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歌唱是一门通过声音传递人的情感、塑造音乐生活意识形象的艺术,它不仅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最紧密、最亲切、最自然的联系,也是人们普遍学习和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方式。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的“母机”,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高等师范歌唱教学成效优劣的意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各具特点和独立性,这是由于它们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技巧,但是它们之间却明显地存在着某种联系。就像我们谈一首交响曲的“建筑”,也反过来称建筑为“冻结的音乐”;我们说某种写作具有“雕塑”的性质,也往往把一件雕塑作品形容成“石头写成的诗”。在音乐和其它艺术作品之间,这种比喻不断地被人们采用着。除了谈到一首乐曲的“建筑”外,我们还用“音画”一词;当作曲家致力于表现人物、心境、情绪时,我们说他倾向了“大学”。毫无疑问,音乐可以和下面这三种艺术进行比较:在它的结构方面和建筑比较;在它的表…  相似文献   

3.
“大音希声”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起点。老子严格地区分了“大音”和“五音”这两个层次。形而上为“大音”,形而下为“五音”。“大音”是对具体音乐及表演的概括、归纳和理论的升华。“大音希声”的基本美学内涵是追求自由、自然,将音乐看作是体现“道”的形式。庄子和“竹林七贤”等人从理论和实践上分别发展了“大音希声”,使其成为一个影响中国音乐文化几千年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4.
苏少泉 《科技信息》2011,(13):334-334,393
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年代,是一个人才、智慧竞争的年代。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最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把人人皆具有的音乐潜能唤醒,诱发出来。使他们能够充分驾驭音乐、探索音乐、创造音乐,真正走进艺术王国。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这些年.我本着奥尔夫教育的指导思想,一直学习和运用奥尔夫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愉悦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心驱使下主动地学习和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真正感受和理解音乐美。  相似文献   

5.
歌德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与音乐是两门性质很近的艺术,二者都具有内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和谐、对比、节奏等美感因素,而且不少能工巧匠设计出奇妙的建筑,确能奏出音乐来。音乐增匈牙利的索尔诺克市有一座音乐塔,当人们走进塔时,就能发出阵阵优美的音乐。原来建筑在塔顶装有各种各样管风琴,只要风一吹来,便会奏出动听乐声,象一支管乐队在演奏。音乐亭法国巴黎市郊的一座景色秀丽园林,建有一座精巧的音乐亭,亭子的地板是由一块块形似棋盘的方格组成,每个方格都有标志,表明它能奏出一定音阶。当人们步…  相似文献   

6.
小号是西方管乐家族中一名重要的成员,它音色嘹亮辉煌,刚柔兼济,表现力丰富,无论是在交响乐队、管乐队、爵士乐队、轻音乐队以及铜管重奏中,它都是主要乐器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而最终定型是在公元十九世纪前后。在小号乐器形质和演奏技巧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小号演奏家和专门为小号而创作的作品。随着现代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普及深入,当前,小号独奏音乐会也越来越受到听众的欢迎,小号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乐器之一。  相似文献   

7.
十二音技法作为二十世纪的音乐语言,首先产生于德国并在世界的范围内开花结果,十二音乐的创始人是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勋伯格,其音乐表现出与传统音乐形式的对立,主张取消调性与主音,十二音音乐是用“序列”写成,并在音乐中贯穿使用,本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首十二音作品公开发表,此后,便不断涌现,在创作中,如何使十二音音乐五声化是音乐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提出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米玛洛桑 《西藏大学学报》2000,15(2):67-69,,71,
和声学是一门外来学科 ,它是研究音与音 ,和弦序进的学科 ,是学习和了解一切多声音乐的基础。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 ,和声学渐渐传入我国 ,现已成为我国各类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尤其是在音乐学院理论作曲专业中与复调、曲式、配器组成必修的“四大件”理论课程。在现实的音乐研究与创作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课程中 ,和声学一直被列为音乐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 ,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 ,教学内容与方法 ,多年来变化甚微 ,就教学效果而言 ,实在不能令人满意 ,使人感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张兆麟 《科技信息》2012,(3):319-319
我国很久以前就有关于讨论音乐起源的著作——《乐记》,本书中第一句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这也正是本书的中心论点即音乐的起源和发生是由人类的情感而产生。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该句中的“音”为何音?“人”为何人?那么音乐的产生除了人情感以外还有其他的必要条件吗?如果说音乐是人有感而发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创造音乐或者演绎音乐?在本文中笔者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和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音乐治疗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本文首先对音乐治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主要写了本人对于音乐治疗中音乐作品的选择提出的几点建议:一、音乐治疗要融自然之声;二、音乐治疗要融和谐之音;三、音乐治疗要融人性之美。最后,指出音乐艺术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人希望我国可以看到音乐治疗的大好前景,大力发展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11.
人音版四册《音乐小屋》是一首风趣的二拍子儿童歌曲。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和着舒展的节奏,给人一种柔和的感受,描绘了“叮咚”作响的玩具小屋给人们的快乐,抒发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愉快心情。下面,笔者就以本课的五个教学片断为例,评析新课程给音乐课堂带来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2.
装饰音是萨克斯管演奏中常用的华彩技巧之一,通常有倚音、波音、颤音、回音和震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连续使用。演奏时要手指灵活、利落,发音准确、干净。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知音》中“知音”的含义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是发现作品的独到之处及其价值即是知音,不少学者认为就是知文情。细细体味起来,刘勰本意似不止于此。《乐书》讲:“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凡音由于人心,天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由之认为“大乐和天在同和。”这是人心、道心在音乐最高境界的表现。刘勰的“知音”正是借此而言文心。天地道心通过人心体现,人心通过文心体现,文心又蕴藏于文情中。所以宗白华讲“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诗纬云,‘诗者天地…  相似文献   

14.
何欢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5):145-148
以大量交响乐片段和小号独奏曲为例,从单吐、双吐、三吐以及滚舌等方面分析了小号吐音技巧的运用,介绍了在演奏跳音、保持音、重音、顿音、断音、半断音等不同类型音乐时所使用的不同技巧。  相似文献   

15.
从形式上看,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均可用“A并且非A”这一公式表示。否定它,就是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肯定它,即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矛盾。因此,如果认为应该和有必要区分两类矛盾的话,唯有从它们所反映的实际内容来分析了。但是,我发现,众多的研究者却忽视了这一点,争论似乎由此而起,见仁见智,长期达不成共识。香港学者黄展群先生紧紧追问“A”、“非A”和“A并且非A”的实际内容,并自称是用“常识”法来解决问题,使逻辑浅白化、通俗化,切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这在他对“伸论”和“二难推理”所作的独特研究和消解中得到…  相似文献   

16.
管乐教学是通过学习器乐,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审美的情趣和能力,丰富发展学生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素质。管乐是高雅的集体协作的表演艺术,如今已成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集合论、欧氏几何与中学几何教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合论作为数学的语言和基础,几乎涉及到一切数学分支。中学教学是数学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想到能否用集合论观点来改写它。纵观国内外中学数学教材,我们发现,对代数部分的这种改写是比较成功的,但对几何部分如何改写一直处在争论之中,并且这种争论成为数学...  相似文献   

18.
我们知道,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它是青少年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最终实现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9.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主要是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 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音乐作为一种非语意性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它存 在的价值,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一种运用声音表达人类知识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学习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内在动力。目前,在学校中一部分学生存在的“厌学”和“辍学”现象,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学习动机水平不高或学习动机不正确造成的。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和家长采取了种种手段。利用奖赏鼓励学生学习,就是其中之一。奖赏能否提高人的活动动机,人们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这一问题,在心理学历史上也有过争论。斯金纳(B.F.skinnen)认为,如果对有机体的某个行为给予肯定或奖赏(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