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首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8月10日至14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来自大陆,港台、美国、新加坡,韩国等136名学者出席了这一盛会。会议期间成立了以夏传才为会长的中国诗经学会。这次提交大会的论文共94篇,现依《诗经》文艺学、《诗经》文献学、《诗经》文化社会学,《诗经》美学,《诗经》学史,海外《诗经》学六类分别评述如下: 一、《诗经》文艺学 《诗经》是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一直是中国人的经典。然而,它毕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它的研究首先应该是艺术的,这次为会议提供了这个专题的论文达16篇之多,体现了学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论语·季氏》载孔子谓伯鱼:“不学《诗》,无以言。”这句当时看似普通之极的话头却谶语式地预言了《诗经》与未来中国语言文化关系的发展前景。两千多年过去,当我们今天把中国语言文化隐喻品性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的时候,我们惊异地发现,春秋以前的古老典籍虽然并非仅有一部《诗三百》,但是作为语言文本,《诗经》以外的其他任何典籍都未能像《诗经》那样对中国语言文化隐喻品性的形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描述和说明这一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中国文学、文化、诗歌的始源,也是漫长的历史与社会形态的反映,占文学主导地位的诗歌及诗风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中国文学的方向。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成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对我国古典文学乃至整个古代文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是成书于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人们常把它比作中国的《诗经》。它们都是本国文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是本民族文学中一朵亮丽的奇葩。这两部诗歌总集,存在着某种亲缘性,更是可以相互媲美,遥相辉映。《诗经》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在《万叶集》中,蕴含着…  相似文献   

4.
从《诗经》看民族图腾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之一。《诗经》就保存了商民族和周民族的图腾文化。始祖感生神话、图腾祖先观念、图腾名称、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生育信仰等构成了《诗经》图腾文化和中国图腾文化的洋洋大观。从汉至今的各地礼俗、风俗,反映了中国图腾文化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茶”与“茶”原非同物异名,一为木属,一为草属,原本异物异名。历代学者认定中国茶文化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诗经》,说《诗经》中就已有咏茶的民歌或咏茶的诗句,乃是一种以讹传讹积非成是的误解。但谈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或讲文学与茶的缘份,总是绕不过《诗经》。这就是“茶”由《诗经》“茶”字演化而来,其字形、音、义的定型和确立,大约是在唐代。《诗经》和茶文化的渊源关系,就在于“茶”为“茶”之字源,仅此亦可见《诗经》不愧为华厦文化内涵丰富的渊薮。  相似文献   

6.
《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过程中,“上帝”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而在《诗经》的接受史上,这一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曲解。在《诗经》和《圣经》的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诗经》中的上帝确曾有过与《旧约》中耶和华相似的位格,上帝与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父子般的关系,也为中西方经典所共同关注。上帝的身上,寄托了先民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及其希冀和理想。但在《诗经》中,上帝没有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航标,灵魂最终的归宿,而是被理解为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神灵,上帝对人来讲始终是外在的,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有怨愤之情,而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归上帝。人,最终疏离了上帝。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典籍,对世界特别是东方各国文化也有重要影响。为继往开来,推动现代《诗经》学的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学术交流,《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月10日至14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这个研讨会是由国内2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发起,由河北师范学院承办的。与会学者150人(其中美国、日本、韩国和香港、台湾地区48人),提交论文94篇。会上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宗经》篇认为"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是总结了历代文化精髓的经典。《诗经》则由于其艺术特性而最能深入人心。但"五四"新文化运动颠覆了《诗经》的经典地位,造成了《诗经》研究的偏差。今天,我们应联系经学史的发展过程,重申《诗经》的这一历史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在《诗经》训诂研究中点燃火炬 ,开辟新路 :突破了“以古证古”的局限 ,把《诗经》放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进行释义 ,从而获得更丰富的训诂资源 ;把《诗经》训诂与美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从而使传统训诂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总结出许多新鲜的训诂理论 ,为当代《诗经》训诂学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的贡献不仅有利于当代训诂学 ,也利于中国阐释学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诗经》比兴进行分类,是为了让大多数读者了解《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及其运用中的各种情形,但是要了解《诗经》比兴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必须了解其特点及发展趋势。本文对《诗经》比兴的特点进行详细剖析,不仅让读者加深对《诗经》比兴的理解,而且看出《诗经》中的“兴”与后代的写景或情景交融这样的艺术手法是一脉相承的,这对于读《楚辞》尤其是《离骚》,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意象性是汉字根本特点之一,也是汉字创造和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本文从分析汉字构造的意象性入手,探索其发展变化规律,提出尊重汉字意象性、遵循汉字意象发展规律的对外汉字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中国武术,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基于此,通过文献资料、历史考察、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本研究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概说及其中意蕴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武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即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互融共生的意识,铸牢文化认同;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互动共存的意识,铸牢民族认同;中国武术与国家命运互联共荣的意识,铸牢国家认同。最后,研究提出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略,即同心同德:阐释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蕴含;同心同向:把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站位;同心同行:设计好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中很少有表现客观物体在光的照射下显现光感效果的作品。光感的表现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历来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中国画中光感表现发展缓慢的原因是由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和讲究意境表现的学说所形成的特定的审美态度所决定的。中国画表现光感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传统绘画理论,吸收西方绘画有益经验,以扩展中国画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4.
语体选择和文体选择是语文课程内容选择的首要问题。在语文课程设计中虽然形成了以现代书面语为主,以文言文为辅的语体选择格局,但现代文的教学价值还有待不断开发。语文课程在文体选择上仍以文学文体为主组织课程,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打破这一格局。借助新闻文体和学术文体的文类优势,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科书近代化是指语文教科书为适应近代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语文课程的发展而产生革新的历史过程。中华书局坚持正确的编辑理念,编撰优秀的语文教科书,形成了完备的语文教科书体系,对语文教科书近代化做出了贡献。同时,对推进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有其独特优势,中医学制定了运动性疲劳的分型,为选用中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组成上抗疲劳中药大致分为复方中药、单味中药和中药单体三种形式,主要以补益和调理为主。通过总结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多种常用复方和单味中药的抗疲劳功效,旨在为训练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汉语国际推广,作为我国的一项文化战略,旨在通过汉语的国际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汉语的国际传播对当前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汉语要走向世界,就必须有科学、统一的规范。汉语规范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就是汉字的规范化问题。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汉字系统内存在严重的汉字异形现象,破坏了汉语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在当前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制定统一的汉字规范,实现汉字“书同文”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期,数万中国自由移民陆续进入古巴。受华侨华人人数变化、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古巴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影响,古巴华侨华人经济经历了起伏兴衰。古巴华侨华人经济体现出鲜明特征:一、华侨华人商业高度集中在“衣食”领域;二、华侨华人商业地理分布范围极广;三、华侨华人多从事小商业,资本额不大;四、华侨华人经商者不断增多,但仍以做工为主。  相似文献   

19.
要全面理解和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正确认识语文知识的属性和语文知识在培养语文能力及人文素养中的作用。初中的语文课教学并非要刻意淡化语文知识,而是要把适宜的语文知识置于适宜的位置以适宜的方式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20.
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外国学生能熟练掌握、准确应用汉语言,且能实现跨文化交际。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中,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水平,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