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拉图尔对实践科学观的本体论辩护分为两个阶段:⑴基于广义对称性原则和拟客体的概念,他提出了自然-社会混合本体论;⑵由于广义对称性和自然-社会混合本体论所具有的某些缺陷及其招致的误解,拉图尔在对"社会"概念进行改造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本体论。后者构成了拉图尔科学社会学的完整体系,与实践科学观之间具有更大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面临全球环境失衡的危机,拉图尔提倡依据技术"客体"和行动者网络进行思考。他还倡导"对称性外交",这一概念强调在谈判中人与非人行动者的平等。然而,对于拉图尔的哲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方式来控制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对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影响,笔者抱有怀疑态度。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于说明特定技术创新的生产和发展有一定作用,但是当我们的视角从技术客体扩大到科技工业体系,或者从技术的短期完善扩大到其长期功能及其社会影响,他的方法便无法提供充分的解释了。在这个日益阻碍我们对技术后果进行认真反思的背景下,技术的功能和信息的相互依赖性有利于其根据自身的逻辑和动力组合成为结构化系统,这就使得我们难于控制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产生的影响。在经验主义的幌子下,拉图尔提出了一套令人稍感安慰的、源自天主教技术进步主义的技术形而上学理论。可以说,拉图尔的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神正论",消除了一切非人化进程的可能性以及政治、经济或技术异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对拉图尔描述取向的联系社会学,学界多从本体论的角度予以检视,其社会学对主体极的忽视往往被遮蔽了。尽管拉图尔排斥认识论,但是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来检视拉图尔社会学则可洞悉这一缺憾,并可揭示后期拉图尔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转向诸存在模式探究(AIME)的意蕴所在。经此转向之后,拉图尔与其对立者(诸如涂尔干、布迪厄以及众多的STS学者)之间的差距,事实上并非通常认为的那么大。  相似文献   

4.
拉图尔通过对盖娅理论的彻底解读,从非现代性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盖娅是自然的世俗形象,其中的行动者都是有生命的,而且盖娅不能称为统一的整体。他进一步批判了现代主义的人类形象和全球概念,创造性地定义了人类世时代的地面人和新气候政权,盖娅影响下的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联系是物的议会。拉图尔和新唯物主义都着力于颠覆现代制度的哲学根基,构建反人类中心的科学观,天地境界的人和拉图尔的地面人角色也是非常契合的,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已有关于技术人造物的本质认识主要存在客体和工具两种隐喻,始终囿于自然与社会、人与物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基于反二元论的立场,拉图尔依托对现代性的批判与符号学思想,提出了技术人造物的行动者网络隐喻。立足行动者网络隐喻,拉图尔提出了"实作论"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历史质,创新"技术解释学"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关系质。  相似文献   

6.
夏平和谢弗的《利维坦和空气泵》一书被誉为SSK的经典之作,利用科学知识社会学纲领,夏平和谢弗打开了黑箱化的霍布斯-波义耳的争论,考察了政治秩序与知识产生和保护的关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拉图尔和哈拉维分别再回溯了这段历史,拉图尔解构了霍布斯的利维坦,消除了SSK对自然与社会的截然二分,指出自然/社会的二分是现代性的虚伪假象;而哈拉维则从社会性别的建构这一视角出发,指出波义耳的实验纲领建构了新的男性社会性别,掀开了被SSK黑箱化社会的一角。拉图尔与哈拉维各自的研究都向我们表明,他们都致力于在科学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之外另辟蹊径,以实践建构论取代社会建构论,试图描刻出自然与社会、人类与非人类共同演进的真实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7.
拉图尔的科学公信力循环模型,作为对知识生产的社会过程的一种解释,为公众参与科学的合法性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但拉图尔模型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简化了公众在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美国艾滋治疗行动主义者运动的考察,分析了公众参与科学知识生产的过程和途径,表明了公众是科学公信力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最后,文章提出了新的科学公信力协商机制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科学哲学,是关于科学的哲学,缺乏关于科学研究的哲学。法国著名SSK学者拉图尔最先意识到这个问题,本文在拉图尔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一种关于"科学研究的哲学"的主张,为这种主张的成立,论证了:1)区分"科学"与"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2)"科学研究的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3)科学研究与科学实践的关系;4)如何研究"科学研究"——如何区分哲学和社会学的方法?5)科学研究的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6)最后指出了"科学研究的哲学"可用的哲学和其他资源。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2017年5月4日至7日,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了"重置现代性!"系列工作坊,随后来到北京举办了三场讲座,所到之处掀起了一阵拉图尔热。在拉图尔来访之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特聘的卡尔·米切姆教授就在为此进行积极的准备。专辑的第一篇文章出自米切姆教授。回顾拉图尔的工作,贯穿始终的是行动者网络。当拉  相似文献   

10.
拉图尔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提出的行动者能动性观念认为非人元素与人类一样,都作为科学行动者而享有完全对称的能动性,这种认可非人作为行动者也具有能动性的观点备受争议。拉图尔之所以赋予非人以能动性,一是为了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继续体现他对科学的历时性特征的理解,二是为了实现科学研究的“人的祛中心化”。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结构主义符号学渊源来看,非人行动者的能动性观念存在先天性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人们对害虫习性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也发生很大变化。本文尝试利用拉图尔等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简称ANT)分析变化的原因。据ANT观点,害虫并不是被动地作为人类认识与防治的对象孤立存在,它也是网络中的行动者。它的存在促使自然、社会各因素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并引起网络中的各种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运用ANT理论剖析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因素,由此为研究古代传统科技、文化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道德的第一重作用:“维护人的利益”出发,认为尊重自然界及其中物种和其他组分的权利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物种、生态系及地球生物圈其他组分的内在价值也就是对系统稳定性的价值。利益也就是物种的需要、习性。从道德的第二重作用:“满足人精神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出发,认为自然界及其中的生态系统、物种、动植物个体的权利、利益和价值就是热爱生命、满足精神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依据。并针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把“是”等同于“应该”这一难点问题,认为这些流派提出的权利、利益、价值的依据就是寻求动植物个体、物种、生态系统、自然界中与人相似的特征把他们当做人来爱护。  相似文献   

13.
科学融合与哲学形态和功能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和哲学具有内在的关联,它们在形态上有着高度的似同性,在功能上则互为补充。随着科学融合的兴起及科学形态和功能的转换,与之相关联的哲学将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领地丧失、替代危机、趋向困惑、自身缺陷是身处科学融合的“大科学”时代的哲学必须正视的根本性问题。历史上,哲学曾经适应科学的转型实现过形态和功能的转换,今天,面对科学融合的重大挑战,哲学要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必须通过哲学观的变革实现自身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新转换。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和公益慈善是人类历史中明灯闪耀的"双子塔",公益慈善支持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而科学技术丰富公益慈善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方法。科学技术和公益慈善经历了供养聚集、专业互涉和跨界交融的历史互动。科技慈善是二者重要的结合,主要表现在科学家人才项目的资助、科学组织机构的支持帮助、科技奖励和科技悬赏。科学技术解决人类问题的可靠性,公益慈善的科学性和技术化,以及发挥科技慈善家群体作用都将影响决定着科学技术和公益慈善构筑人类未来的福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学科领域组织名词工作的方式各有特点。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协调关系与开展合作、选聘专家、制定致酬办法等方式组织开展名词规范化工作,且在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结束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组织名词工作;医药卫生领域主要通过聘请专家和组织集中审查及协调开展名词规范化工作;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聘任专家担任工作委员,并为推进名词工作做了一些部署,但收效甚微。了解各学科领域组织工作特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外来词汇从西方土壤中移植到中国异域土壤的过程中,经历了二次命名、传播、变异、在汉语中固化或消失的发展历程。术语命名的对象是直接的,而二次命名对象是间接的,跨语赋义受到语符、语境、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从本质上讲译名过程涉及两套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和意义实践。文章采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文献细读和思辨,具体分析西方外来名词/术语在符号跨语实践中的赋义过程,即符号生成、符指过程、在汉语中获得合法身份,在此基础上描绘术语的运动轨迹模型,以期为中国近代译名实践的当代阐释提供新视角,并为外来术语译名统一和规范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侧重于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问题。而当代哲学则更加注重于人的价值学和实践生活方面的研究。而且,当代哲学超越于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回应当代自然科学技术革命最新成果,加深了对人的本质、价值和实践等问题的理解。比如,前些年人学研究热烈讨论“裂脑人”、“冷冻人”、“挟体人”、“复制人”等问题。最近时期,克隆技术的发展向我们提示“克隆人”时期的到来。网络技术发展使“网络虚拟人”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也尖锐地摆在面前。韩民青教授在他关于未来人类大结局的设想中更是提出了“非原生人”、“文化系统人”的理论,这些都使得传统哲学关于人的理解面临一次实质性的革命。笔者认为,无论面对何种奇妙形式的人学或人格自我论问题,我们都必须坚持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看作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生成、发展和自我完善化的存在。我们还要立足于价值论思考,把当代人类现实生活需要与意义的满足作为理论的归宿。我们还必须坚持辩证法的批判与开放宽容精神,要通过各种理论观点的比照与辩驳,来发现解答当代人学问题和人格自我论各种问题的真理。  相似文献   

18.
仿造翻译方法是新术语和新概念在语际转换中常用的翻译方法,但是,由于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对这一转换方法的研究并不多。从语义、形态、句法和指称层面分析仿造法在英汉翻译中的局限性和可译性,探索仿造方法在翻译新术语和新概念中的具体应用,能够相对系统和全面地研究仿造翻译方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加具体和实用的仿造翻译方法,指出相关注意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新术语和新概念的仿造翻译实践,以填补目标语的语义和文化空缺,丰富目标语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铁血烽火、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创造和发展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军事用语。这些军语诠释了这场波澜壮阔战争的指导路线、战略方针、战略战术、基本进程、特征优势等主要内容,充分发挥了摹写抗日战争现实、统一国内各方认知、引领抗日军民行动、促进军事理论创新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引入讨论生命与认知的进化论框架,介绍生命哲学的有关要点,分析认知和生命的连续性,并以此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框架,讨论认知的主要特征,认知活动与其它生命活动的区别,分析生命和认知的各种进路:内在论进路和外在论进路,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外在论进路,以及从对称的外在论进路演变出来的协同演化论。最后,简略地叙述协同演化论对认识论中各大流派的含义:即它在以实在论/反映论为一方,实用主义/实践论为另一方的辩论中对哪一方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