迁移至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的游牧人.  相似文献   

11.
针对车拐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成藏条件认识模糊的问题,以钻测井、地震、微观测试分析为手段,对百口泉组油藏的烃源岩、储层、盖层、运移条件以及圈闭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车拐斜坡区百口泉组油藏存在多套烃源岩为其供烃,以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为主;存在物性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同百三段发育的大套泥岩形成的盖层相互匹配,组成有利储盖组合;断裂、高渗砂体、古地貌以及异常压力环境为油气运移创造条件,控制油气疏导路径;形成高部位构造-岩性圈闭以及斜坡带和低部位岩性圈闭两种圈闭类型;利用古地貌、沉积相、断裂平面图以及压力系数平面图进行叠合,划分出3个有利成藏区,为百口泉组勘探提供方向,指出成藏II区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2.
群书中先秦旅游活动绎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浩如烟海的我国古代文献,我们必须正视此前在中国旅游文学和中国旅游史研究方面的某种滞后状态;本文是以旅游活动为论题,对众多的古代文献所作的再研究,研究证明,我国先秦时期的旅游活动不仅以不同名称存在着各种类型,而且还极大量地吸引着古代不同阶层的人士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3.
选取广西宋代兴安严关窑的瓷器标本,检测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并与中国宋代名青瓷进行比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瓷胎富二氧化硅,具有中国南方古瓷的特点.瓷釉中含氧化钙较高,属石灰釉.显微结构观察到部分古瓷釉层中存在液相分离结构.从而探讨了严关窑宋瓷使用的原料、瓷釉配料及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4.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陕西太白山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类型。方法野外调查和对已有资料的整理。结果太白山有蕨类植物21科40属110种,其中蹄盖蕨科、水龙骨科、鳞毛蕨科为优势科;卷柏属、耳蕨属、鳞毛蕨属、铁线蕨属、瓦韦属等为优势属。结论区系属中仅一种的类群多,起源古老,科属结构较简单,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并与温带区系有着较强的联系;属的分布以温带成分为主,同时也表现出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性;种的分布以中国特有分布为主,温带分布次之。区系特征与其古老的地质和优越的水热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Gaucher EA  Thomson JM  Burgan MF  Benner SA 《Nature》2003,425(6955):285-288
Features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an ancestral organism can be inferred by reconstructing sequences of ancient proteins made by those organisms, resurrecting these proteins in the laboratory, and measuring their properties. Here, we resurrect candidate sequences for elongation factors of the Tu family (EF-Tu) found at ancient nodes in the bacterial evolutionary tree, and measure their activities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The ancient EF-Tu proteins have temperature optima of 55-65 degrees C. This value seems to be robust with respect to uncertainties in the ancestral reconstruction. This suggests that the ancient bacteria that hosted these particular genes were thermophiles, and neither hyperthermophiles nor mesophiles. This conclusion can b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inferences drawn from an analysis of the lengths of branches in trees joining proteins from contemporary bacteria, the distribution of thermophily in derived bacterial lineages, the inferred G + C content of ancient ribosomal RNA, and the geological record combined with assumptions concerning molecular clocks.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e use of experimental palaeobiochemistry and assumptions about deep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cteria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 of ancient life.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reports the study of ancient potteries unearthed from the Guangfulin site in Shanghai. From the external features of these potteries, archeologists can classify them into two different cultural types: Liangzhu culture (local culture) and a new culture which might be derived elsewhere, but they can not recognize whether they were produced in the same place. Proton induced X-ray emission (PIXE) and instrumen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INAA)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samples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We found that the two methods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their database can be mutually referenced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potterie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potteries from the two cultural types are different, which means that the materials for ancient potteries of new culture originate from elsewhere. This supports the archaeologists’ speculation that a group of ancient people migrated to Shanghai from some other places 4000 years ago.  相似文献   

17.
古钧瓷和现代钧瓷的指纹元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 30个古钧瓷、现代钧瓷的釉和胎等样品进行中子活化分析 (NAA) ,测定每个样品中 36种元素的含量。从中选取 7种指纹元素 ,用指纹元素分析法分别研究了古钧瓷釉和胎的起源。结果表明 ,这批时间跨越6 0 0年 ,釉色迥异 ,出自众多不同窑口的古钧瓷有着长期、稳定、基本相同的原料来源。初步分析了古钧瓷与古汝瓷相近的起源关系。发现现代钧瓷少数与古钧瓷相似 ,而多数与古钧瓷疏远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古岩溶储层的储集性能与溶洞内部充填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对露头、岩心和成像测井的直接认知,区分了溶洞内部的充填物类型和充填程度,开展了溶洞充填特征的识别研究,最后建立了溶洞充填结构模式,并探讨了基于充填特征的古溶洞物性分布特征。研究认为,溶洞充填物主要有搬运型沉积物、垮塌型堆积物及化学型胶结物三种类型,溶洞充填程度可分为部分充填型溶洞和全充填型溶洞;不同充填特征的溶洞表现出不同的测井响应特征;溶洞的充填结构具有“多期次、准层状”的特点,垮塌角砾岩充填多与砂泥混积,物性较差,砂泥岩充填段物性相对较好,整体孔隙度分布表现出多段韵律叠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有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探讨了西藏古代传统健身法在健身强体中的作用,认为古代藏族人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与高原环境相适应的动静结合、藏密与藏密瑜伽术等传统健身法,具有养生延年之功效和健身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泉州古城为例,利用多源数据构建街道活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建立包含街道物理环境影响因素和宗教文化影响因素的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宗教建筑对街道活力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宗教建筑与街道的空间关系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街道活力与街道两侧的寺庙宗祠的数量呈负相关,香火旺盛的寺庙宗祠会提升附近街道的活力,但与寺庙宗祠距离无显著相关关系;在寺庙宗祠入口设置广场或宽敞的步行区可以集聚人气,并在寺庙宗祠周围布置商业或与其他景点结合以形成连续的活力点,有助于提升街道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