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牧歌》这部小说中,由于个体受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影响不同,父亲塞莫尔代表的超我、女儿梅丽代表的本我以及妻子多恩代表的自我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言行,他们各自畸形地发展,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引发种种或激烈或缓和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无法保持平衡的这三个因素也就造成了一个传统犹太家庭的断裂,最终谱写了一曲让人感伤的哀歌。  相似文献   

2.
高丽 《科技信息》2007,(8):118-118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齐灵沃斯、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恰好分别对应了这三重人格结构。过分放纵或压制本我都回导致自我主体的毁灭。只有三者互动配合,才能达到平衡,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并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本我指先天的本能和欲望,遵循唯乐原则,自我是理性化的本我,遵循唯实原则,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遵循至善原则。《上帝的宠儿》生动地展现了主角萨列瑞人格结构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当三者和谐相处时,萨列瑞人格健全,乐善好施,是受人尊敬的宫廷乐师;当三者失衡时,萨列瑞精神异常,道德败坏,成为谋杀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刽子手。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关于人格结构"本我"、"超我"的理论,对小说《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的行为和性格进行了具体、全面地分析,从而发现正是郝思嘉内心中"本我"和"超我"的激烈冲突导致了她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但也是这种冲突使郝思嘉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唯美温馨的画面。马奇家的四个女孩个性鲜明,在成长之路上,积极塑造"超我"意识,通过"自我"的努力,改正"本我"中的不足,拥有了自己的美丽人生。也许她们还代替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实现了她的一些没能实现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人古德曼·布朗》深刻地阐述了深奥的人生哲理——人性皆罪,可以自赎;更为精彩地是小说清晰地折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其精神实质——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小说主人公古德曼人格思想中有着完美体现。本我、自我相互对抗,而超我最终酿造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7.
对于《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历来是众说纷纭。通过引入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宋江形象的复杂性,从本我、超我和自我三层人格在宋江身上的表现来解释宋江的行为,可为宋江形象研究指出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8.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阐释,认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婛、塔贝和叙事者“我”依次是作者本我、超我和自我的再现。  相似文献   

9.
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一直被大多数批评家认为是沃克所有短篇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作品.小说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性格描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及人格结构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小说的情节发展体现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人物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与对待方式,从而凸现主题.  相似文献   

10.
元小说《鬼作家》是美国当代实验派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主人公佐克曼代表了追求自由创作但却受到传统道德束缚的犹太作家。在精神探索的过程中佐克曼在本我、自我和超我间不断挣扎,最终发现小说人物各自不同的畸形人格,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人格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美国作家霍桑小说《红字》中的主要人物牧师丁梅斯代尔进行心理剖析,旨在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人物性格与心理的发展。丁梅斯代尔的心理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弗氏人格结构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相互冲突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三者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其命运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一直是王尔德批评的焦点之一。百家争鸣之中,以心理分析为依据的评论主要借用西蒙.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结构方面的理论,把书中的三大主人公与弗氏的三个心理区域相对应。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画像和黄皮书的心理启示,对个中角色作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对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冲突作了更为详尽的分析,旨在把该小说关于三个心理区域的研究再向前稍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心理着手,揭示别格悲剧形成的原因。认为在别格身上体现出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冲突的心理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人格结构理论这一新的角度诠释别格的内心冲突与矛盾及其成因,能更深入揭示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游历仙境小说中寻仙、入仙境、返回人间情节结构的解析,提出本我——自我——超我在游仙小说情节中的社会精神反映。浓墨重彩的仙境是游仙小说塑造的人们憧憬向往的乌托邦理想,由此深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追寻幸福生活的社会心理内核,揭示魏晋南北朝游仙小说幻想瑰丽,神格人化,语言生活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译者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是作者的传声筒、代言人,而且译者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心理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运用精神分析法,对译者和原作或作者、读者的关系同本我、自我和超我进行比较分析,认识和感受译者在翻译中所遭遇的困惑,呼吁人们关注翻译事业,关注译者,从而拓宽翻译研究的视角,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6.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症状是自我中心。具体表现在傲慢自大、好利用人、思维散漫随意、自我感觉良好、自我夸大和好文饰自己等。自恋型人格障碍与父母的养育方式不当 (如溺爱、超值评价等 )和患者的自我塑造有关。改善父母的养育方式可以预防自恋型人格障碍。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可以减弱或阻断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17.
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马斯洛自我需求理论、罗杰斯自我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根据成因,指出要采取降低超我,端正认识,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树立目标,增强成就感,实现自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协调编辑的自我与外部的评价等措施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倦怠现象进行心理干预,以实现期刊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仁是儒家文化及其道德的核心,从行仁的方法看,仁首先是在家庭关系中的推开,涉及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即父慈子孝、夫妻互敬、兄友弟悌.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儒家所有的道德立论均是在家庭道德伦理上的展开和自觉.文章探讨的是仁在家庭伦理中的如何自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