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冯辉红 《甘肃科技》2003,19(9):104-106
目前,隔震技术规范即将颁布,这就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隔震技术属于减震控制技术之一,而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则是土木工程的前沿领城,研究建筑结构减震控制理论的发展及现状,以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应用,并将其与传统的抗震理论相比较,更加突出了建筑结构减震控制理论的优越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高层建筑结构,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并结合“科技研发中心”超高层全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及钢结构主要构件的翻样、下料、制作等各个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总结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以及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分析和各种体系相对应的方法。为实际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减震技术主要集中应用在基础隔振和消能减震体系中,有较好效果但使用条件也受限制。结合橡胶支座基础隔震和调谐质量阻尼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在超高层结构中应用非线性"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减震技术。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不同地震作用下采用了非线性"TMD"减震技术和不采用减震技术的某高层结构的地震反应,发现了非线性TMD技术对超高层建筑具有明显的减震效果。该技术对超高层结构的减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潘向军  王守君  张静芳 《河南科学》2012,30(9):1299-1303
介绍某超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及设计,包括结构选型、弹性计算、弹性时程分析等,研究了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5.
结构整体稳定是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为控制超高层建筑结构的重力P-Δ效应(结构的水平变形引起的重力附加效应)不至于过大,提出一种基于刚重比敏感性的单驱动约束优化设计方法。刚重比,即结构的刚度和重力荷载之比,是影响重力P-Δ效应的重要参数。依据虚功原理和等增量分析方法,分别推导敏感性系数公式,并以两层平面框架为例计算其敏感性系数,从理论上说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将该优化方法用于建筑高度468 m的某超高层建筑,调整构件尺寸后共计节约成本939.1万元,从工程实践上说明了方法的可行性。研究表明,针对以刚重比为驱动约束的超高层建筑结构,该方法能合理地将材料分配到不同的构件组中,可实现经济有效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6.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文章分析了钢结构稳定设计遵循的原则以及钢结构稳定设计特点,并提出钢结构稳定性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某超高层全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及钢结构主要构件的翻样、下料、制作等各个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和材料选用提供一些粗浅的意见。对于支撑体系,消能减震装置不在此文内介绍。  相似文献   

8.
降低超高层建筑横风向响应的气动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超高层建筑向高柔方向发展,其横风向荷载和响应问题越来越显著,成为结构设计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降低超高层建筑横风向荷载和响应的措施主要有空气动力学措施(简称气动措施)、结构措施以及外设阻尼器措施三种,其中气动措施的机制是通过设计合适的建筑外型(或适当的局部修正)使其满足抗风要求.对超高层建筑抗风气动措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这些措施主要有:选择气动性能好的基本截面形状,横截面角部处理、横截面沿高度变化、立面开洞等.同时,还指出目前研究和工程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并结合“科技研发中心”超高层全钢结构的制作与安装及钢结构主要构件的翻样、下料、制作等各个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和材料选用提供一些粗浅的意见。对于支撑体系,消能减震装置不在此文内介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抗震与耗能减震技术的发展,抗震与耗能减震技术已经从研究领域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已经正式编入了关于耗能减震的条文。橡胶支座抗震结构以其安全、稳定和经济的特点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抗震技术。本文主要探讨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工业钢结构的厂房结构形式不同于民用建筑,厂房内设备的布置对结构影响很大,需要在设计初期综合加以考虑·介绍了在设计中的一些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12.
约束阻尼(CLD)结构拓扑优化是轻量化设计下实现振动与噪声控制的有效手段。结合约束阻尼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以前两阶模态损耗因子及其加权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以参数化水平集函数的扩展系数为设计变量,以约束阻尼材料用量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基于参数化水平集法(PLSM)的拓扑优化模型。基于伴随向量法推导了目标函数对设计变量的灵敏度,采用优化准则法更新设计变量。算例结果表明:基于参数化水平集法对约束层阻尼结构进行拓扑优化是可行有效的,且以基板结构应变能分布构建初始构型可提高优化效率。此外进一步讨论了在附加质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约束层材料和阻尼材料厚度变化对约束阻尼材料模态损耗因子和最优构型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3.
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简化分析方法的进一步改进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文章对现有的几种评估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近似方法,其中包括推覆分析、能力谱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就其中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能力谱方法的进一步改进.通过一典型结构的分析实例,初步证明了文章建议的方法简便有效,在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中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空调系统的节能方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建筑节能一直都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整个建筑系统中,空调系统的能耗尤为突出,约占整个建筑能耗的35%以上,因此研究空调系统的节能方案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蓄冰空调、地板辐射供热等是高效节能的暖通空调系统,通过采用节能型围护结构材料、利用合理的控制系统可实现空调系统的节能运行,另外,还就空调系统中所存在的设计保守、技术上合理的节能方案难以推广运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结合轻钢建筑的定义及其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情况 ,详细论述其结构体系形式 ,轻型化技术措施 ,材料的加工设备 ,优良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对轻钢结构的科研、设计及施工管理提出建议 ,并探讨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各类技术的、市场的和观念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代表的各类先进技术高速发展和有力推动下,建筑业智能化和信息化随之快速发展,智能建筑、绿色智能建筑、超智能建筑以及智慧建筑等概念层出不穷.结合实际,首先针对AIoT(Artificial Intelligence&Internet of Things)技术、智慧建筑内涵及其人工云脑等内容进行介...  相似文献   

17.
 针对磁流变阻尼器存在的过热、结构复杂、磁场利用率不高和沉淀等问题,结合车辆减振对阻尼器拉压阻尼力成比例控制的需求,设计了磁场外置的旁路式、液体单向流动的新型车用磁流变阻尼器,并完成样机试制和台架拉压试验。新型磁流变阻尼器在工作原理和结构上都有突出特点,有效解决了磁场利用效率,输出拉、压力的匹配,沉淀和多自由度受力的问题。将阻尼发生装置设计成外置串联结构,线圈置于缸筒内且靠近筒壁,减小了阻尼器的径向尺寸,散热条件好,便于维修。实验设计准确合理。通过试验分析励磁电流、振幅、频率对阻尼力的影响,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的拉压阻尼力成比例控制结构设计合理有效,可满足车辆减振对阻尼器阻尼力控制的要求;平行圆盘缝隙式阻尼发生装置能明显提高磁流变阻尼器的磁场利用率,使阻尼力范围更大,更易控制。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的设计为改进和其性能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为车辆减振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新型阻尼装置和重要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8.
扼要比较了Rayleigh阻尼和Caughey阻尼两种阻尼模型,利用ANSYS软件中的APDL编程语言进行二次开发,将Caughey阻尼模型应用到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中;以某实际复杂高层建筑为例,采用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阻尼模型对复杂高层结构随机地震反应计算结果的影响,讨论了Rayleigh阻尼模型和Caughey阻尼模型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Rayleigh阻尼模型的曲线形状与所选取的控制频率相关,两控制频率间的计算阻尼比小于实测结果,两控制频率以外部分的计算阻尼比则大于实测阻尼比;Caughey阻尼模型能在较大频率范围内较准确地反映结构的阻尼特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风电结构的低阻尼特性及设计反应谱未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oil-structure Interacton,SSI)的问题,提出了考虑SSI效应的适用于风电结构设计的地震反应谱. 选取具有不同场地特征的3 034条地震动,并按照建筑抗震规范进行场地分类;基于无质量集总参数模型,建立了风电结构考虑SSI效应的单自由度分析模型. 基于大样本地震动结果的统计分析与非线性最小二乘技术,形成了新反应谱的规范形式. 分析表明,对于低阻尼比,新反应谱值大于规范谱值,比传统采用建筑抗震规范反应谱的计算更加安全. 提出的新反应谱概念清晰、形式简便,可为风电结构的抗震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结合作者从事房屋增层设计和研究的经验,指出了房屋增层的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几种典型增层结构型式。有些结构型式是作者首先提出并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