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剂,4%CaC l2作为交联剂.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包菌量,海藻酸钠(SA)质量分数,交联时间和小球直径4个因素对海藻酸钠包埋菌株的脱氮性能的影响,以氨氮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为指标,优选包埋条件.在实验范围内的最佳包埋条件下,包埋的脱氮菌株的脱氮性能与其游离状态下的脱氮性能相当.  相似文献   

2.
1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脱氮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养殖池塘底泥中分离出1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最佳脱氮条件确定及与活性污泥共同作用下的脱氮性能研究.经过菌株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查伯杰氏手册确定该菌株为非发酵、无芽孢的革兰阴性菌,初步鉴定为不动杆菌,且同时具有硝化和反硝化的特性.利用正交试验研究其脱氮性能的影响因素和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以琥珀酸钠为唯一碳源,C/N为8,接种量为10 mL/L,pH为8,转速为75 r/min的培养条件下,该菌株对TN的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为98%;在以琥珀酸钠为唯一碳源,C/N为8,接种量为10 mL/L,pH为6.5,转速为120 r/min的培养条件下,该菌株对COD的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为99%.在对实际污水的脱氮处理中,该菌株脱氮性能很强并可加强活性污泥的脱氮性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从冬季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在低温及好氧条件下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菌株,经16Sr DNA序列分析鉴定为不动杆菌,命名为Acinetobactersp.Z1.在10℃条件下探究菌株Z1的脱氮除磷性能及氮磷转化途径.结果表明,菌株Z1能够利用NH4+-N或NO3--N为唯一氮源,以及NH4+-N和NO3--N为混合氮源进行脱氮除磷.菌株Z1在碳源为乙酸钠,m(COD)/m(N)≥20,m(P)/m(N)=0.2,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摇床转速n≥100r/min的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氮磷去除效果,NH4+-N和PO43--P最大去除率可分别达96.0%和97.9%.菌株Z1的氮转化途径主要是同化,同时也能通过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作用脱氮.菌株Z1可以在好氧条件下除磷,在厌氧条件下不释放磷.实验结果表明菌株Z1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4.
研究硫酸盐还原菌(SRB)固定化小球还原性能的影响因素.采用海藻酸钙包埋法来固定硫酸盐还原菌株,分析不同因素对固定化SRB小球还原硫酸盐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RB固定化最佳时间是菌株增殖64h;最佳包埋条件为:海藻酸钠4%、菌液浓度30%、CaCl2 溶液浓度4%;小球在氯化钙溶液中的最佳凝胶化时间为4 h;小球的最佳颗粒粒径为1 mm;最佳环境因素是:温度35℃、pH 6.5~7.0、球液配比量1∶10.不同因素下固定化SRB小球对硫酸盐的还原效率最高可达98.76%.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甲醇废水的包埋条件优化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验选取高浓度的甲醇废水,利用固定化包埋技术对甲醇废水进行污染物降解处理实验研究.分别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PVA)为包埋材料,包埋驯化后的活性污泥,制成固定化小球颗粒,对甲醇废水中COD的降解为指标进行了正交试验.确定出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的最佳包埋条件,并对在最佳包埋条件下制成的固定化小球进行了性能的改进.同时通过对固定化颗粒小球的比表面积、传质性能的测定以及电镜扫描分析了固定化小球的性能.实验表明,交联时间是固定化颗粒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2种材料均有适合微生物附着生长的网状结构;加入添加剂后,PVA固定化小球的机械性能进一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将膜分离技术与细胞固定化技术结合起来,研究了一种可用于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复合膜生物反应器(CMBR),并分别通过正交实验及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复合膜生物反应器的最佳脱氮条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MBR平板状固定化细胞适宜的制备条件:厚度4 mm,w=15%聚乙烯醇溶液中细菌包埋量20 g/L,地下水反硝化脱氮适宜的碳氮比...  相似文献   

7.
选用海藻酸钠(CA)和聚乙烯醇(PVA)混合物作为包埋载体,对经富集培养的以反硝化聚磷菌为主的活性污泥固定化制备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正交实验考察了包埋菌体量、海藻酸钠质量分数、沸石添加量和交联时间对固定化菌除磷效果的影响,着重研究了包埋菌体量和沸石添加量这2个显著性影响因素对固定化小球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备固定化反硝化聚磷菌的最佳包埋条件是:PVA质量分数为8%,CA质量分数为3%,包埋菌质量体积浓度为25g/L,沸石质量体积浓度为20 g/L,固定化小球交联时间为18 h.  相似文献   

8.
从内蒙古某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1株耐低温高效脱氮菌株F3,综合使用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形态、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对其系统发育地位进行了初步鉴定,并探究了环境因子对菌株影响,评测了菌株在5~25℃下的脱氮性能.菌株F3的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芽孢,与嗜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ychrophila)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一致性最高.在15℃温度下,菌株F3在盐度为0~5 g/L、中性(pH 7)、碳氮比为23的条件下生长代谢能力最佳,其对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4+-N)去除率可分别达91%和86%.菌株F3在5~25℃下具备较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脱氮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株异养硝化菌的筛选及其脱氮条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生活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装置中分离到一株脱氮效果较好的异养硝化菌株,脱氮过程中无亚硝酸盐氮积累质量,只有少量硝酸盐氮积累.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探讨了不同温度、pH值、摇床转速、碳氮比、氨氮质量浓度对YY4菌株脱氮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温度为30℃、pH值为9.0、摇床转速150r/min、m(C)/m(N)为10、氨氮质量浓度为100mg/L时,YY4菌株具有最佳的脱氮效果.应用该菌株对宜兴生活污水和南京某化工厂废水氨氮脱除效果的结果显示,去除率分别为89.54%(9h)和95.79%(36h).  相似文献   

10.
从膜生物反应器中分离出一株异养型高效脱氮细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命名为HNR.经16S rRNA测序,该菌株属于Acinetobactersp.菌属.以氯化铵为惟一氮源,探讨了不同碳源、pH值、温度及碳与氮质量分数之比w(C/N)对HNR菌株脱氮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pH值为8、温度为30℃、w(C/N)为10时,HNR具有最佳脱氮效果.在好氧条件下,当氨氮初始质量浓度为120 mg/L时,经过72 h的连续培养,其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达92.5%和89.1%.通过气相色谱能检测到N2,但检测不到N2O.HNR不具有明显的好氧反硝化性能,表明HNR的脱氮途径可能与已报道过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脱氮途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以筛选分离得到的好氧反硝化菌HG-7为研究对象, 经过16S rRNA同源性分析, 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对菌株HG-7反硝化功能基因的扩增结果表明, 菌体HG-7内存在好氧反硝化功能基因napA和nirK, 证实该细菌为好氧反硝化细菌。对菌株的脱氮特性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 以硝酸盐氮为氮源时, 菌株的最适碳源为乙酸钠和丁二酸钠, 最佳C/N比为6~10, 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6~30℃。在上述条件下, 菌株HG-7的好氧反硝化活性较高, 48小时内对100 mg/L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可达98%, 且在反应过程中亚硝酸盐氮积累量较低。以亚硝酸氮为唯一氮源时, 低浓度条件下可实现100%的氮素去除率; 高浓度条件下, 脱氮速率则受到明显的抑制, 对91.4 mg/L的亚硝酸盐氮氮去除率约为40%。因此, 将该菌株应用于废水的脱氮处理, 可实现氮素的有效去除, 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污水厂初沉池出水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常温(8~20℃)条件下,处理规模为5 m3/h的一体化厌氧/好氧生物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磷的效果.试验中,系统脱氮始终存在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通过低氧条件下亚硝酸盐的富集,系统进入稳定脱氮期.在稳定脱氮期,反应器出水亚硝酸盐平均累积率达82.52%,系统脱氮以亚硝酸盐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方式为主,实现了短程同步脱氮及磷和有机物的协同去除.TN,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4%,87.7%和90.4%.在该研究条件下,DO质量浓度的最佳控制范围是(0.25±0.10)mg/L.  相似文献   

13.
当前水体氨氮污染严重,环境治理迫在眉睫,筛选高效安全的脱氮菌株可为废水脱氮提供更多选择。本研究从沼气发酵污泥中分离筛选能降解氨氮的菌株,使用18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优良菌株进行种类鉴定;同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菌株最佳脱氮条件[培养温度、初始pH值、盐浓度、碳氮比(C/N)]及其硝化、反硝化能力。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1株具有较强脱氮能力的野生型毕赤酵母(Pichia sp.)菌株Y-4。在试验优化后,得到菌株Y-4的最适脱氮条件:培养温度25℃,初始pH值8.0、盐浓度(氯化钠浓度)30 g/L、C/N为30。在培养24 h后菌株Y-4对亚硝酸氮(NO2--N)的降解率为80.50%,在培养48 h后菌株Y-4对氨氮(NH4+-N)的降解率达99.92%,且在24 h内菌株Y-4的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的速率分别达到6.25和6.71 mg/(L·h),表明毕赤酵母菌株Y-4对废水氮污染处理以及生物修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与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好氧反硝化菌的环境耐受性和脱氮效率,采用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和稻壳粉作为载体对好氧反硝化菌进行固定化,并对固定化颗粒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如下:固定化颗粒最佳配比为12%聚乙烯醇(PVA)、8%海藻酸钠(SA)、0.5 g稻壳粉和10 mL菌液;固定化颗粒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传质性,48 h的总氮(...  相似文献   

15.
复合脱氮菌群的构建及其脱氮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筛选得到的5株性能良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采用两两组合方式,构建出了优于单一菌株脱氮活性的复合菌群F1.研究了该复合菌群的生长曲线,探讨了盐度对复合菌群F1的脱氮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复合菌群F1在盐度2.0%,3.5%的条件下均能生长.在盐度0,2.0%,3.5%的条件下,NH4+-N和TN去除率在48,84,96 h时均达到8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复合菌群F1在盐度2.0%时,NH4+-N和TN去除率仍很高,均在94%以上.复合菌群F1在处理实际味精废水方面具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水产养殖生物絮团中分离出一株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的菌株L3,研究该菌株的生长影响因子及其脱氮性能.对菌株L3进行16 S 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表明此株菌为假单胞菌.研究表明,菌株L3生长的最佳pH为6~8,最佳温度范围为25~35℃,最适宜碳源为丁二酸钠,最佳C/N为10~15,且菌株能耐受高浓度氨氮负荷...  相似文献   

17.
杨慧  金顺  宁海丽 《科技信息》2009,(33):T0016-T0017,T0046
通过初步正交对比实验发现:聚乙烯醇包埋(pVA)法比海藻酸钠(CA)法更适合废水处理。实验进一步在交联剂CaCl2质量浓度为4%,小球粒径3mm,PVA:海藻酸钠质量比为8:1作为包埋的固定条件前提下,以PVA和海藻酸钠混合质量浓度(因素A),凹凸棒土的质量浓度(因素B),活性污泥质量浓度(N素C)为影响因素,每个因素选取3个水平,采用L9(3^4)进行正交,通过凝胶小球的成球性和生物活性确定最佳材料配比为A1B2C2(8%,2.5%,10%)。实验表明添加凹凸棒土具有对聚乙烯醇包埋fPVA)法的改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活性污泥中驯化、筛选并分离出1株能有效去除氨氮的菌株LX 1-3,经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副球菌属(Paracouccus sp),NCBI Gen Bank登录号为MH156598.对该菌株进行反硝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菌培养的最适条件为30℃,最适p H值为7. 0~7. 3,48 h后脱氮率为30. 7%.将该菌与1株高耐盐季也蒙毕赤酵母(KX447139)搭配,脱氮效率有显著提高.在好氧条件下,按照好氧反硝化菌与高效耐盐菌1∶1的接菌量配比接入污水中,30℃反应48 h后,氨氮去除率为86. 36%.该研究为提高污水脱氮处理效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活性炭涂层改性悬浮填料,在连续曝气的条件下,考察了SBBR 反应器脱氮性能。结果表明,SBBR反应器表现出良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脱氮性能,对NH3-N 和TN 的去除率分别为80.7%和63.1%。典型周期内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率可达82.7%。单因素试验发现,脱氮率随着曝气时间狋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溶解氧质量浓度ρDO和填料投加量δ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同时,以溶解氧质量浓度、填料投加量和曝气时间为考察因素,脱氮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二次多元回归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出最佳工况:溶解氧浓度为2.37 mg/L,填料投加量为40.10%,曝气时间为5.17 h,此时,脱氮率得到最大值为69.28%。验证试验表明,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率为1.57%。  相似文献   

20.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好氧耐盐反硝化菌YFX-6,耐盐度10%.经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鉴定出菌株YFX-6属于Halomonas sp.考察了不同C/N质量浓度比、溶解氧、接种量、处理时间对菌株YFX-6在粮果实际废水中反硝化脱氮效果的研究.随着C/N质量浓度比的不断增加,菌株YFX-6的反硝化脱氮效果先逐渐增强后又减弱;随着溶解氧、处理时间和接种量的不断增加,菌株YFX-6的脱氮效果逐渐增强后趋于稳定.初始硝态氮质量浓度约为108.5 mg/L,氯化钠质量浓度为10 mg/L,C/N质量浓度比为8,溶解氧为3.5 mg/L,接种量所占体积分数为20%,处理16 h时,硝态氮去除率为98.69%.因此,筛选出的一株好养耐盐的异氧反硝化菌可以在上述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