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英语B级考试117名大专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高考英语成绩和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B级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1)学生在考试之前,外语自我效能感处于一个中等水平,英语考试焦虑和计算机使用焦虑水平较高;(2)B级考试及格学生和不及格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和英语考试焦虑存在显著差异;(3)B级考试成绩和高考英语成绩、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与英语考试焦虑成显著负相关,与计算机使用焦虑的相关性不显著;(4)高考英语成绩和英语考试焦虑为B级考试成绩的显著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两相关样本作Wilcoxon检验和符号检验,对两独立样本作Mann-Whitney U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研究了班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得到班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高度显著.建议加强班风建设,以班风促学风,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二、三本高校的合并招生,原二本院校大一新生的高等数学卷面成绩出现了显著下降。为追溯其原因,以四川旅游学院部分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性别、生源地、文理科等为样本,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原二本院校大一新生高等数学卷面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与其高等数学卷面成绩的相关系数只有0.164,即高考数学成绩对学生的高数卷面成绩不起决定性影响;文理分科也不显著影响高等数学卷面成绩;而学生的生源地与性别对高等数学卷面成绩呈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检验分析的方法入手,在认真研究通常所用的方差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数学建模模型,建立班级考试成绩抽样分布,从简易的分布图形猜测班级考试成绩总体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出发,结合假设检验具体做法,通过分布拟合的χ^2—检验法验证班级成绩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通过检验说明教学过程是否正常,并通过标准差系数法对上述检验结果作了进一步的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5.
应用统计软件SPSS对师范英语专业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入学成绩、同一位教师讲授的不同班级数学成绩以及英语成绩与数学成绩之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某理工类大学2007级和2009级两个年级共4460名大学生的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和英语高考成绩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高考成绩对四级成绩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女生的四级成绩显著优于男生;院系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性别差异引起的;文章还分析了影响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其它因素,同时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案例导入法进行"中药学"教学,培养自学能力强、基本功扎实,能更好适应职场需求的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方法:在中医学类5年制、本硕7年制班适时导入案例(实例)教学,并以传统法教学常规班为对照组;通过匿名问卷调查、分析期末考试成绩以及此法对申报科研课题的影响,从主观和客观不同侧面了解案例导入法的教学效果和不同专业及层次学生对"中药学"教学中导入案例教学的认可程度.结果:与对照班比较,运用案例导入法3个班的学习兴趣、理解记忆、思维启发、思路创新等均明显增强,考试成绩的优良率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显著降低、平均分数差异具显著意义(P<0.05).结论:案例教学确实能为启迪思维、增强记忆、培养能力起到铺垫作用,该教学模式应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增加教学环节考试成绩评价与预测的科学性, 根据多元线性统计分析中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对考试成绩指标进行量化, 建立了考试成绩评价与预测的回归模型。解析国家四级英语考试成绩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之间的联系, 建立了基于成绩评价的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 并得到了回归系数的数值。通过对回归模型以及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 利用该模型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评价与预测, 并在充分的条件下, 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能合理地预测出学生的英语四级考试成绩。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两个班级的大学物理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归纳比较了两个班级的成绩特点。结合学生平时的不良学习记录情况,对两个班级成绩特点和差异产生的诱因进行了阐述和解析。大量具体的统计数据表明,学习态度和学风问题与期末考试成绩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SPSS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永红  李学民 《甘肃科技纵横》2011,40(2):103-104,111
借助统计软件SPSS对平行班级学生的成绩数据进行正态检验分析和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分析,从而了解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从成绩中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指导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1.
通过选取东南大学120名本科生英语成绩,以全国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为因变量,以学生大学英语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并得到了回归系数的数值。对回归模型以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本科生大学英语课程学习成绩与CET-4成绩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最后,根据已建立的预测模型方程预测出120个样本的CET-4成绩与其实际成绩进行对比发现,两项成绩基本吻合,这也进一步表明了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用Excel实现成绩统计与试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影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0):55-57
针对高校公共课教师授课班级多、学生人数多的特点,设计了用Excel实现成绩统计与试卷分析的方法,大大减轻了教师整理统计成绩的工作强度、主要有两个大的模块,一个是成绩打印模块,一个是试卷分析模块。  相似文献   

13.
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影响,运用SPSS18.0对随机抽取的2OOo个样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得到结论: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虽然与以往相比有明显差异,但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6年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排球学科不同学历层次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和各年级成绩之间的纵比表明,考试成绩能够反映学生对排球学科掌握的程度;从中也体现近几年我系排球教学富有成效;五个不同学历层次或水平学生考试成绩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从平均成绩上看明显分出档次。在排球考试中应改变对技术严而对理论宽的现象。建议改革技术考试达标评分方法,使排球考试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5.
按文理大类培养和按专业培养是两种不同的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的课程考核不及格率是反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两种模式下一年级学生的不及格率做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发现按文理大类培养能有效降低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的不及格率;同时发现,在大文大理培养模式下,学生的不及格率随时间的发展有波动性趋势,呈现N形曲线。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数学成绩是否有显著性差异,选取同一个老师教的文科班和理科班的数学成绩,通过SPSS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由拟合优度K-S检验得出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然后通过相互独立的两组样本的t检验进行文理科平均成绩的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文科生的数学成绩均值普遍低于理科生的数学成绩均值.文章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给出了提高文科生数学成绩的四条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数学成绩是否有显著性差异,选取同一个老师教的文科班和理科班的数学成绩,通过SPSS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由拟合优度K-S检验得出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然后通过相互独立的两组样本的t检验进行文理科平均成绩的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文科生的数学成绩均值普遍低于理科生的数学成绩均值。文章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给出了提高文科生数学成绩的四条策略。  相似文献   

18.
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的主要依据是期末考试成绩,但是,期末考试成绩的优劣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学生对流行病学学习兴趣大小而至的学习态度,其次是考试题目的难易、考场纪律的好坏和临场发挥状态. 因此,正确评估学生学习成绩需要消除上述因素的影响,才能得到真实的学习成绩. 文献报导标准化处理考试成绩能克服上述因素的影响,较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笔者学校两个班的高考成绩和大学数学成绩为样本,通过相关系数研究了高考总分、高考数学成绩、高等数学成绩以及线性代数成绩4项成绩的相关关系,发现高等数学成绩与高考数学成绩确实具有高度相关性,线性代数却与其他科目都没有很强相关性。我们还从客观事实来解释它们的相关关系,对学校数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某高校经济学基础课教学调查数据,探索大班教学中的“小团体”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同群效应。将“小团体”的同群效应细分为内生性效应和外生性效应,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结果表明:高校大班教学中的“小团体”能够产生显著的内生性同群效应;在控制了多方面个体特征、个人能力以及个人努力程度以后,外生性效应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影响并不显著;女性、汉族、高考成绩和个人努力程度越高的学生学业表现显著更优。根据学生成绩和能力分组的估计结果进一步发现:学习能力更强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内生性同群效应的影响,高校大班教学中存在“近朱者赤”的现象。因此,在高校大班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善于运用同群效应来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更深层次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在大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分组讨论和课后布置分组教学任务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分组的结构进行干预,强调不同专业、不同成绩学生的混合组队,打乱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和专业所形成的天然划分,避免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加剧学生在学业表现上的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