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球孢白僵菌(B.bassiana)是国内外广泛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杀虫真菌之一,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一种昆虫病原真菌.该研究以玉米为材料开展球孢白僵菌在玉米叶片中的定殖研究,结果表明,其在叶片定殖率随设定的孢子浓度增大而增大,在设定孢子浓度为1×107时,第二次灌根两周后检测叶片中有最高定殖率为16%,最高生长速率0.403 cm/d,玉米抗虫的抗性级别也由感病提高到抗病或中抗,但这种提高只在孢子浓度为104到107范围内增长较大,超过107这个浓度后,球孢白僵菌在玉米中的定殖率及对玉米的促生和抗虫性的提高不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同其他生防菌相比,具有以抗虫为主,兼有促生,绿色环保的优势,这为多渠道开发利用球孢白僵菌提供了新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2.
球孢白僵菌菌株交配型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是一种重要的虫生真菌,开发的真菌杀虫剂是一类优良的生物农药,其有性世代—球孢虫草Cordyceps bassiana也有潜在的经济价值.鉴定球孢白僵菌菌株的交配型,确立含有不同交配型标准菌株,进行菌株的快速配对,对于球孢虫草的人工栽培和球孢白僵菌的育种都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多次重复试验,优化了扩增条件,保证了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该试验结果为检测球孢白僵菌菌株的交配型提供了一种简便、准确的方法,并为研究球孢白僵菌交配型基因的功能、人工栽培和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杀虫球孢白僵菌菌株筛选及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叶蝉僵虫中分离出一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根据GenBank上球孢白僵菌类枯草杆菌蛋白酶基因序列同源性设计引物,采用RT-PCR法得到一个球孢白僵菌类枯草杆菌蛋白酶CDEP2基因的cD-NA片段.利用表达载体pET28a(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CDEP2蛋白.  相似文献   

4.
球孢白僵菌孢子的耐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温度、pH、紫外线照射对D1-5球孢白僵菌在极性条件下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并找到萌发最适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等时,温度在15~40℃都能萌发,19~28℃为最适应温度.球孢白僵菌孢子在pH 3~11之间都能萌发,萌发率在pH≤7时随着pH增大而升高,在等于7时达到峰值95.06%,而后逐渐下降.紫外线照射会严重影响球孢白僵菌的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的利用球孢白僵菌进行生物防治,室内测定了白僵菌菌株D1-5分生孢子的萌发条件.主要探究白僵菌菌株在温度、pH、紫外强度三个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极性检测;记录白僵菌在各项指标下的萌发率数据.结果表明分生孢子在26℃下萌发率最高,可达到90%;最适pH为6~7,白僵菌在pH 4~5时菌丝生长最旺盛,pH 6.0时最适于产孢.波长为280 nm的紫外线对白僵菌孢子杀伤力较大,并造成毒力下降.以上结果为田间防治玉米螟提供最适条件,以期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相差显微缩时电影术,观察白僵菌的生活史,结果表明白僵菌可以通过分生孢子、芽生孢子、节生孢子、内生孢子、厚垣孢子和菌丝体的断裂等多种方式进行无性生殖。生活史的类型是属于多孢型的。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产生不同类型的孢子。同一菌株分生孢子梗的形状是多样的。内生孢子产生于菌丝体的壁内,是简化了的孢囊孢子生殖类型。  相似文献   

7.
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是一种广谱性的杀虫真菌,能使多个目科的昆虫感染致死。对雌性昆虫生殖发育的影响表现不一致。EL—tahtaqui(1964),对马铃茹甲虫的研究中,发现白僵菌能刺激马铃茹甲虫,使产卵量为通常的1.3倍,Telenga(1958),用白僵菌处理棕尾毒蛾(Euproctis chrysorrhoea)发现处理区存活蛾所产的卵胚胎死亡率高达52.%,而对照区只有7.1%;Boycer,D.和Rizvanov,K.(1960)用白僵菌处理正在产卵  相似文献   

8.
本利用95%的乙醇浸提川楝果实各部分,对棉铃虫进行杀虫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川楝果实各部分提取物及其残渣对棉铃虫幼虫的蛋白质合成有影响,川楝的果皮和种仁对棉铃虫都有较强的杀虫活性.果皮和种仁二的杀虫活性不显.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主要城市绿化树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主要城市绿化树种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各类绿地中已有应用的树种约180种,属32科,72属.并对这些树木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园林用途等分析,指出树木应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链格孢菌是导致葡萄采后腐烂的一种重要病原菌,且其产生的真菌毒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安全隐患.本研究从自然发病的葡萄果实中分离纯化出一株侵染菌株(A-0913),根据真菌的形态学特征并结合5.8S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属于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同时,对该菌株基础生物学特性及其毒素检测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5℃,中性或偏碱性环境均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PDA培养基中培养36h后可达对数生长期.研究发现该菌株具有产毒素的性能,通过进一步优化真菌毒素HPLC检测条件发现该链格孢菌株主要产AOH和AME两种真菌毒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在植物源农药方面的应用,研究采用2.50k的瑞香狼毒根粉,95%乙醇总提取液浓缩至500mL,定为原液,按不同浓度稀释后,室内叶碟法杀灭菜粉蝶(Pieris rapae)4龄菜青虫试验结果显示:浓度为160mol/L时,4龄幼虫表现为高度的拒食现象.浓度为80...  相似文献   

12.
任可欣 《松辽学刊》2006,27(2):79-80
NO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长期的体育运动对NO及其合酶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发现不同运动对NO含量变化影响的规律,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生物流化床技术是基于生物膜法的废水生化处理技术.总结了近年国内外生物流化床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现状,对三相生物流化床内关键内构件等进行概括,同时对生物流化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组成及其制备方法,研究了温度、水质等因素对该制剂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价格低廉、稳定性高,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选用无水乙醇为有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半夏干粉中的活性物质,研究提取物对桃蚜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半夏乙醇提取物对桃蚜有较好毒杀活性,提取物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当浓度为100.0mg·mL^-1,处理后48h,毒杀校正死亡率在90%以上.桃蚜在半夏无水乙醇提取物处理过的叶片上取食,其若蚜发育历期延长,成蚜寿命显著缩短,生殖力显著下降,桃蚜种群数量受到明显的抑制,在浓度为100.0mg·mL^-1时,7d后桃蚜种群数量约为对照的47.6%.  相似文献   

16.
激光照射后的大豆幼苗的生长,叶和根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照射次数赵多,照射时间越长,效应越强,激光照射后12天的大豆幼苗子叶,上胚轴,下胚轴和根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均发生了变化,并讨论了激光对大豆幼苗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7.
红豆杉及其产物紫杉醇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豆杉属(Taxus L)作为珍贵的药用植物资源,应进行合理开发、重点保护、大量繁育。人类的迫切需求使红豆杉及紫杉醇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取得了很多成果。根据国内外研究报道介绍了获取抗癌药物紫杉醇的几种途径:红豆杉的人工种植途径,植物组织培养途径,生物合成途径,化学合成及微生物生产途径。认为组织培养是缓解需求的重要方法,生物、化学合成将是根本解决药源的最终途径。相信通过重点研究,紫杉醇高技术、产业化生产会很快实现。  相似文献   

18.
化学农药的大规模使用为世界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又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生物农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是生物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大国,但存在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制剂化困难,应用推广困难等严重问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才能推动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应用浮游藻类评价桂湖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4年应用浮游藻类对桂林旅游景点——桂湖水质进行监测评价,初步探讨了桂湖浮游藻类与水质的相互关系.研究内容:浮游藻类的组成、生物种类、生物数量、指示生物、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理化对照监测等.结果表明:桂湖含有浮游藻类7门69属138种,主要种类为硅藻和绿藻;水质评价指数大多数样点达到清洁水质标准,少数有轻度污染,桂湖水质整体为清洁。  相似文献   

20.
以组培难生根的大花序桉(Eucalyptus cloeziana)和易生根尾巨桉继代苗为材料,用生物和化学显色方法鉴定大花序桉的内源生根抑制物质。结果表明:与尾巨桉相比,大花序桉继代苗提取液对绿豆和红豆的发芽无显著影响;大花序桉提取原液对绿豆插条发根率、发根量和根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尾巨桉GL9原液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差异达显著水平,提取液稀释1倍后无显著差异;两者提取液含黄酮类物质,不含烯醇结构酚类和皂甙,初步判断大花序桉组培生根的抑制物质可能为黄酮类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