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美国作家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主要人物牧师丁梅斯代尔进行心理剖析,旨在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发展。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弗氏人格结构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相互冲突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三者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其命运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美国作家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主要人物牧师丁梅斯代尔进行心理剖析,旨在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发展.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弗氏人格结构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相互冲突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三者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其命运的终结.  相似文献   

3.
高丽 《科技信息》2007,(8):118-118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齐灵沃斯、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恰好分别对应了这三重人格结构。过分放纵或压制本我都回导致自我主体的毁灭。只有三者互动配合,才能达到平衡,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并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4.
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是震撼人心的。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看,它来自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是社会的要求与高加林的自身要求不相符合产生的严重后果。但如果从心理批评的角度看,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我们则发现在高加林整个的人生奋斗过程中,始终充满了由自我、本我和超我三种人生层次构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应该是高加林人生悲剧产生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原因。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人古德曼·布朗》深刻地阐述了深奥的人生哲理——人性皆罪,可以自赎;更为精彩地是小说清晰地折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其精神实质——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小说主人公古德曼人格思想中有着完美体现。本我、自我相互对抗,而超我最终酿造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6.
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一直被大多数批评家认为是沃克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人格结构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发展体现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人物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对待方式,从而凸现主题.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开创了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纪元,他从人格结构的"地形观"发展到"结构观",都强调了人格各层面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本文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切入点,剖析了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小说主人公渡边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并进一步解析三者之间的适度平衡,即弗洛伊德所谓的"和谐人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包括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一个整体。这三个部分互相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老妇谭》里康斯登斯一家,即:儿子、母亲、父亲,就代表着传统父权制社会一个家庭结构的三个层次。正是由于父亲这个"超我"角色对儿子"本我"这个角色的强权压制与左右,才让儿子满怀"厌父"情绪。母亲充当着"自我"的角色,她的调和很重要,但有时又显得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创作的巅峰之作<喧嚣与骚动>被推崇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典范.小说通过对时间的巧妙处理和对结构的精心安排以及对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等技巧的运用,展示出一片美国二、三十年代的南方的精神荒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作为家里唯一女儿的凯蒂是本能的化身.在与她的交往中,小说中的三兄弟班吉、杰生、昆丁分别表现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心理着手,揭示别格悲剧形成的原因。认为在别格身上体现出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冲突的心理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人格结构理论这一新的角度诠释别格的内心冲突与矛盾及其成因,能更深入揭示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1.
郭宁 《科技信息》2012,(2):58-58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是由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组成的。人格结构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于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呼啸山庄》与《日出》这两部名著巧妙地通过人物形象的立体刻画表达女主人公内在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与超我。通过使用大量对比鲜明的矛盾意象,直观、生动、细腻地揭示出女主人公在父权制统治下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们的悲剧命运,深化了主题,并将冲突外在化,使情节高潮迭起,更富戏剧性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和分析《西游记》五十七、五十八回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可以看出真假猴王之战实质上是孙悟空心理中代表原始欲望的本我和代表理智节制的自我之间的较量。在代表人格道德的超我和现实原则的影响及指导下,最终自我战胜了本我,真猴王屈服于现实原则,消灭了假猴王,继续护送詹僧西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关于人格结构"本我"、"超我"的理论,对小说《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的行为和性格进行了具体、全面地分析,从而发现正是郝思嘉内心中"本我"和"超我"的激烈冲突导致了她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但也是这种冲突使郝思嘉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男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两性关系发展变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该小说中的结局对男女主人公而言他们是否找到了真爱,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美国牧歌》这部小说中,由于个体受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影响不同,父亲塞莫尔代表的超我、女儿梅丽代表的本我以及妻子多恩代表的自我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言行,他们各自畸形地发展,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引发种种或激烈或缓和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无法保持平衡的这三个因素也就造成了一个传统犹太家庭的断裂,最终谱写了一曲让人感伤的哀歌。  相似文献   

17.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阐释,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婛、塔贝和叙事者“我”依次是作者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再现。  相似文献   

18.
聂于 《科技信息》2012,(7):319-319,264
《阿甘正传》用精神分析学理论中涉及的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向人们展示了这部影片的内容和意义,它巧妙的把精神层次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结合起来,使观众通过阿甘的“跑…‘傻”和由此折射出的信念、理想、爱、希望、渴望等得到一个很好的诠释,展现了影片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对于《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历来是众说纷纭。通过引入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宋江形象的复杂性,从本我、超我和自我三层人格在宋江身上的表现来解释宋江的行为,可为宋江形象研究指出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20.
从修辞的心理学基础来看,修辞实质上就是人们在人格理论的三个活动原则(维乐、维实和至善原则)的指导和控制下,对语言的一种创新活动,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实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一种方式;辞格就是人们给各种创新后的语言形式和意义或创新方法贴上的标签。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不可分性,不太可能找到一个准确的、统一的标准对辞格进行细致的分类。但可从使用修辞的心理动机出发,把辞格大致分为维乐、维实和至善三种辞格,以突显辞格在使用动机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